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犯罪嫌疑人潜逃行为是由于其作案后本能的防卫心理所引起的。犯罪嫌疑人的潜逃行为,就其总的趋势、选择路线及潜逃地点等进行心理分析,是其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必然反应,即表现出其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的潜逃具有与传统刑事犯罪嫌疑人潜逃不同的一些特点,缉捕中应当针对经济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确定、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不确定两种情形,有针对地开展侦查缉捕工作。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犯罪在逃嫌疑人的缉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的潜逃具有与传统刑事犯罪不同的一些特点,缉捕中应当针对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确定、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不确定和犯罪嫌疑人确定但是身份不确定三种情形,有重点地采取具体措施。对经济犯罪案件的缉捕还应当建立侦查协作,加强信息基础建设,不断摸索将潜逃境外、国外的犯罪分子缉捕归案的有效机制,并增强缉捕工作的科技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培植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 ,首先应当掌握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因素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需要 ,把握犯罪嫌疑人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 ,然后设法减轻、消除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 ,充分利用证据 ,使犯罪嫌疑人正确权衡利弊 ,运用情感注入的方法 ,促其产生悔罪心理 ,从而使其作出供述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焦虑是人的一种具体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基于焦虑往往会作出有罪供述。和供述动机、供述原因不同,焦虑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基于焦虑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其理性的行为选择。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侦查人员在设计讯问策略和讯问方法时应当重视犯罪嫌疑人的焦虑体验。在具体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仅针对犯罪嫌疑人逃避罪责翻供的行为从对策上加以探讨。1、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翻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犯罪嫌疑人的某种不良心理,如侥幸、畏惧、存有误解、抗拒等等,因此,解决翻供的关键必须首先判明属哪种心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促使这些不良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1)对那些主观恶性不深、文化层次不高、初次犯罪的普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原认罪态度较好或翻供信心不坚定的犯罪嫌疑人,其侥幸心理和畏罪心态使其想推脱罪责,避重就轻,但供述往往时供时翻,其翻供的…  相似文献   

7.
探索犯罪嫌疑人在被审讯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 ,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心理的行为特点、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 ,这对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抓住审讯的核心 ,提高讯问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论青年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交往是青年的社会需要和能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其根本特征是人际互动,即交往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会潜在地改变青年的一贯行为,并导致某种消极或积极的社会后果。了解人际影响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注意利用其积极因素并避免其消极后果,就能科学地指导其自身行为,使其行为更符合青年所处时代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9.
对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索,是审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审讯工作实践提出来的合理化策略,是审讯人员主动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原因、动机寻找一个在道德上符合情理的理由,以降低其罪责感,缓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失衡状态,从而突破其心理防线,改变其态度,敦促其采取外显的行为反应的一种利导型审讯方法。目前,侦查讯问实践中尚存在合理化策略的运用频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为突破合理化策略运用的现实困境,应加强研究。基于合理化策略的内在逻辑,该策略运用前应做好心理重建,运用中要把握好时机并遵循角色迁移、移情共振、动因合理化、结果同向等步骤。  相似文献   

10.
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类,即以抗拒动机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和以坦白动机为趋向的交罪心理。分析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以及各种反应,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述时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巧用暗示、“超前反馈”现象,抓住种种“突然现象”等心理战术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动机。  相似文献   

11.
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案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是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53条规定的案管部门受理案件应当审查的内容之一。对于审查起诉阶段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涉嫌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再次归案后如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涉及到对该犯罪嫌疑人适用何种强制措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犯罪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形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行为人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他心理的外化表现。犯罪现场留有什么样的物质痕迹,这些痕迹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痕迹的犯罪行为等都会反映出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通过现场痕迹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状态并不是可以通过感官或仪器就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是需要依靠心理学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去进行。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协助抓捕行为有当场指认、实际带捉、提供线索和按要求联络等,协助抓捕的对象是其他犯罪嫌疑人,应视具体情况决定其他犯罪嫌疑人是否包括同案犯。犯罪分子因交代同案犯个人信息而使得司法机关得以成功抓捕同案犯时,是否认定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应考察个人信息是否在犯罪过程中使用,如果已使用就不应认定,反之则可以。而当犯罪分子交代非同案犯的个人信息时,只要这种个人信息不为司法机关所掌握就应认定为立功。  相似文献   

14.
刑事侦查中,犯罪嫌疑人处于受追诉地位,其权利容易受到代表国家的侦查权的侵害,因而对其权利进行保护就非常重要。犯罪嫌疑人享有的权利包括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这些权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从童年开始他的精彩人生,每个人的童年经历将会是精彩人生中心理健康的基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承担让儿童快乐成长的责任,让儿童体验快乐,创造快乐,使儿童在快乐中成长为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个体,以健康的心理去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6.
讯问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语言的听解有着重要的作用。讯问时,讯问人员要认真听辨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细致地识别其有声语言、类语言和无声语言。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的范畴中,事物矛盾原理和辩证否定原理等哲学方法论对于刑事侦查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中,事物矛盾原理的侦查方法论价值在于涉嫌犯罪要件及其侦查总是共性与个性、同一性与斗争性、内部根据与外部条件的统一体,且矛盾分析法为涉嫌犯罪侦查的基本方法;而辩证否定原理的侦查方法论价值则体现在侦查机关及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及其涉嫌犯罪行为一直处于不断的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其否定应符合自我否定的辩证法,且总与肯定相联系,而肯定与否定是相承续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我国拘留的现状与德国拘留规定的比较,结合我国公安实际工作,提出降低拘留的标准,缩短拘留的期限、加强对拘留的审批和监督以及建立相应的救济补救的措施,从而更有效的保障侦查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推动刑事诉讼民主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被刑事羁押者的会见交流权具有人身自由权与诉讼权的双重性,必须由刑事法律加以确认和保障。会见交流权包括与律师之间的会见交流和与家属、其他人员之间的会见交流。作为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调整重点,被羁押的少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会见交流权也应得到国内法的关注。对会见交流权的合理的限制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守一定的条件并以例外为原则。我国刑事司法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权的确认与保障只能在刑事诉讼理念和刑事司法制度的整体重构中得到个别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刑嫌调控是刑事侦查的基础业务工作,这项基础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对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和社会治安的稳定。当前,刑侦部门刑嫌调控工作未能在刑事侦查中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刑事侦查工作人力、物力上的更大投入,直接影响了破案的效率。加强刑嫌调控工作,从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加以探讨,从刑嫌调控现状与现实斗争需要方面进行对策研究,对加强刑侦实践工作,提高作战效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