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明全 《法制博览》2023,(36):85-87
我国《公司法》自1993年颁布至今,进行了历次修订与完善,主要基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未来发展需求,同步借鉴国外比较优秀、先进的治理方法,对法律条例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旨在促使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均得以兼顾,并使股东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本文主要结合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分析公司治理现存不足,并提出《公司法》视角下的公司治理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吴燕 《法制博览》2023,(20):88-90
《公司法》的施行,成为约束公司行为的规范,还对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公司法》的施行变相加快了我国公司相关制度的完善速度,成为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国《公司法》在债权人权益维护方面有较大意义,但是从司法实践中发现公司法人存在一定问题,在债权人合法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对公司、债权人、债务人进行概念界定,分析《公司法》在债权人保护方面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昆 《法制博览》2023,(22):91-93
《公司法》颁布与实施之后经过多次修订,法律条文与解释逐渐完善,也对公司章程、规章制度赋予更大的自主空间。基于公司法视角,如何协调公司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是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次对“《公司法》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保护”进行研究的目的。本文基于公司法视域,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保护需求进行分析,简单阐述了《公司法》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保护的缺失,之后从不同角度入手提出《公司法》对中小股东合法权益保护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于2005年出台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保护制度进行了完善,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并确立了救济机制。但要解决公司管理实践中的所有问题,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本文试结合新《公司法》中的具体规定和一个案例来分析关于股东知情权保护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林绪聪 《法制博览》2023,(17):66-68
当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我国目前的公司发展状况下,现有的《公司法》仅能保障公司的利益与债权人的权益,其效力的范围相对有限。《公司法》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公司整体发展,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和生产,推动公司交易的顺利进行,这些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法律制度。但在我国现行《公司法》实施过程中,关于债权人的保护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解答,《公司法》在实践中的效力仍未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在我国《公司法》的应用中,仍然要注重法律问题,以使债权人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基于此,本文对《公司法》中债权人保护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元注册公司"时代的到来,《公司法》越来越体现出其保护公司营利,促进公司快速发展的特质。但是,由于公司在市场活动中的负外部性,在公司法的适用当中实现突破,加入社会责任因素成为了必要。为此,应以公司法第五条"社会责任"条款出发,理解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并反思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发现公司法规则的逻辑结构当中"假定条件"与"法律后果"缺位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公司法的适用和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89英国公司法》、《2006英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为基础,并结合相关英国判例,浅析影子董事概念的内涵、认定、责任等。影子董事概念突破了公司股东有限责任,更好的保护了公司债权人利益。  相似文献   

8.
朱璇 《法制博览》2023,(1):61-63
随着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双层股权结构形式得到众多科技创新型公司的青睐,成为最常用的资本模式,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双层股权结构公司上市后治理绩效趋于恶化,而投资者又无法通过投票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环境,针对已经本土化的双层股权结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一方面加强其外部监管机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另一方面,完善股东内部契约自治,可以通过证券监管部门或交易所的治理指引来引导双层股权结构公司在其章程中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魏瑞超 《法制博览》2015,(7):267+234
对于什么是公司社会责任,现行公司法是否存在与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相关的规定,以及应如何在现行法的基础上予以完善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均未予廓清,学说上争论激烈。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的介绍以及原因分析,认为:一方面应该从现行公司法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去完善公司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该从道德责任角度加强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0.
陈雨晴 《法制博览》2013,(9):206-207
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在第20条明确规定了"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这是新修订的公司法的一大进步。标志着我国正式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从西方引入。但《公司法》在第20条对这一制度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仅靠这一原则性的规定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解决问题。尔后,公司法的三个司法解释涉及到了则以制度的内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但我国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研究还比较混乱,实践中仍然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致力于系统地阐述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指出我国在这一制度上规定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为深入这一制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提供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公司法对旧的公司法进行了修改和增补,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完善,但是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在公司的治理结构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为了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本文重点论述了相关制度的缺陷问题,同时根据实践的经验,提出了整改的措施,以期能够相关的实践提供些许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俞琦 《法制博览》2013,(10):195
一人公司是一类特殊的公司类型,是对传统公司社团性理论的突破。由于一人公司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我国新《公司法》已对其立法。但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我国有关一人公司之法律规制显然不够完善,故笔者拟从公司组织结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自我交易以及关联交易等角度出发提出完善建议,望能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郝茹晶 《法制博览》2013,(5):210-211
我国《公司法》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确立可以纠正公司股东和公司债权人之间因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而失衡的利益天平,捍卫法人制度的公平正义。本文拟介绍国外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情况,结合该制度的法律特征,分析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缺陷并根据该制度的法律价值就其科学完善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4.
当下由于相关法规的缺陷和公司制度章程上的不合理,致使公司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而处于多重风险之中。本文以法经济学为切入点浅略探讨了《公司法》下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宋亚静 《法制博览》2023,(17):12-14
张謇作为我国近代爱国的著名大实业家,有着丰富、先进的公司法理念。他主张以“保育主义”作为公司法的指导思想,亲身力行实践近代公司治理结构,主张公司本位主义和利用法律规制境外公司侵害行为,充分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期望和要求,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淼淼  曹强 《法制博览》2023,(10):115-117
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资合性和人合性,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营发展中,引来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加入,但是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存在很多争议。我国《公司法》第七十四条、第一百四十二条针对股权回购做出了相关规定,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行使股权回购请求权,然而在公司的运营发展中所涉及的股权回购情形有时会超出法定的范围。在司法裁判中往往出现约定股权回购的纠纷,在认定约定股权回购的效力时,可能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形,法院通常会根据法定回购股权的相关规定去认定约定股权回购条款是否有效。但约定股权回购的条款也有存在的意义,其有效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同时符合公司的资本维持原则,有利于公司经营发展。因此,我国《公司法》应当填补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回购制度的漏洞以应对实践中发生的纠纷。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公司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使得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时具有自然人人格和公司法人人格———两种人格,并由于这两种人格的重合导致了法定代表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等诸多行为,因此应出台相应的法律将法定代表人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董鑫鑫 《法制博览》2022,(2):112-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董事的忠实勤勉义务,但仅仅做了一个抽象化的规定,并未涉及实质性内容,即未对董事的勤勉义务设立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使得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法律适用的空白.我国应积极完善公司董事勤勉义务制度,以弥补立法的空白,使司法实践有法可依,从而使得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适应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在2005年新《公司法》中初步确立的。这一制度旨在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防止公司重大利益受到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非法侵害。然而,由于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资格持股比例和持股时间的规定较为笼统,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并不强,使得这一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本文着重分析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中的缺陷,提出合理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梅心 《法制博览》2013,(1):70-71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下称"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下称"公司法解释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下称"会谈纪要"),对于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审理中的有关问题已做出规定,使得这一程序的可操作性得到很大改观,但是客观来看,这些法律及司法解释对于强制清算的有关程序和实体规定仍存在不少空白,相关规定也不够细化。笔者作为几宗强制清算案件的亲历者,将从程序完善的角度出发,探同存异,简要探讨我国强制清算组组成及权利限制和制衡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