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阐述了《行政诉讼法》中合法性审查原则是行政诉讼中的重要原则。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只限于合法与否的范围之内,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与否的问题。人民法院撤销判决与维持判决需要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性侵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此类案例往往具有客观证据少、主观证据多、证据形式单一、取证困难等特征。受害儿童的陈述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具有辨识能力与言词能力的儿童之陈述应当具有证据能力与证明力。国内外一般均认可受害儿童陈述的证明力,且采取相对宽松的认定规则。为切实提高受害留守儿童陈述的证明力,应当改进对受害儿童陈述收集程序,遵循"避免二次伤害"和"一次性取证"规则;构建科学可行的受害儿童陈述证明力的审查与认定标准,采取相对宽松的印证规则。此外,还应加强对间接证据的收集、审查与认定,从而对受害儿童陈述的证明力予以补强。  相似文献   

3.
孙旭昊 《法制博览》2023,(36):31-33
“某洋债”虚假陈述案是我国首个证券服务中介机构承担债券承销连带赔偿责任的判例,其中未受行政处罚的律师事务所因尽调不到位、未勤勉尽责存在过错,而在5%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的判决引起广泛讨论。本文从律师在证券虚假陈述诉讼中责任认定范围与标准、过错认定标准、重大性判断标准方面出发,探讨律师责任认定这一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规避策略。进而使律师更好地承担起信息披露的责任,承担好证券市场“看门人”的职责,在证券发行环节做好主体诚信建设,最终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舒彤 《法制博览》2022,(9):148-150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法定类型外的创作物时,考虑到《伯尔尼公约》规定的成员国同等待遇的规定以及著作权的绝对权性质,法院认定新类型作品应采取谨慎态度.首先应审查该创作物是否能够成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客体,而后以作品构成四要件进行认定.其中,独创性标准应着重考察创作结果并采取独创性有无标准.对于智力成果的认定,则应强调人为参与性和...  相似文献   

5.
郭丽丽 《法制博览》2022,(10):92-94
当前实务中对洗钱罪的认定存在难点,已成为影响我国洗钱罪适用效率的重要原因.其中,针对行为人主观"明知"和客观行为两要件的认定,系洗钱罪适用的争议所在.具体而言,对行为人主观"明知"的证明,可综合全案基本事实采用刑事推定的方式进行间接认定,且应允许行为人提出证据进行反驳和辩解.对行为人客观行为的认定,应重点审查有无通过资...  相似文献   

6.
崔怡 《法制博览》2015,(1):88+87
宪政与宪法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而违宪审查制度能保证宪法的最高效力,因此违宪审查制度有利于维护宪政秩序。司法权是事后制约行政权滥用的核心,司法审查制度是违宪审查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开启了司法审查制度之源。尽管马歇尔作出判决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党派利益,但不能忽略司法审查制度对宪政的重要价值。然而,宪政能否顺利进行还取决于法院对政治领域的介入程度。因此,司法审查制度也存在需要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公司对外进行越权担保的行为,会影响正常的交易秩序以及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关于越权担保行为是否有效,理论界存在不同的学说,随着《民法典》的颁行,相对人是否善意成为判定担保合同是否有效的关键要素。相对人善意与否,主要看其是否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关于这一义务,通常认定为对法定代表人代表权的形式审查。但是,关于审查的具体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的承担,仍是司法实践中尚未统一的部分,因此本文对相对人善意的认定标准进行探讨,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叶苏煜 《法制博览》2023,(30):60-62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设立是为了保障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内容能够得以实现。然而实际适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本罪无法发挥应有效用。理论上关于主体范围的界定、调解书是否属于本罪的犯罪对象、行为时间如何起算等争议长期存在;实务中总体适用比例低、“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模糊、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等问题亟需解决。为此,可以通过细化“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司法解释、建立完善的追诉程序、提高裁判文书质量来提高本罪的适用,助力“执行难”的破解。  相似文献   

9.
"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的外延不应当仅限于六类特殊群体,而应当从开放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拓宽其外延,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其内涵则应当着重从"职责"一词上来加以理解。这种"职责"的具体内容及其来源与不作为犯中"义务"的内涵及来源基本相仿。当然,对于负有"特殊职责"的主体范围,应当适度把握,考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际需要以及刑法的谦抑性,也不能过于宽泛,具体认定时有必要遵循若干基本准则。对于与此相关的疑难问题的认定,宜从实际出发,视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冯贞 《法制博览》2023,(31):1-5
彩礼是实现婚约的实质性要件,婚约与婚姻的关系是先订立婚约后缔结婚姻,彩礼与婚约的关系一般是彩礼存在于订婚之后。风俗习惯中的彩礼认定范围是价值较大的财物,认定限度不以订立婚约时的给付为限,不能认定的情况主要是男方表示诚意的赠与。司法实践中彩礼的归属为婚约彩礼归属、结婚彩礼归属、离婚彩礼归属。现行彩礼规范的法律瑕疵是缺少证据认定问题的规定、“共同生活”标准难以把握、酌情返还彩礼情况规定不详。彩礼归属的立法建议为,举证责任的分配及证据认定的标准要符合法律规定、“共同生活”的认定标准不以时间为限以及酌情返还的情况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公证和公证事实认定的概念进行了简要概括总结,然后对目前的两种公证事实认定标准进行了深入再思考并提出了质疑,最后分析了公证事实认定过程中常用证据的审查措施。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中设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宗旨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理信赖利益,然而其核心要件即"善意"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判定标准,由此产生了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和分歧点。善意的认定标准应在平衡双方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基础上加以界定,即受让人受让不动产应基于对登记簿的信赖,其主观方面无重大过失;鉴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特殊规则,应将善意的认定时点确定在不动产登记完成之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娄毅 《法制博览》2022,(15):5-8
民事诉讼中,被告"下落不明"时适用公告送达存在三重困境:"下落不明"的认定标准不明、提供证明"下落不明"材料的主体不明、公告送达程序中对"下落不明"的认定不明.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立法上的缺失和法院的历史传统、司法中价值理念的冲突、实施过程中的程序缺陷等方面.本文旨在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路径:明晰"下落不明"的内涵、明确...  相似文献   

14.
住宅电梯噪声污染属于特殊的环境侵权行为.在国家尚未出台住宅电梯噪声排放范围及限值适用标准的情况下,应优先参照适用《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对住宅电梯噪声进行认定,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选择适用《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通常情况下不能作为住宅电梯噪声的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文凯 《法制博览》2022,(8):139-14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存在缺陷.以客观结果推定行为人"明知"无偿还能力,直接用诈骗方法对行为人主观意图进行认定的做法缺乏合理性;不区分"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节点可能会造成不利后果.为实现精准定罪量刑之目的,应改变单纯的结果认定模式,防止发生客观归罪的裁判结果;对行为的认定与主观目的认定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被害人自陷风险的概念认定入手,通过对风险认定、被害人对风险的预见性、对风险行为的明示及默示认可,以及对风险结果的排斥性内涵阐述,完成对这一概念的初步认定。经由对我国此类案件司法实践的总结,被害人自陷风险情形不阻却犯罪成立,但可影响量刑;承认行为人在案件中的因果关系,肯定其过失犯罪;在案件判决中不做区分,同一对待。最后,针对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归责排除,提出从行为人支配力判断及被害人自我决定权判断两个分析角度出发,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嫖宿幼女罪与奸淫幼女型强奸罪是法条竞合而并非想象竞合关系,应采用"从特兼从重"的原则加以处理。嫖宿幼女罪并非特权之罪或污名之罪。奸淫幼女型强奸罪侵犯的客体是幼女的身心健康与善良性风俗。现行的嫖宿幼女罪刑罚配置合理、适当。在废除嫖宿幼女罪之前,立法机关必须考虑民意的非理性、解释的前置性、刑法的有限性和刑法的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切忌情绪化的立法擅动。四川邛崃市人民法院将嫖宿幼女行为认定为强奸罪的判决绝非"创新",而是违背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擅断。  相似文献   

18.
王传锋  张丽娜 《法制博览》2023,(35):106-108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未就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判决程序进行明确规定,通常在被追诉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后即进入刑事速裁程序,以此提高诉讼效率。文章以认罪认罚制度下刑事冤案的产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诉讼效率与司法公平之间的平衡性保持。分析认罪认罚案件审理程序当中出现的被追诉人知悉权丧失、认罪有效性司法审查弱化及法律援助机制无效化等问题,对刑事冤案防范机制提出相关建议:即实现证据开示规范化,保障被追诉人知悉权;完善认罪认罚审查机制,保障认罪供述的自愿性、合法性与真实性;完善值班律师制度,拓宽权利行使范围,以此维系司法公平。  相似文献   

19.
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年龄的认定是界定其法律责任范围、正确实施定罪处罚的先决条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骨龄鉴定作为年龄判定的重要手段,在被告人年龄证据存疑时,通常可打破僵局,充分发挥其科学证据的司法效用。本文立足于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骨龄鉴定法律适用与现状,强调骨龄鉴定意见审查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分析了骨龄鉴定意见的审查要点和司法应用,旨在引导人们转变理念,进一步推动骨龄鉴定在司法实践中的深层次应用。  相似文献   

20.
在强奸侵犯类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于压制行为不明显并且女方未明确表示同意或反抗的案件,存在“半推半就”情形,该类案件的审查与判决往往会引发质疑。我国学术界一直不乏对“半推半就”情形应否入罪的论争。“半推半就”强奸案件常因法律规制空缺、事实认定模糊、案件定性困难而陷入审判困境。对于“半推半就”强奸案件的审判,前提是要以违背妇女意志为基准。在该前提下,从案发前双方当事人的关系、案发时被害人的认知能力和反抗能力、被害人未作明确意思表示的客观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