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佟鑫 《山西青年》2022,(11):77-79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近些年衍生出的综合交叉性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新鲜创意和综合能力的设计人才。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与设计硬件及软件的应用使视觉传达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这就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理论出发,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其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最终提出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科学对策,旨在为该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莎莎 《山西青年》2022,(17):98-100
本文首先提出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意义,然后对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教育领域的优化策略进行阐述,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思维创新型”多维化课程体系、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等,最后论述了视觉传达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发展趋势,以此来不断提高设计教育水平,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整体上为社会发展助益,其现实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3.
金丹 《山西青年》2024,(4):45-47
包装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一线设计人才的关键课程之一,对开辟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设计兴趣有着很大影响。在新时代,设计领域转型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对设计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过往视觉传达专业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不足以及缺陷更加明显,需要进行全面改革与优化,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健全完善包装设计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基于此,本文就以视觉传达专业包装设计课程为立足点,深入分析研究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视觉演示是课件教学的基本内容,视觉演示主要包括文本幻灯片和图表幻灯片。在视觉演示过程中要首先明确演讲文稿是视觉演示的母本,要用故事梗概的形式构造演示稿;其次除了利用文本幻灯片和图表幻灯片外,网络环境、多媒体和跨时空的互动是视觉演示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5.
李希 《山西青年》2023,(9):13-15
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需大量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因此,高校在对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后,需要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的创新,使学生能够掌握多样化的专业技能,灵活应对在后续工作岗位中遇到的问题。这既符合非遗文化产业中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突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借鉴品牌传播理论、构建大学视觉识别系统,对于高校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知名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大学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开发模式、设计原则和操作流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竞争加剧,新兴媒体如互联网、手机报等的兴起,报纸的版式设计由从属地位一跃而成为增加报纸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版式设计之所以备受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膨胀,视觉文化在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地位愈加凸显,商品属性要求报纸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其经营理念也强调视觉化呈现。而新闻文本的高度同质化使得报纸必须在视觉优化上下功夫,才能在“五步三秒”内争夺眼球,赢得受众。近年来,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朝霞 《学习论坛》2004,20(7):66-68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视觉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它具有视觉化、大众化、后现代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11月25日上午,人民日报社在北京举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启动仪式。人民日报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核心标志设计以人民日报英文(PEOPLE’SDAILY)首写字母"p"和"d"作为主体元素,结合中国共产党党旗红黄两色的主体色调,以通达互动的结构形态呈现。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各地区将线上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腾讯课堂、阿里钉钉、网易云课堂快速适应线上教学的大环境,除提供模拟课堂教学在线直播外,还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监督等功能,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发挥的教育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平台学习其实和线下教学一样,主要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作为主要的载体,而眼睛作为人类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如果能捕捉人们在图像阅读过程中的视觉行为,挖掘人们的视觉注意特征并结合不同知识类型的特点进行设计,就能改善图像在传播过程中的有效性。本文旨在探究线条元素在不同知识类型教学资源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优化线条在教育资源中的设计,提升资源设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已为大多数报人所接受。这是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阅读意愿和新闻摄影重新定位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我们一定要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图文并重并不是单纯指新闻摄影作品量的增加,而是要求在报纸工作中把图片新闻放在与文字新闻同等重要的位置时,首先要立足于图片的形象与情感的视觉冲击力上。这才能真正达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相映成趣的最终效应。一、画面形象的视觉冲击力一幅成功的新闻照片除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内容简洁外,重要的是画面的优美、有情趣,才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内容好,但照片…  相似文献   

12.
李少波 《当代贵州》2020,(11):79-79
机器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世界的学科,利用视觉算法实现人类视觉系统可以完成的任务。在工业领域,机器视觉可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分拣、产品缺陷检测、无人驾驶、信息安全等典型场景。工业机器人中的机器视觉。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需要通过复杂的标定和预编程实现抓取任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机器人抓取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自动获取待抓取或装配目标的视觉坐标,通过将视觉坐标与机器人坐标匹配,结合控制程序,实现机器人的自动抓取和装配。当面对一个无序和复杂的环境时,工业机器人不再依靠设定的程序执行工作,如何对环境进行自动感知和分析从而做出判断,是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抓取任务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各类信息的过量传播,人们普遍感到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大脑疲劳,特别是受网络媒体以及读图时代的眼球经济的形式影响,读者对新闻的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新闻报道引起受众关注,并进一步使其阅读和接受,提升新闻报道的竞争力,就需要增强新闻现场视觉感来提升新闻竞争力。所谓新闻报道的视觉化,  相似文献   

14.
今天,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照片,已不再是报纸媒体的点缀、文字的配角,而是现代报纸的“标题”,是最抢眼、最被广大读者看好的视觉中心。让新闻照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是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水平,提升报纸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要求的具体体明。  相似文献   

15.
姜岩 《山西青年》2022,(1):59-61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的主流媒体也逐渐从报纸时代,过渡为电视时代,最终进入数字化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输也从人传人转变为电子数字信息传输.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展"以学生成果为导向"的课程.同时,通过使用Photoshop软件来对课程进行辅助,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各类信息的过量传播,人们普遍感到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大脑疲劳,特别是受网络媒体以及读图时代的眼球经济的形式影响,读者对新闻的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新闻报道引起受众关注,并进一步使  相似文献   

17.
视觉     
《党建文汇》2011,(1):47-47
镂空图标电话功能强大 设计师将常用来指代电话的图标模样用到了实体电话身上。虽说造型设计极尽简约之能事.但功能设置却毫不含糊:这款电话配有数字无绳电话功能,具有免提设置、高保真响铃、短信发送端口、立体声音箱,此外,它还可以播放网络电台节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当代文化呈现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形态。在视觉文化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传播方式图像化、价值传播隐蔽化、内容传播感性化等新特征。视觉文化传播虽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性。为此,我们不仅要挖掘视觉图像的教育价值,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动性,而且要整合各方资源,净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同时还要借助视觉图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图像逐渐成为表征内容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并促使人们通过视觉消费来获得价值认同和心理满足。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主流意识形态迫切需要借助多样图像载体和优质文化产品来改进自身传播样态和满足民众感官欲望,并通过引导民众培育视觉文化素养和正确视觉消费观念,对图像信息和视觉产品做出全面解读和正确取舍,将有助于拓宽传播路径、增强传播实效,从而进一步提升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20.
视觉     
《党建文汇》2011,(7):47-47
空中客车公司最近在伦敦揭开了一款透明客机的神秘面纱。这款概念客机代表了未来40年的发展方向,有望在2050年投入使用。由于采用透明设计,乘客可以欣赏两侧和前方的空中景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