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立波 《湘潮》2010,(5):4-9
5月1日,首次走进发展中国家的世博会在上海盛装启航。是党的正确领导,成就了中国人的世博梦;是中国的崭新形象,谱写了古老华夏的世博情。本刊特发《毛泽东与展览会》,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2.
《湘潮》2016,(6)
正毛泽东很推崇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我很喜欢他的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也往往如此,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匆匆几十年过去了。带着人们不相信他的自我解剖的遗憾,毛泽东也谢世近40年了。现在无疑是该信的时候了。可话又说回来,伟人的自我解剖,未必能反映他自身的全貌。有时未免谦逊,有时未免责己过严,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不仅是革命领袖,也是新闻大家。他不仅有着一系列的新闻理论,而且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毛泽东与《大公报》有着不解之缘。其实,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已注意到《大公报》的影响。这年7月25日他曾致函萧子升,对《湖南公报》、《大公报》的评论和新闻报道作了比较和评论,认为《湖南公报》所刊载的孙中山先生等人  相似文献   

4.
正"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馆藏档案中毛泽东的形象主要是作为红军中最为知名的部队——红4军的主要缔造者和指挥者而出现的。对毛泽东的权威评价来自一份报告书,即《关于华中华南地区共产主义行动状况的调查报告书》。该《报告书》是日本外务省集驻长江中下游所有使领馆之力,于1930年12月由驻华使馆提交给外务大臣,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有关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调查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作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杰出代表者,他的革命活动早在20年代就受到当时深入中国内地的日本“学者”、“汉学家”的注意.他们或者以“关心中国文明史观”为幌子,或者以“阻止中国‘赤化’”为借口,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共产军”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与报道.如日本官方、半官方在中国创办的《上海周报》、《天津经济时报》、《满铁支那日报》、《满洲评论》等日文报刊,从1928年1月到1932年12月,就发表了有关中共活动、朱毛红军动态等文章188篇,其中不少是直接涉及毛泽东本人的.在这些日本“汉学家”、“情报专家”  相似文献   

6.
杨瑰珍 《党史文汇》2004,(10):35-36
日本<文艺春秋>2004年6月号,首次披露了日本新发现的毛泽东真迹--毛泽东在60年前写给前日本共产党主席野坂参三的两封亲笔信.这两封信,对于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共运史、研究中日关系史的人来说,可谓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7.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提法,毛泽东同志曾做过多次论述。延安整风时,中央党校学员曾讨论什么叫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他还说:“我个人的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比如,我  相似文献   

8.
子舒 《党史纵横》2004,(11):24-26
"和平演变"是美国政府企图借蒋介石之手,以武力手段在中国推行强权政治彻底破产后,在新的形势下推出的在中国复辟的战略.毛泽东对<白皮书>的评论,揭开了毛泽东与"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斗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在山西大学教授罗元贞先生家里,端端正正放着一个镜框,里面嵌着一张珍贵的信函: 元贞先生: 1月1日来信收到,感谢我的好意。此复。顺颂教祺  相似文献   

10.
《湘潮》1994,(3)
毛泽东巧"化缘""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青年学生毛泽东邀同窗萧子升利用1916年的暑假进行了两个月的农村社会调查。一大.来到宁乡县境。时近中午,饥肠辘辘,他俩进了路旁的一小饭馆休息。毛泽东向女主人打听附近有没有读书的人家。女主人告诉他饭馆后面的小山坡...  相似文献   

11.
陈鲁民 《学习导报》2012,(22):30-30
前些时,我去湖南韶山旅游,听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件事。1950年代初,毛泽东故居前挂的牌匾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毛泽东知道后,连声说:不妥,不妥!"伟大"两个字不是封的,我不敢当,哪里会一写伟大就伟大呢?我建议换一块门匾。毛泽东的意见带回去后,湘潭县委经过几次讨论,上报湖南省委批准,1955年3月,原有门匾被换下,挂上了"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匾。  相似文献   

12.
对党内知识分子,毛泽东常以“秀才”称之.秀才也有大小之别.从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对事业团队结构的一种认知,即必须“有高级的,有普通的”两类知识分子参与其间.毛泽东对事业团队结构的这种认识,是从历史经验中得来的.所谓历史经验,一是中国传统经验,一是中共党史经验.秀才何以成其大,关键在大志向、大胸怀、大见识、大手段,紧扣时代的需要来发挥作用,并勇于体验政治风浪,经受得住大起大落、大悲大患.从党史经验看,小秀才能成为大秀才,无非是信仰成其大,走出书斋到实践中独挡一面成其大,善于领导群众成其大,跳出自己的专业看问题作决策成其大.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成语不仅大胆使用,还用得特别具有创造性。他使用的"五湖四海"含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作为地域、背景概念上的"五湖四海",作为意见、作用来源上的"五湖四海",作为团结必要性上的"五湖四海"。按照这三个层次的标准,可以从注重广泛性、提倡包容性、体现平等性、加强团结性等四个方面理解毛泽东对"五湖四海"的使用。他之所以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强调要搞"五湖四海",是从大局出发,考虑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实现革命和建设的目标而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毛泽东的个性和文学修养,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宽阔胸襟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5.
《湘潮》1985,(3)
一九一八年冬,毛泽东在北京。这位在新思想的海洋中吸吮了一个秋天的农村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浩瀚的大海。多遗憾啊,二十四岁了,尚未亲近过大海的波浪。正好,与他同来的肖三也深有此感。于是,两人冒着严寒,坐车到了大沽口。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有关毛泽东生平、事业的传记、小说、回忆文章、影视大量涌现,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各种学会如雨后春笋,研究成果累累,毛泽东的著作、像章、画像成为珍贵藏品,毛泽东颂歌传遍神州大地,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和到毛泽东故乡韶山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毛泽东热”陡然而起。从工厂到田间,从机关到学校,从剧场到影院,从繁华都市到中小城市以至茅舍,从街头巷尾到学者书斋,无处不见“毛泽东”,仿佛毛泽东重返人间。去年随着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新闻、出版部门又集中刊登、出版了一大批纪念、研究毛泽东…  相似文献   

17.
王河 《唯实》1993,(11)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纠正了陈独秀主张先建立资本主义、再建立社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和王明主张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左”倾理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成功地领导中国革命经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地位。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民主革命成功之后不可能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谈“视死如归”(俄)尼·特·费德林有一次毛泽东在同斯大林交谈时,回忆起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艰难岁月,说:共产党的一个兵团被敌军包围。情况极其危险。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是无论怎样也突围不出去。于是兵团司令向战士们发出号召说:"我们要不顾困难,不...  相似文献   

19.
《党史纵览》2010,(6):54-54
1951年春,毛泽东乘专列由北京沿京广铁路南下视察,途经河南许昌时,停车听取许昌地区领导人的工作汇报,他着重想了解县、市一级党的建设和宣传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曾经自称是"马背上的诗人".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用他的豪情,谱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长征已经过去整整70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这些诗词中,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红军将士的崇高气概."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伟大的红军诗人,在飞奔而来的马背上,吟咏着精美的诗篇,演绎着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