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志慧 《中国律师》2007,(11):41-44
近几年来,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医疗损害中的受害人及其亲属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都给予了肯定,由医疗机构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医疗损害所导致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对医疗损害的受害人及其亲属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的。鉴于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医疗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以便与实务操作,笔者从医疗事故的界定、赔偿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围医疗  相似文献   

2.
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中,原告人往往在要求赔偿直接财物损失的同时,也要求赔偿精神损害。由于我国修正的刑诉法第七十七条只规定了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时,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所以司法实践中就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只存在于民事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能对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观点。那么,什么是精神损害?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到底存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与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什么不同?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什么构成要件?对这些问题,审判实践…  相似文献   

3.
对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受到损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形式进行救济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很不明确,司法实践做法不一,理论对此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学上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对完善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是受害人要求侵权人赔偿的依据,对立法、执法和司法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我国目前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尚无明确规定,造成执法尺度混乱,影响了司…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理论上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侵权行为法上的专门问题,与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问题关系不大。尽管我国合同法确立了责任竞合的有关规则,然而该规则并非万能,它无法解决仅仅因为违约但不侵权导致的精神损害后果的赔偿问题。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持反对意见者所提出的种种理由虽然值得重视,但均不足以成为立法政策上拒绝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真正法理依据。现实生活与司法实践迫切期待打破违约责任中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理论神话,在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与构成要件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民事侵权领域 ,精神损害赔偿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但同样是精神损害 ,甚至是比民事案件中更为严重的精神损害 ,在包括行政侵权在内的国家侵权中却无法获得赔偿 ,这对我国这样的单一制国家来说 ,造成了法律体系的不统一。在行政赔偿中增加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加以考察研究 ,探寻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基础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修改《国家赔偿法》的讨论中,第一个热点问题是赔偿范围。精神损害赔偿是应当纳入到国家赔偿范围中。这是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我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侵权制度并未否定精神损害赔偿,只是不完善。主要是缺乏财产责任或金钱性责任。这就导致了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大部分以缺乏法律依据为由对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予以驳回,少数案件则判决侵权人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本文认为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中,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标准化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本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标准化这一问题,结合我国司法现状展开讨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刻剖析,揭示其弊端及缺陷,并对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几点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由于自然人的情感、精神是无价的,所以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中,要精确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十分困难,在实际案件的操作中,存在损害赔偿的标准不统一、法官的自由裁量随便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一些案件的判决结果不合理,达不到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虽然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难于确定,但是法律却必须将它合理的量化,旨在保证司法的救济性和公平性。本文结合我国相关规则现状,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认定标准应当加入地域性区分性和身份区分性规则、精神损害赔偿级别规则等。  相似文献   

9.
非财产损害赔偿(我国称为"精神损害赔偿")由不重视到逐渐被各国所重视,是民法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对精神的损害赔偿.关今华同志的《试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以下简称"关文")一文,对精神损害的有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读来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关系公民人格利益能否得到全面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对精神损害应予赔偿作出原则性和具体性的规定,但《刑法》对犯罪行为引起的精神损害应否赔偿未作规定,《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把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外。随着我国现实生活中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的个案层出不穷,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我国法学界对此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法制统一性、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犯罪行为的性质以及其所侵犯的法益、诉权存在的合理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主张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应予以赔偿,并提出我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应当对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及对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情况作为量刑情节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1.
一、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是处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上述司法解释对“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性质认定的不一致,以至于出现“赔偿权利人在主张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同时,还可否要求赔偿义务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疑问。对此,肯定者以《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1条的规定作为论据;而否定…  相似文献   

12.
张文志 《法学杂志》2006,27(4):107-10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由于缺乏立法规定,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的精神损害无法得到补偿,这既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显失公平正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因民事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在人格、尊严、精神、信誉等人身权造成的损害,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给被害人在人身权方面造成的损害强度远远大于民事侵权行为的犯罪行为却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不仅有悖于法治的基本要求,也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因此,我国的刑事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3.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 数额原则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首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姓名权等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人民法院以调解或裁判的方式,责令侵权人承担非财产性民事责任并支付一定数额赔偿金的制度。由于目前民法通则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只作了原则规定,因此  相似文献   

14.
论点辑要     
《中国审判》2010,(3):83-83
由于犯罪行为侵犯了被害人的人格权利,造成非财产性的人身损害(有时可能由此产生间接的财产损害),应当承担民事上的赔偿责任,从而形成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在这里,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之间,都是基于同一犯罪事实。刑事诉讼法规定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能解决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责任,并且民事法律也对相对较轻的精神损害赔偿给予保护,  相似文献   

15.
损害赔偿是民法上的重要制度。损害可以分为人身损害、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在现代物质文明社会,财产损害赔偿向为各国法制之重心,至于精神损害则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及个人人格自觉,逐渐受到重视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侵权行为法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民法制观念的增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越来越多,赔偿数额越来越大。司法实践的要求推动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理论研究的发展。笔者亦欲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赔偿原则、赔偿标准等法律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是我国法学界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理论依据、适用范围、认定标准、数额确定等问题作一探讨。一、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依据对于财产损害给予物质赔偿,人们是能够理解的,但对于精神损害给予物质赔偿,  相似文献   

17.
涂咏松 《政法学刊》2008,25(5):42-47
明确精神损害的范围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基础。各国确定精神损害范围的标准各异:在英美法中,凡造成被侵害人精神痛苦,即构成精神损害;大陆法则以寻找并确定侵权客体为进路,将非财产损失作为精神损害的范围,日本还将非财产损失作为法人精神损害的依据。其实,精神损害的确定应以受害人生理、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为标准,故法人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也仅以抚慰为主。  相似文献   

18.
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在传统的理论上被认为是侵权损害赔偿与违约损害赔偿的重要区别。另外,由于我国合同法确立了责任竞合的有关规则,在司法解释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的提起要以侵权为由提出,因此反对以违约为由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声音依然很强大。但在司法实践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却得到了突破,这表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是符合司法实践的,有其现实必要性;另外,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也是有其存在的理论空间的。因此,应当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作了梳理,肯定立法和司法实践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拓宽救济渠道的同时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制度差异,发现在我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有很多限制,如需要精神遭受严重损害,以违背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死者利益等。最后,指出了我国可在适当的情况下扩大权益保护范围,降低损害标准,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  相似文献   

20.
1986年公布的民法通则规定了对几种人格权的侵害可以导致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自此以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便成为我国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 一、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提法 学者认为,精神损害,指因行为人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或因其他违法行为致使他人心理和感情遭受创伤和痛苦、无法进行日常活动的非财产上的损害。精神损害赔偿,就是使加害人为恢复受害人的精神状态而承担的财产责任。但有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提法不妥,共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