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行 《党史博采》2024,(3):21-25
<正>新中国诞生之际,世界处于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据已公布材料统计,1949年前周恩来就至少三次去过苏联。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总理兼外交部长的他访苏达10次以上。其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贯彻执行、为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巩固发展、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仅就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三年间三次赴苏的主要目的和取得的成效作初步探讨,以期深化对上世纪50年代中前期中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在旧中国工作的科技人员,绝大部分都选择了为新中国服务的道路。特别是那些在海外留学或者教学的中国科技人员纷纷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参加建设。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他们亲身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由钦佩到热爱,很快就成为当时科技队伍的主旋律,因而成就了一批著名科学家。正如先后在欧美和苏联留学和访学的“两弹一星”元勋、共产党员王淦昌所说:“新中国成立了,  相似文献   

3.
来华苏联专家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战线较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中国总理和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周恩来在领导和组织苏联专家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外交方针,在专家聘请、管理使用、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为做好苏联专家工作确立了坚持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以少而精与必要为好”、立足国情发挥专家作用等基本导向,突出抓好宏观运行、工业生产、国防军事、科技教育等重点建设领域的苏联专家工作。同时,他统筹协调组织运行和条件保障,为新中国外国专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并积极为苏联专家在华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关心苏联专家的工作生活。周恩来的这些指导和实践,为20世纪50年代做好来华苏联专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中苏友好协会成立65周年,该协会作为中国对苏联的友好组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宣传、介绍苏联和构建中苏友好话语体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作为其分会之一,由于地缘和政治因素,作用发挥比较明显。一、成立及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和对抗,复杂的国际背景及当时中国国内的诸多现实因素,促使中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7)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苏联一样在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究竟什么原因使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仅仅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是国家利益,还是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亦或是两国领导人的原因?本文试从地缘结构方面来分析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路遥 《湘潮》2005,(3):45-45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多次明确表示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既不曾访问过苏联也没有访问过东欧及东南欧各国。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也只访问过苏联一个国家,东欧及东南欧各国依旧不曾访问过。作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首脑人物,毛泽东真的疏于出访?其实不然。建国前精力十分充沛的毛泽东是非常愿意出访外国的。他尤其重视通过出访人民民主国家去借鉴他们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利于推动新中国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早在1947年初,毛泽东就一再要求访问苏联和东欧、东南欧一系列国家,但是都被斯大林一…  相似文献   

8.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富春三次到苏联进行谈判工作,时间分别为1950年、1952年和1956年。李富春三次访问苏联取得了重大成果,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到了宝贵的支持。1950年:跟随周恩来去苏联参与中苏条约和贸易等谈判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2,(21):20-21
第一次机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内,实现了和平、独立、统一(除台湾外),迅速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在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孤立、封锁、包围中国,但苏联答应全面援助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相似文献   

10.
马保奉 《党史纵横》2006,(10):26-27
新中国国家元首的第一次出国访问新中国成立两个月,毛泽东就前往苏联访问。这是新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照一般常理,这样的访问,会兴师动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次访问名义上是为祝贺斯大林70寿辰,实际成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新生的共和国获得了苏联的巨大支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国家元首,于1949年12月6日乘火车离开北京赴莫斯科。他的随行人员只有四人:陈伯达(秘书)、汪东兴(警卫)、叶子龙(机要)、师哲(翻译)。这可能是现代国家元首正式出访时,随行人员少得不能再少的一次了。即使把一个半月后加入主席这次出访…  相似文献   

11.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本刊将陆续刊登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以缅怀革命先驱,讴歌创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优秀共产党员,推动各地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12.
孙康 《党的文献》2012,(4):50-57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由于此次访问对中苏两党两国都关系重大,双方对此高度重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给联共(布)中央斯大林的报告》是此次访问的纲领性文献。该报告充分而详尽地介绍了中共采取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与政权性质,阐述了中共对中苏两党关系、新中国的外交取向、中苏两国关系等方面的主张和实际做法,同时也回应了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关切,努力消除斯大林的某些疑虑,为此次秘密访问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争取苏联对新中国外交及国内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巩固新中国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48年9月初,东北全境解放前夕,毛泽东已经开始勾画新中国的未来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东北局负责,选送了21位青年去苏联学习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这21人是新中国向苏联选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刘德喜 《唯实》2000,(3):67-69
一、联合苏联的决策取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外交上的“一边倒”政策。毛泽东在1949年6月 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所谓“一边倒”,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①。“一边倒”政策确立后,毛泽东立即派遣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启程赴苏联,进行秘密访问,争取苏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理解和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支持,并通过他们争取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对新中国在政治上、道义上的同情和声援。刘少奇一行在莫斯科期间同…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09,(15):13-13
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发出《关于组织开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通知》,正式启动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  相似文献   

16.
韩晓青 《湘潮》2011,(8):18-20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曾协助周恩来,广泛地参加新中国的外事活动,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南征北战”。1956年3月23日,贺龙作为新中国的外交特使,参加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庆典,为增进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前30年里,中国法学经历了曲折发展。全盘继受苏联法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法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一直以来,学界对于这一历史选择的反思多于褒奖,但这并不能掩盖苏联法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新中国作出这一选择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甚至到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苏联法对于中国法学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影响已然未见消散。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如同苏联模式在各国实践的结果一般,新中国模仿苏联模式的行为,既创造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也滋生了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联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全过程,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这些影响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时代背景打上了更为复杂的底色,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辨证分析。对苏联模式的全面复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兴起的重要动因,与苏联哲学界的互动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得以推进的重要条件,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力推进注入了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我国“一五”时期(1953—1957年)工业建设的中心,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关键一步。它记载着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化的创业艰辛,凝结着苏联政府和人民对新中国的真挚友情。回顾当年“156项工程”建设的历程,对于我们不忘历史,认识现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艰 辛 的 切 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缺乏大规模工业建设的经验。从哪里入手,先上哪些项目,中国需要得到苏联的指导和帮助,向苏联学习。“156项工程’”项目是中苏两国政府经过多次高层接触,反复切磋、协商,逐步确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