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亻刍)",白马藏人之方言,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马藏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2005年"(亻刍)"成功申报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2.
陇原快递     
2月2日,大型纪录电影《千年之舞——文县白马人》在文县开机,并将于今年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探索·发现》栏目里播出。该片将联合国内顶尖基因课题组专家、民族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追溯白马人的历史和渊源,把白马人完整的面貌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3.
<正>11月3日至4日,平武县第二届白马王朗风情节举行,经过精心打造的景点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风情节上,集中展示了平武特别是白马人独特的民族风俗、生活习俗等,除节目表演外,还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跳曹盖",以及擀毡帽、织腰带、长桌宴、圆圆舞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眼下正是红叶点彩的季节,沿着蜿蜒的山路,远处巍峨圣洁的雪山依稀可见,白马藏族乡的风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这里有数千年历史的白马古寨,带着历史的沧  相似文献   

4.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相似文献   

5.
正主人:舞领头的什么最美?麻芝曼依稍兰德。:狮子头最美,它是兽中之王。麻芝曼依稍兰德。主人:跳在中间的什么面具最美?麻芝曼依稍兰德。:龙面具最美,它是水中之王。麻芝曼依稍兰德。——白马舞对唱词每年正月初三,在九寨沟县勿角乡下勿角村,盛装出发的舞队在领队、白马舞省级传承人班文玉的带领下,拜望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我们用最尊敬的舞步从路上一直跳到主人家门前。进入主人家中,要在主  相似文献   

6.
德江傩文化丰富而多彩的面具艺术,在保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上,堪称"世界的瑰宝"。在远离都市喧嚣的贵州东北大山中,至今盛行着古老而神秘的傩活动,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傩艺师们就会带着略显夸张的面具,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锣鼓声手舞足蹈。这种起源于宗教祭祀的戏剧,已演变成一种驱邪纳吉的民间活动。绝技绝艺在德江县,当地居民请傩的最常见原因是给未成年人"过关"。傩字由"人"字和"难"字组成,按照字面解释就是人有困难请神来帮忙,当地居民相信通过傩仪式可以冲掉所遇到的麻烦。  相似文献   

7.
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他早年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共产党员;他曾经在国民党军内有"身穿黄马褂(黄埔军校)、头戴绿头巾(陆军大学)、‘土木系'(国民党军11师和18军)半个成员、陈诚的‘十三太保'之一"等诸多的护身符,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古希腊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  相似文献   

9.
清水江与(氵舞)阳河,都是苗族聚居区,但两地苗族风情却不尽相同,仅以龙舟竞渡而言即有很大差异。位于(氵舞)阳河畔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都要开展规模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龙舟式样、竞渡方式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仅有一点比较特别,即龙舟下水之前,需将龙头抬至青龙洞祭祀一番。所谓青龙洞,既是天然溶洞名,又是古代建筑名。作为古代建筑,含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祝圣桥、凝见亭等5  相似文献   

10.
面具     
正面具最早起源于傩文化。有意思的是,"傩"(音nuo)这个字,初接触的人很容易念成"难"字。这算不算此字的一种"面具"呢?面具多与"伪装""伪善"相连,一直以来没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近日,看某电视台一档叫《蒙面唱将》的电视节目,却对"面具"的印象有了一些纠偏。我讶异的是,不仅观众喜欢这种形式,而且演唱者对此也是认同的。  相似文献   

11.
<诗经>所歌咏植物繁多,其中有独特的"芳香植物"一类.<诗经>的芳香植物集中地指向祭祀与爱 情,祭祀所用芳香植物有蘩、萧、茅等;寄寓情爱的则有舜华、(穗)、勺药、荷等.<诗经>芳香植物无不具有实用的功 能,这与祭祀礼仪、祖先崇拜密切相关,往往含有祈求子孙繁盛多子多福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17,(12)
<正>自建城之始,北京地区就修筑了各类用于方国或郡城祭祀的地方坛庙,不过作为常设的国家祭祀场所,盛行于明清时期的北京坛庙文化,则应从北京逐渐成为都城的辽、金、元时期说起。古人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坛庙建筑是都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礼治体系中尤其占据着核心位置。老北京民间向有"九坛八庙"或"五坛八庙"的说法,指的就是明清以来北京坛庙建  相似文献   

13.
正"高矮人舞"是流传于余庆县敖溪古镇(余庆土司所在地)一带欢庆丰收的娱乐舞蹈,起源于与黔北傩戏有关的"矮人舞"。收获季节,劳动闲暇的人们利用田间地头、堂屋院坝表演"矮人舞",小伙子们用泥巴在肚皮上画出脸谱,再把背篼或竹篓罩在头上盖住上半身和手,形成"小矮人"。"小矮人"模样滑稽、表演风  相似文献   

14.
傩、雩、蜡都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过,对这三种祭祀活动,孔子的态度并不相同。总体说来,孔子对雩祭、蜡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对傩祭,其态度则以排斥为主。雩祭是为了祈雨,它关乎百姓的生计和福祉;蜡祭则是年终祭地、庆祝万物功成的活动,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傩祭所驱除的对象是疫鬼、殇鬼,这在孔子看来不仅是无稽之谈,而且也并不像雩祭那样可以有直接的成效。孔子对三种祭祀的不同态度,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康永恒 《党建》2014,(8):43-43
正《党建》杂志、党建网开展的"美丽中国·文化乡村"有奖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参与,共收到各地来稿805篇。现评选出优秀作品18篇。获奖篇目及作者公布如下:一等奖《乐加乡"火龙"舞百年》张楚锡(四川省三台县)《秦之声,黄土地的根》郭军平(陕西省澄城县)《老家彝人戏班》李宏荣(云南省武定县)  相似文献   

16.
<正>6月2日,羌族迎来盛大的"瓦尔俄足节"。连日来,在羌族聚居区——茂县,数千羌族群众与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载歌载舞,共度节日。"瓦尔俄足节"又叫"歌仙节"或"领歌节",是为祭祀歌舞女神、传承沙朗文化并由羌族女性主持、参加、表演的传统民族节会,节期为三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到初五,羌族女性不分老幼,均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佩戴漂亮的银质首饰前往神山圣塔前祭祀女神,请女神赐予歌舞,这就叫引歌;回到村寨,再逐户告知信息,这就叫接歌;羌族妇女们准备特色美食和精美羌绣,载歌载舞,以沙朗歌舞喜庆节日,这就叫传歌。  相似文献   

17.
唐益萍 《当代贵州》2013,(14):45-45
长衫龙芦笙舞向世界各国展示了苗族芦笙舞蹈艺术及服饰文化,被学者誉为"东方探戈"。"跳起长衫龙,纪念黑蛮龙。保佑人兴旺,六畜五谷丰"。据说,早在隋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建立宾化县(今贵定县)时,用"长衫龙"为庆典舞;到北宋时期,贵州苗族首领黑蛮龙绝食身亡,贵定区域的苗族跳起长衫龙,纪念黑蛮龙;《元史》记载:"(元朝)至元中,大平伐长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民营经济发展局·中小企业局·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推出夜郎社火(暂用名)是贵州本土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最初形式是从土地崇拜而来,祈求丰收之意。夜郎社火是夜郎国从建国到灭亡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后世人们以戴面具舞蹈等形式纪念夜郎王及夜郎国所发生的事。在祭祀活动中把祭祀人物逐渐神化,以求得到护佑。  相似文献   

19.
熊力 《廉政瞭望》2023,(17):50-51
<正>音乐渐起,黑红配色的面具遮盖住凝肃的表情,身躯开始律动,四肢舒展,旋转、跳跃,动作逐渐夸张,大开大合……近日大火的影片《封神》的首映礼中,舞蹈演员张力天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段粗犷而神秘的舞蹈——“傩舞”。傩舞是“中国戏曲活化石”傩戏的表现形式之一。“傩”意为“惊驱疫厉之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将其分为四个系列:傩祭(即傩仪)、傩俗、傩艺和傩技。傩戏在过去具有宗教和艺术的双重色彩,后受戏曲影响逐渐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舞龙作为一种民间活动,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舞龙活动,有自己的特色,这里的舞"龙"是翻滚式的"滚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松桃"滚龙"的发源地寨英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把"滚龙"活动作为民族文化来建设、作为创收产业来培育,把"滚龙"文化提升到品牌来打造,"滚龙"文化既补充了群众精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