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党群关系是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江泽民指出:"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群众观点是我们的基本政治观点。""我们讲政治离不开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讲政治从根本上说就是讲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否则,政治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人民观在历史的呼唤中蕴蓄而生,在时代的号角中展露光芒,在人民的期盼中淬炼成钢。他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习近平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包含着现实的生成逻辑:其中理论逻辑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实践逻辑有我国主要矛盾的历程演变和习近平自身从政的阅历;历史逻辑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世界逻辑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共建美好世界的强烈愿望。习近平人民观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方面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习近平人民观对于新时代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就其价值和内涵而言,是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的、客观的,也是纯洁的、高尚的;决不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抽象空洞的。它深深根植于浩浩荡荡的历史积淀之中,根植于生机勃勃的社会实践之中,根植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之中。必须把它放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去解析,放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去解析,放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3,(19):22-23
在空洞乏味的陈词滥调中.苏共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被逐渐肢解……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和理论灌输,也不是简单的行政事物;她是一个阶级或政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进行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积极活动.也就是说:"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武装人们的头脑,统一人们的思想,使其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行之有效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先哲怎么看政治?孔子提出了政治理想的"五美"。一美,惠而不费。即好的政治是惠及草根,是给人民带去恩惠和福利,让百姓生活有保障,不纵容浪费。什么是真正的恩惠呢?就是实惠,是落实到每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而不是空洞运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浪费是贫瘠过久的一种虚荣和满足,以浪费去膨胀"自尊"。《庄子》有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一只小麻雀,给它一片树林,它也只能站在一根小树枝上;"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相似文献   

7.
领导关怀     
正习近平总书记情系贵州,多次到贵州考察,多次对贵州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08年在贵州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时指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我们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讲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行动上,这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看得最清楚。越是在灾害面前,我们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越要充分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做到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  相似文献   

9.
系统理解和全面把握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弘扬践行其精神的前提。学习、宣传、弘扬、践行杨善洲精神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每个共产党的思想行动上。要像杨善洲一样,坚守信念,乐于奉献,服务人民,不搞特殊,带头弘扬正气。  相似文献   

10.
正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处于公众环境,为公众服务,在众目睽睽之下,有德无德,人民眼睛雪亮。有德者,人们佩服而拥戴;缺德者,人们厌恶而排斥。古人说:"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以德服众,举足轻重;德高望重,德高率众。领导干部只有注重修身养德,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以德服众,才能真正受到群众的爱戴,才能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服众要怀众。一心为了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一切奉献群众,得到公众的认可。道德不是空洞虚无之物,它是为指导并实  相似文献   

11.
1党的作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形象的大问题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必须实实在在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认可。于是,就有一个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问题。形象,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感觉和印象,也就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所作的评价。人民心中有一杆秤,党和政府的形象,都在这杆秤上表现出来。形象好,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象不好,人民就会感到失…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1](P151)要发挥党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级省市县党委的组织下,切实帮助贫困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过上美好生活。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一词成为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它不是空洞的、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要真正付诸于实践、上升到我们党奋斗的历史性目标与内生性使命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本市信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实在的。党的宗旨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生老病困问题从来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奋斗目标同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对群众的这份最朴实、最真挚的感情埋入心底,把富一方百姓的责任担在肩上,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化为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先进性,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客观的,决不是抽象空洞、虚无缥缈、束之高阁、一劳永逸的教条。必须把它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在新时代的表述。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理论形态,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理论经历了长期与时俱进的演进过程。总的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的价值指向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者在新时代必然发展为前者。与此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又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演进和升华,二者在外延和内涵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和"人民"、"本"和"中心"这两对概念上。  相似文献   

16.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人民"是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和实践了"人民主体"思想,主要包括:"依靠人民群众"对"人民主体性"历史观的发展实践;为人民立言的大众情怀对"人民主体性"价值观的发展实践;"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是"人民主体性"实践方法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习近平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人民社会"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对"人民"和"社会"分别都早已熟悉,但对把它们合起来形成的"人民社会"概念却是陌生的。"人民社会"的概念基本上是这次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创新出的产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理新常态的形成。"人民社会"就是一个"人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超越和优越"公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走向整体"人类社会"的概念。其中,"人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社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体。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就是"人民","聚集"是否就是"社会"。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尽快、尽准和尽善地把"人们"变为"人民",把"聚集"变为"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把人民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力重千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  相似文献   

20.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实践指南。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突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蕴含着丰富的基层民主政治价值,强调人民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基层民主政治为民导向的价值遵循,在新时代具有生动的社会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