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邮票价格,如火箭一样上升 17年前,一张金猴邮票值8分钱。17年过去了,当年8分钱一张金猴,目前市价是1200元,上涨15000倍。 当年,邮票印刷厂的职工曾为没拿到奖金而拿到1版(80枚)金猴为替代品而骂骂咧咧,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靠这一版金猴结的婚。17年里,金猴的市价从  相似文献   

2.
葛水平 《党课》2010,(20):124-125
我出生在1966年10月。这一年的8月中下旬,由“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所引起的第一次冲击波已经弱下来了,我妈妈这时候因为肚子里有我的缘故犯了一个不讲原则性的错误。邻居是一个定了成分的地主婆子,在院子里养了两三只母鸡,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6,(1):88-89
毛泽东在延安时,每年春节都要在枣园的小礼堂请村里人吃饭。礼堂门口放着一张方桌,毛泽东站在桌旁和每个人握手。每家的家长都穿着新衣服来给毛泽东拜年。吃饭时礼堂里摆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领导人作陪。毛泽东给大家敬酒,说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像们家里做客。自从毛泽东说了这句话以后,每天清晨妇女们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把桌椅板凳收拾好,就怕毛主席忽然来了,窑洞里不干净。怠慢了他。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文化收藏品中,有一本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签名的喜迎香港回归邮册。每当我看见这本邮册,就会引起一段往事的回忆,并对邓小平和卓林同志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1997年前,中国集邮总公司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出品了一套“香港回归,普天同庆”的金箔邮册。我清楚地记得,邮册内有一版香港回归祖国的金箔小型张,小型张上香港的高楼大厦首次用金箔制成,上面镶有一张有邓小平同志半身像的“一国两制”50分邮票。  相似文献   

5.
1970年 ,国家邮政总局与铁道部、交通部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19 71年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50周年 ,新的交通部专门发行了“一组9枚”纪念邮票 ,“面值有 4分、8分、2 2分三种”。邮票设计组原来只有 3个人 ,后来扩大到 8个人。为了搞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50周年》纪念邮票的设计工作 ,有关方面把任务落实到了许彦博和张克让新老两位设计人员身上。张、许二人倍感责任重大 ,不敢怠慢 ,马不停蹄地走访了长沙、韶山、南昌、井冈山和广州等地。他们参观革命博物馆 ,实地写生与拍照 ,边采访边构想。邮票厂也组织厂内工人、领导和设计人员一…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收藏中,最珍贵的不是那枚闻名遐迩的“猴票”,也不是那枚号称“币王”的央行纪念币,而是一张普普通通的薄纸片——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  相似文献   

7.
爱好集邮,虽只有8个年头,但在收藏的邮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张邮票是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彩色金箔小型张。这枚邮票布局合理,制作很美。主图上选用了邓小平在解决香港问题过程中的个人照片;"一国两制"的字样则是邓小平手迹拼连而成的,使人看上去更富于亲切感,领袖的风采与手书有机地统一于画面中。小型张背景的香港维多利亚湾被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省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陈列着数百件文物和数千张照片。在陈列馆第三展厅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沿着伟人足迹前行”寻访团的成员正在仔细聆听讲解员热情的讲解,忽然,听见寻访团副团长乔泰阳兴奋地喊声:“这是我父亲。”大家循声望去,只见乔泰阳激动地用手指的那张照片.醒目地挂在展览墙的正中。这是一张陈毅和五个人的合影照片,可是令人费解的是谁也不知道照片里的五个人中哪一位是乔泰阳的父亲乔信明将军,  相似文献   

9.
灯下随笔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诗引出一段相传久远的故事来。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姓张的人在北京做事,一次,他的家人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无奈之下,家人投书给他,问如何处置。他看了信后,觉得这仅是一件小事,没必要千里投书来问他,便为家人寄去了这首诗。家人见诗,主动向邻居退让了三尺地方,  相似文献   

10.
人民 《廉政瞭望》2006,(8):60-60
(一)李登辉、陈水扁同坐直升机巡视。李登辉说“:如果我丢下1000元,捡到的那个人一定很高兴。”陈水扁说“:如果我丢下10张100元,就有10个人很高兴。”这时,驾驶员喃喃自语“:何不把自己丢下去,让2300万人都高兴呢?”(二)阿扁希望提高自己的声望,发行了一套印有自己肖像的邮票,过了一个多月,阿扁问邮政局长“:邮票销售情况怎么样?”局长“:还算不错,只不过有人常常抱怨粘不牢!”阿扁“:怎么会呢?”他随手拿起一张邮票,涂了一点口水在背胶上,贴上信封。阿扁“:这不是粘得很牢吗?”局长“:可是,大家都把口水吐在正面啊……”(三)深夜,阿扁要帮…  相似文献   

11.
方寸情深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汽某厂党委宣传科的刘科长。他是个普通党员,但他却有一个高雅的爱好——集邮,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生活经历。 方寸世界 不解之缘 还是在上小学时,受邻居一位上技工学校大哥的影响,小刘就喜爱上了邮票。当时,他家的经济生活比较拮据,买不起邮票,但他越看那位大哥的邮票心里越发痒,他暗下决心:等长大挣钱了,第一件事就要买个最好最大的集邮册,买很多很多的邮票。 1970年,小刘到扶余油田当修井工人,工作虽然很艰苦,但他的工资每月挣到六七十元,比一般工人多一倍,可以有余钱买邮票了。高…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6,(7)
正我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的农民,已近耄耋之年。早在50多年前,我就是贵刊的忠实读者。不过,那时杂志叫《党的教育》,分农村版、城市版和蒙文版3个版本,我自费订阅的是农村版。那是1958年春天,旗里的下乡干部到我们村来搞春耕播种,其中有一个姓金的干部听说我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还趴在煤油灯下给报纸、电台写稿,可只见不停地写,没见过发表。他很好奇,便亲自到家里了解情况,  相似文献   

13.
《学习导报》2011,(23):59-59
朋友要在客厅里挂一幅字画,便请邻居来帮忙,字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字画挂在上面。”朋友听了邻居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锯子。刚锯了两三下,邻居说:“不行,这锯子太钝了,得磨一磨。”  相似文献   

14.
北京奥运会帷幕落下后一年多来,我常常翻阅桌上数百张“北京奥运剪报”。一篇篇佳作、一幅幅美图,把我又带回到那两个火红的夏日:2001年7月13日22时10分——奥林匹克把古邦之都北京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2008年8月8日晚8时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于1896年在顾拜旦的带领下起跑,经过了112年.终于跑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2日,天津《今晚报》登载了一条周恩来在1956年悄悄回过故乡淮安的消息,此后,《作家文摘》、《北京晚报》、《南京日报》、《宿迁回报》等多家报纸争相转载。作为周恩来研究人员的我,在1月中旬曾多次接待来访和电话询问,远的有沈阳,近的有姜捻市,直到1月20日,我才从一张1月10日《宿迁回报》三版上见到《周恩来返乡往事披露》(以下简称《往事》)。然而一读文章就知道这是一篇纯属编造的“往事”。《往事》一文说,周恩来的邻居王佩华是听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对她说过的。笔者因淮安筹建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的需要,两天前曾去南…  相似文献   

16.
正友情链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播出时间:2018年8月14日白岩松:先从一张邮票说起。8月6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公布了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操刀的2019年《己亥年》生肖邮票设计图稿。邮票,论实用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越来越弱了,现在具有的多是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可谁都没想到,邮票还具有了猜测国家生育政策的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套生肖邮票里有一张图名为《五福齐聚》,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同时出镜,其乐融融,体现出"全家福"的意  相似文献   

17.
一点点     
周围 《奋斗》2008,(8):61-61
要在《中国建材报》上查一条信息,我在小本子上记有这份报纸的网络地址,知道是www.zgjcb.com,这很好记,中间就是《中国建材报》几个字的汉语拼音头一个字母。于是在电脑里输进去一搜,怎么回事?打开的却是中国警察报网。我糊涂了,我怎么想进张三家门,却跑到了李四家来了?再一细看,我输的拼音不错啊,  相似文献   

18.
马克尔 《当代贵州》2011,(27):25-25
我是第一次到贵州,没来贵州之前,大多数是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一些贵州的信息。在我的脑海中,贵州始终就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景象。但是踏上贵州土地的那一刻,我就感到了现实和想象的巨大反差,贵阳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城市绿化好、市民精神好、空气清新,这是很多发达省市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19.
《党建》1994,(6)
由分小螺壳所想到的许晓平记得我女儿五岁那年,一天,她与邻居同龄小女孩去公园玩。两人在公园湖边捡小螺壳,当时由于只有一个塑料袋,也就只有装在一起了。回家后两个小孩开始分。你一个我一个,你一对我一双。最后,难题出现了,还剩一个。两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出...  相似文献   

20.
林燕平 《共产党人》2004,(16):24-24,26
2003年冬季,是我第一次到宁夏南部山区做社会凋查。在那冰天雪地,挨家挨户采访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天都带给我很大震撼。对在北京出生、长大,后来又常年在东京大学留学的我来说,初到宁夏南部山区感受到的那种艰苦,在这种震撼面前早已是微不足道了。这震撼似乎让我变得脆弱起来,因为每当我想起山村里的一张张朴实而无奈的面庞,就会情不自禁地流泪;这震撼又让我变得坚强起来,因为每当我想起山村里的一个个自强不息的生命,就下决心要亲自走遍这个村庄;这震撼让我变得沉重起来,因为每当我想起山村里的一双双期盼的目光,就感觉到身上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这震撼让我感觉到了一个我曾不了解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