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丽娟 《学理论》2014,(1):156-157
儒家"孝"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人的根本价值观。一度"孝"文化被当作封建糟粕而受到遗弃,传统孝文化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纠正了那种以"孝"为封建糟粕的观念。但是西方家庭模式与家庭观念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使得传统"孝"文化再一次受到严重的冲击与颠覆。所以,倡导"孝"文化的回归,发挥其积极因素的作用,对于人们自身修养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涂文丽 《学理论》2012,(14):41-42
"孝"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规范家庭关系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学范畴。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孝道作为旧道德的集中体现,对现代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化,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孝"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孝"思想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是形成社会和谐关系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2)
新农村孝文化的建设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但因来自经济、社会、历史、家庭和农民个人的原因,新农村孝文化的建设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新农村孝文化建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孝文化传承断层;二是代际结构突显;三是感恩教育缺位;四是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5)
"孝"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几千年来,为家庭和谐的维系、政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农村社会的结构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此相应,现代农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孝"观念日益淡薄,孝文化日益受到批判,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过程中,重新认识传统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晶  郭乔冬 《学理论》2013,(17):60-61
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6.
孝,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观念是人类社会有关于伦理关系和道德意识最早的一种自觉,贯穿在整个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几千年的历史之中,并且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却也不可避免地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它的危机与困境。因此,提出笔者个人想法如下:强调责任与权利,权利与义务对等,从"孝"与"慈"的双向性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孝文化体系;强调孝的延伸性,构建出平等、博爱的现代孝文化;强调孝与法治的统一性,构建出与现代法治相适应的现代孝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养老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梁寅子 《学理论》2009,(20):149-150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孝观念将赡养、孝敬、谏诤、承志等作为内涵要求,将"养心"作为子女尽孝的精神实质。孔子把孝牢牢地锁定在血缘亲亲感恩之上,把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推到社会的"仁爱",贯通了从孝到仁的内在理路,指明了个体道德自觉和境界提升的实践路向,探索出一条建构仁爱社会的途径。科学辩证地认识孔子的孝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观点进行论述,概括出"孝"是一个人的根本,子女要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上、对待父母要做到"养且敬"等精华内涵。这些"孝"文化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养老敬老文化的精华,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阳  刘博识 《学理论》2012,(31):6-7
"孝道"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对古代中国这个以家族为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孝"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去维护和发扬"孝"文化,更加深刻地挖掘"孝"文化中所蕴含的重要精神,探索出"孝"文化对维护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9,(11)
"因孝行孝"的特点是本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亲爱和基于本能的报本反哺。孔子对事亲时"敬"意的强调和朱子"善事父母"的注释,都意在揭露儒家意义上"以仁行孝"的"孝"之意。就偏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仁"是具于心之性,"爱"是仁之发于情,"孝"是性之现于事,因此,"仁"与"孝"是体用、理事关系。就专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义"是对于孝的恰当决断;"礼"是恰当决断的实施方案;"智"是知何以为"义"、知当如何循"礼";"信"是将仁、义、礼、智通过事亲、从兄、知二者、节二者的方式来落实。故而,儒家意义上的"孝"是要以"仁"为衡准和指向,通过"孝"来实现"仁"的大孝。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要描述心目中的"理想国",我会说:它就是一个"好人社会"的模样。没有比一个"好"字,更能如此简洁、出神入化地道出人间之美了。天下皆好人、事事千般好,就是一个法度得守、德行天下、爱满人心的美好社会——《好人365》,就是"好人社会"之美景的侧映,它清晰透彻地表明:好行人间日,德满天下时。"好"行人间,就要像《好人365》那样,首先将孝老爱亲奉为人生圭臬。孝与爱,最初产生于社会的基本单元——家  相似文献   

13.
冯静静  刘晨晨 《学理论》2012,(29):257-258
我国孝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然而近百年来,孝文化几遭否定和批判。辩证看待孝文化,挖掘其在当下有意义的方面,并使之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大学生的孝道观: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文化观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飞 《学理论》2009,(31):32-33
孝伦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孝伦理封建性的糟粕主要是“忠孝相通,移孝忠君”、“无违亲意,绝对服从”、“父母之命,包办婚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知情不举,父子相隐”、“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三年守丧,礼仪繁缛”、“伤身自戕,悖理反常”等。孝伦理有益社会的部分是养亲悦亲,双重赡养;无违有度,从义谏亲;由里及外,敬重尊长。孝伦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地位表现在它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村民之间和谐的基础;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同时也给家庭结构带来很大的变化,这对现代社会的孝文化是极大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常发生儿女不关心、不孝敬甚至虐待、不赡养父母的现象,这表明现代社会人们的孝观念日益淡薄,孝行为日趋弱化。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大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的不孝行为,就反映出高校传统孝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当代大学生孝文化认同的不到位。  相似文献   

16.
刘汶蓉 《青年研究》2012,(2):22-32,94
本文从外在社区压力和内在价值观驱动的两种形式制约行动的假设出发,考察了成年子女对孝观念四个层次的认同状况。研究结果发现,孝文化的社区压力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而内在价值驱动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情感支持上。当前城乡代际失衡的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因为"孝道衰落",而更多的是社会结构性压力在家庭中的呈现和青年人普遍面临的社会压力向父母的转嫁。  相似文献   

17.
石登计 《学理论》2012,(12):10-1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伦理思想家,他的家庭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特别是以"孝"、"敬"、"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伦理思想体系。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家庭伦理教育的推进、学校德育的开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倩  刘友田 《学理论》2010,(27):46-48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孝"却被他推崇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孝"是治国施政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孝绝不仅是一个道德概念,还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准则,纬书说孔子有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生活有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数千年来由孝文化潜移默化所积淀的道德观念习俗,在今天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五四时期,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就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危害及虚伪性,并对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提出了新见解.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五四时期思想家们对传统孝道之批判,把握其中得失,为建设健康人道的新型家庭伦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传统孝道以养老敬老为基本要求,孝文化乃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当下社会化养老尚不能取代家庭养老,孝道养老是国家养老政策的底色。为达成现代孝道筑强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目标,应将孝道由家庭伦理提升为社会伦理,为孝立法,赋予老人更多权利并创建实践现代孝道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