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少年司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涉案未成年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随处可见的涉案未成年人隐私被暴露于社会公众眼前,凸显了我国相关立法的缺位,特别是执行、保护措施等立法的缺位。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应当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逐步进行不公开审理制度的完善、新媒体产业的法律规制、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细化、违反法律规定的处罚、社会责任的强化等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对未成年隐私侵权现状的披露和对我国现行法律条款间法理关系的分析,引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通过倡导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希望社会形成保障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社会氛围。从立法层面保障未成年人隐私权,构建立体的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范子瑶 《法制博览》2024,(1):133-135
近年来兴起的隐私计算技术,旨在保护数据流通安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服务模式,对打破企业数据孤岛、完善个人隐私保护具有创新意义。但是隐私计算技术在医疗、金融和行政领域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数据安全、数据确权和数据主体行权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此并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隐私计算的现存法律问题,为隐私计算技术寻找更加完备的法律规制出路。  相似文献   

4.
2004年11月10日,20名来自全市19所中小学校的未成年人,对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畅所欲言,就立法到底要不要具体规定学校的减负责任、家长老师到底该不该知道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学校周围环境的“200”到底怎么样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他们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开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邀请未成年人参与地方立法。意见碰撞中,立法民主被生动演绎。  相似文献   

5.
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其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我国现行法律构建有隐私权保护体系,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文都可作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但这些规范缺乏可操作的标准。因而,我国应当制定网络隐私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并建构网络隐私保护的行政执法体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导致他们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其个人信息。目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体系还不健全,监护人同意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监管主体模糊,监督措施不统一。我国应该借鉴域外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法律保护体系,完善监护人同意制度,明确监护人权利义务,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构。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下,增强对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视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限制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应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国家、社会应当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报告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指出未成年人犯罪值得关注的问题。报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加大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进一步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网络,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大力开展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危机干预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叶菁 《法制博览》2024,(8):19-21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法治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所渗透的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家庭事务参与权及健康发展权进行分析,指出存在家庭内部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缺失、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不够完善等困境,提出应树立正确的家庭自治观、优化家庭教育司法体制,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操性,打通家庭教育模式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0.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阐述了家庭虐待、遗弃以及买卖儿童所造成的危害及其所反映出的法律问题,强调了未成年人家庭法律保护的重要性。指出应该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加强普法教育等途径,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法律保护,防范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11.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全面充实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大保护的内容,强化了法律责任。该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12.
王境毓 《法制博览》2022,(15):55-57
现如今,智能手机里众多APP都存在隐私政策的相关文件,其可以构建个人信息主体与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制定隐私政策是当前信息保护领域网络服务提供者自我约束的主要途径,告知用户如何收集、处理个人信息以及与第三方共享信息等.从免费服务的基础出发,如果用户不授权相关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个人信息的...  相似文献   

13.
张志方 《法制博览》2023,(10):34-36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技术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尽管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人们的个人隐私也越来越容易被泄露。只要使用网络,个人信息暴露的情况就会存在。而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漏洞、管理缺陷或人为故意造成个人隐私被非法使用的概率就非常高,这对我国的隐私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既要在司法上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还要在公法领域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进行探讨和研究,如此才能进一步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于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让我国公民能够更加安全地使用网络。而本文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万丽唯 《法制博览》2023,(33):13-15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侵权的新风险。针对隐私权在网络空间内的新特点,本文利用“北大法宝”上的裁判文书,运用NVIvo 11plus工具对170个隐私侵权案例进行编码分析,梳理出网络环境下隐私侵权的现状与特点,为提出网络环境下保护公民隐私的建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两部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在涉及到家庭的保护与预防方面还缺乏家庭法的配套支持、原婚姻法也与之不尽相适应,新婚姻法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条款较多。新婚姻法对未成年人法的衔接与丰富、完善,必将促进对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关于儿童个人信息的规定呈现松散立法的特点,《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未来颁布实施的《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奠定了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实践中,儿童个人信息保护中的年龄验证、监护人同意等操作存在诸多困难;知情同意原则的虚化使得儿童个人信息保护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细化并完善了保护儿童个人信息的实操性规范,但对于儿童年龄界定、监护人有效明示同意等需要进一步澄清和落实。  相似文献   

17.
性侵害是对儿童健康权的严重侵犯.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加强学校性教育、实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增设强制报告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创新强化网络保护制度等诸多方面,为儿童性侵害的防护提供了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的背景、思路与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这次修订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针对来成年人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全面充实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大保护的内容,强化了法津责任。该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来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19.
离异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异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离异过程中、离异家庭中的监护抚养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为减少和消除离异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真理具有多方面指向,事物具有不同性质,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也是如此,其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因此,必须采取多维视角的方法予以解决。可以说,单纯地用法律、技术或者伦理的方法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都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其效果也只能是片面的。只有综合采取法律、技术或者伦理等多种治理方法,整合国家、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做到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最佳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