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刘昱含 《法制博览》2023,(18):47-49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修订时增设了正当防卫行为在部分暴力罪行下的特殊规定内容,主要针对正当防卫适用的特殊环境进行界定。但是由于法条的表达不够精确,在学术界以及执法中存在诸多的争议,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界定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结合特殊防卫权的各项要件以及防卫限定标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对特殊防卫权的内涵、认定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特殊防卫权认定标准界定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蕃 《法制博览》2022,(11):39-42
本研究中对于违法性的概念采取广义之定义,即包括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侵害他人的权利的行为以及故意违背善良风俗和其他注意义务等的行为.关于违法性是否应列为侵权行为的要件,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违法性要件否定说和违法性要件肯定说.争议的焦点在于违法性与过错的区分,过错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违法性在于客观,因此违法性应当...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少年犯罪定罪机制面临的理论困境是:"理性人"假设背离了少年刑法的立论基础;报应主义刑法理念违背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其面临的实践困境主要包括主体困境,即少年定罪主体并不独立,以及法律依据上的困境,即少年犯罪与普通犯罪适用同一种犯罪构成。构建独立的少年犯罪定罪机制的逻辑起点应为少年犯罪人。围绕少年犯罪人人格建立的少年犯罪定罪机制具有构建少年刑法的理论价值和预防少年犯罪的实践价值。独立少年犯罪定罪机制的方案设计可以借鉴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少年法的犯罪构成,建立一套少年实体法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以"犯罪事实"和"保护性"为要件。"犯罪事实+保护性"的构成要件与普通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相互独立,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4.
正当防卫的适用问题是近些年司法实践当中争议较大的一个,对于正当防卫的判断应当立足于防卫人立场,充分发挥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防卫过当的要求包含两个,即防卫限度过大和造成重大损害,缺乏任何一个要件均不应当构成防卫过当;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重大损害要求行为人具有预见可能性,如果缺乏预见可能性,应当以意外事件处理;正当防卫并非判断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不可认为行为人要么构成犯罪,要么构成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5.
马磊 《工会博览》2011,(4):299-300
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有一种搭便车行为,其与混淆行为、诋毁行为等有着本质的不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随着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已取得的工商业成果保护的重视,搭便车行为被广泛禁止,但对搭便车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禁止范围,却很少有人涉足.本文正是对搭便车行为进行的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洁 《法制博览》2023,(30):21-23
纳税人偷税行为的主观故意是税务行政执法过程中,税收违法行为认定及税务行政处罚依据的重要因素。现行税收征管法律体系中虽未明文规定,纳税人主观故意是偷税行为的构成要件,但从税法中对于构成偷税的违法行为举例中可以推论出,主观故意性应当作为认定偷税行为的判断标准。《刑法》上规定纳税人的主观故意是偷逃税犯罪构成要件,从税法整体化角度出发,税法应当对纳税人偷税行为的主观故意要素进行系统化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学界普遍认为,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以犯罪构成要件的满足为条件。任何行为,只要符合某种犯罪的四要件,犯罪就成立。而传统大陆法学家坚持三阶层学说,认为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符合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四要件理论与三阶层学说是否存在冲突,在理论上是值得探析的。  相似文献   

8.
李莉 《法制博览》2023,(28):118-120
通过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能够使行政主体在合法行政的同时,把握和运用好行政裁量权,在保障民生稳定、发展经济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但是,从目前我国的行政裁量权基准实际制定情况来分析,该制度在制定主体、覆盖领域、所涉行为类型、评价机制上还存在着需要健全改进的地方。基于此,本课题通过研究提出几点完善建议,包括明确制定主体,整合清理现有规定,建构位阶分明的规范体系;统一覆盖领域、扩展所涉行为类型;建立“平等评价机制”与“比例评价机制”;明确各种裁量因素、合理区分不同裁量阶次等。相信这对于提升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府,都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田彬 《法制博览》2013,(9):153-15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繁荣的今天,强迫交易罪的发生频率大幅增加。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强迫交易罪进行了修订,进一步细化了强迫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根据刑法"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某一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法律的明文规定。就强迫交易罪而言,其犯罪构成要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产生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其客体和客观方面,这对于界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结合在司法实践中处理案件遇到的问题,对相关困惑和难点加以分析,补充性的对强迫交易罪的构成要件加以分析,对强迫交易罪在司法实务环节与他罪的区分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0.
王慧娟 《法制博览》2023,(14):103-105
近年来各地区经济纠纷、经济犯罪案件数量迅速增长,使得地方政府部门、公安机关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如何界定与区分不同情况下的经济纠纷、经济犯罪案件,成为各司法机构民事与刑事案件侦办、审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经济案件中民事、刑事法律法规互相交叉的问题,也即同一法律事实既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又符合刑事法律的构成要件时,本文从刑民法律的内涵与外延出发,探讨不同情形下经济案件存在的民事纠纷、刑事犯罪判定问题,对经济案件出现的刑民交叉、程序衔接问题,提出司法层面的具体判定与解决措施,以最大程度保证刑民交叉经济案件处理的合法性、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11.
张蕾 《法制博览》2013,(2):164-165
商业秘密因其的极高的价值性,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是商业秘密研究的核心。商业秘密的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商业秘密的保护提供法律方面的指导。什么样的行为构成商业秘密侵权?本文从侵权的主客体以及侵权行为的主客观方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召开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2011—2015年度)。这是日本政府自1976年以来第四次制定防卫大纲,也是2009年上台执政的民主党首次发表防卫大纲,其内容显示了日本防卫政策的重大变化,并将成为未来10年日本防卫力量建设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3.
吴岳樯 《法制博览》2015,(8):240+239
如何界定食品监管渎职罪的构成要件对司法实践而言意义重大。本罪客观方面,即负有食品监管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了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的行为,以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的严重后果。本罪主观方面,应当从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这两种行为方式出发,进行准确的认定其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14.
法律责任是行为人由于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当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不仅包括法律规范中所明确应当承担的后果,还包含法律规范明确的违反约定时应当承担的约定的不利后果。各实体法都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赋予了权利人相应的救济途径,规定了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的责任,均由不同的要件构成,涉及归责原则、责任形态、责任方式、责任标准、责任范围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具体的法律责任。责任的是否承担和如何承担是法律责任的形态和方式,也是民事请求权实现的最终目的。本文以季某的纠纷为例,阐释侵权或合同的法律责任的标准和范围均应当符合法律规范中的构成要件,反之,行为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当某一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时,有时会由于存在违法或责任阻却而不构成犯罪,当阻却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可以用刑法解释来分析行为所欲该当的构成要件,透析出罪或入罪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及其心理生成机制,采用回溯调查、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281名未成年犯进行施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可以“离校或辍学(14.2岁)”为分界点将其行为发展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概述为:校园违规(12.81岁)——游离社会(13.92岁)——违法犯罪(15.22岁);(2)未成年人在离校前大概两年的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劣迹行为;在离校后两年左右因犯罪进入未管所;(3)致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学习状况不良、同伴劣迹活动、家庭关系不佳、偷盗撒谎行为;(4)其内在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爱与归属、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上,这两种需要无法满足而导致需要结构偏差和行为的负性转移,即积极寻求具有同类行为的同伴安慰,并以偷盗撒谎、同伴劣迹等行为表现出来,程度越发加深,最终导致犯罪。  相似文献   

17.
CPTED理论的历史梳理及中外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PTED是指“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OscarNewman的著作《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规划预防犯罪》由于专业视角独特、理论内容富有实践性,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Newman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防卫空间”。防卫空间的定义包含领属性(territoriality)、监控(surveillance)、景象(im.age)、其他环境四大特征。在后来的著作中他又增加了出入控制(accesscontr01)、目标强化(targethard—ening)、活动支持(activitysupport)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8.
徐浩程 《法制博览》2023,(14):160-162
涉外定牌加工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出口型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长足的贡献,但涉外定牌加工却一直存在境内注册商标与境外注册商标相冲突的现实法律问题。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贴附行为的法律性质界定上长期是百家争鸣之态。解决涉外定牌加工中商标贴附行为的定性问题,要避免涉外定牌加工模式特殊性因素给法律定性带来的蒙蔽,应回归到对商标侵权法律构成要件的一般规定中去,坚持商标地域性基本原则,认定境内贴附行为与商标性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在类案中作出恰当的裁判。  相似文献   

19.
申国莹 《工会博览》2009,(12):58-58
责任性质是探讨法律责任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责任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责任形式等。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责任的定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观点有违约责任说,独立责任说,区分责任说和侵权责任说,本文主要通过论证这几种学说的不足得出虚假陈述属于特殊侵权责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共犯的本质"就是指关于共犯何以"共同"的问题,也就是什么要素"共同"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的理论分歧。但总所周知的是,这两种学说都有各自的漏洞,因此,目前在理论界公认为比较合理的学说主要有两种修正学说,即部分犯罪共同说与构成要件的行为共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