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年的礼物     
亲爱的读者,欢迎你来到阿蓝小小的玻璃屋。转眼已来到1988年的最后一个月.又一年了,抚今忆昔.《南风窗》和她的作者、读者朋友们,走过了一段多么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路子啊! 1988年,《南风窗》在众多挚友的关注下。正一步一步,努力地走向成熟。作为新年礼物,阿蓝向你推荐三篇文章。读读吧,你将会对我们有更高层次的了解。 1987年12月,珠海市应用传播研究所所长陈韵昭教授在《新闻学刊》发表了一万多字的论文《对传播媒介沟通功能的新认识——<南风窗>给我们的启示》,作者指出:传播媒介作为桥梁,不应限于单线行驶,应允许你我同时来往,应建立立体交叉桥。而《南风窗》所做工作的意义,是提高了市民的参政意识和对政府决策的承受力。作者希望《南风窗》在沟通方面的努  相似文献   

2.
也许你是新朋友,也许你是老朋友,但是当你翻开这一本标明“’93新版本”的《南风窗》试刊时,你也许都能感到出乎意料的惊喜。《南风窗》,一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脱颖而出的有独特口味与魅力的杂志,一本被誉为“吹一股清新健康的南国之风”的“广东十佳期刊“(之一),七年半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06,(1)
2005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年会上《,南风窗》被评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媒体”之一。中国传媒产业年会是由具有“中国传媒思想库”之称的史坦国际联手几十家主流媒体和著名投资机构举办的,年会关注最新的文化传媒产业政策走势、现代传媒企业制度建设等问题。而2005年末,龙源期刊网公布的该网站1300多种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分析排行,《南风窗》以中文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第8名、欧美排行第25名的成绩成为该网站颁发的“亚洲欧美阅读排行双百”期刊之一。《南风窗》荣获“中国最有投资价值媒体”  相似文献   

5.
在越秀宾馆,我们敲开了三一六号房间。听说我们是《南风窗》的记者,于老很高兴地笑了起来。我们这才发现,他手上正拿着几本《南风窗》杂志。‘《南风窗》办得好!发行量很大。就是这个刊名嫌小气了一点,“窗”嘛,进进出出总是不太方便的,若成了“南大门”就好了,来来往往多方便呀!’于老一开口便妙趣横生。于老是专程到广州参加‘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活动的。他说,刚才正在思考着怎样为一周岁的《南风窗》杂志题辞呢。  相似文献   

6.
1985年4月,《南风窗》在广州诞生。当时的广州,刚刚和其他14个城市一起,被确定为特区之后的沿海开放城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时事政治类综合月刊,《南风窗》秉持“让从零开始的人说话”的宗旨,贴近人民,敢抓难点、热点、敏感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被誉为“刊林奇葩”,在海内外均享有一定影响。1988年,中国记者协会、中国新闻学会还在北京专门举行了《南风窗》办刊实践研讨会。 进入90年代中期,《南风窗》以创办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新闻分析杂志为目标,以“聚焦政经,相约成功”为办刊宗旨。改版后的《南风窗》,以透视时事经济热点、传播进步观念为己任,以公正、深入、理性、前瞻的姿态对时政、财经、社会热点进行深度分析,体现社会正义,反映百姓呼声,强调专业分析和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7.
尽诉心中情     
《南风窗》1994,(10)
当你捧起这本“全面装修”刚刚竣工的《南风窗》,你一定不会忘了老朋友吧。 嗨,《上班一族》的朋友,你好吗? “装修”之后,《上班一族》风采依然,自成一体,自成风格。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97,(9)
我们为今年订阅《南风窗》的“城市故事”的读者又寄去了一批礼品。去年10月,我们在“城市故事热线”中告诉读者朋友,如果你订阅了1997年的《南风窗》,并将订单复印件寄给“城市故事”,我们将为你寄上一份小小的礼品,以纪念我们的相识相知。也有没有订单的读者,他们来信问能不能加入到“城市故事”的读者队伍中来,我们当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1997年上半年,我们的读者名单里增加了500多位新朋友。我们通信,通电话,共同为把这个小小的栏目办得更好而努力。远在他乡的雷刚读者希望我们为他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朋友在20岁生日的时候送上一束玫瑰花,而在海南工作的李学山读者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们,希望每一个《南风窗》的工作人员都能为他签上名。这一切一切,虽说繁杂而琐碎,但我们还是尽力去做。当我将读者的心意告诉我的同事的时候,从社长总编到每一个编辑到广告员和发行员,全都放下手头的工作,找一支好笔,认认真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社长吴迅还特地在自己的柜子里找出一张《南风窗》的祝福卡,叮嘱编辑一并为读者朋友寄去。有不少过去陌生的读者已成了《南风窗》的老朋友,他们不但认识了这本杂志,还认识了杂志社的工作人员,有的读者知道了杂志社的生日,在4月到来的时候,“城市故事热线”收到了来自全国的许许多多的生日卡。得到的回报令我们感动不已。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心,相隔得并不遥远。相识,已是一种缘;相知,更是难能可贵。下个月,又到明年刊物的征订季节了,“城市故事”将一如既往,为每一个读者奉献她的真诚和祝福,真诚地欢迎您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1998,(3)
旧岁新年交替之际,“城市故事热线”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寄来他们的订单要求加入“热心读者”的行列,而我们也赶在新春之际为他们寄上我们的一份心意礼品。编辑的台面也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方的祝福卡,在新春之际温暖着杂志社每一个人的心。 “城市故事热线”的读者朋友们已经自己结成了笔友。他们之间互相通信,讨论一些人生的问题。有时,他们也会把问题寄来编辑部,让我们一起参加他们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四川石油财经学校的张文读者来信说:我的很多观点和看法,很难跟父母和身边的老师、同学沟通,因为他们总是那么现实和繁忙。但是通过《南风窗》结识的几位笔友却可以互相谈论理想和苦闷,一起分享快乐和失落,我找到了一份可以信赖的友情,是《南风窗》为我架起了这座桥梁。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希望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成为你的知己或为你找到知己,希望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共创生命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一纸风行20年,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不仅深受读者的拥戴,也得到众多广告客户的长期青睐。凌视传媒作为《南风窗》的全国广告总代理,使我们有机会站在更近处来观察《南风窗》,体会这份传奇杂志的独特魅力,并在实际的广告经营中不断发掘并验证《南风窗》的广告价值。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南风窗》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广告载体,是著名品牌传播形象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杂志社要公开招考一批编辑、记者啦!八月中旬,《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这三家大报先后刊发了这一消息,电台也广播了新闻。《南风窗》此举,也够得上是不拘一格,大胆选材了。你看:“报考者不论工人或干部,不论有否文凭,只要有广州户口(或有条件调入广州者),具备较高写作、编辑水平或较强社会活动、理财能力,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者,均可报考。”这对那些向往“无冕之王”之位或“无名英雄”之职的志士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机遇。消息一经登出,有意者便纷纷前往报名。短短三天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8)
是否成立一个“读书会”我是在1990年开始订阅《南风窗》的,当时在书店中买了一本书名为《赢的策略》的书,这本书给我以很大启迪。后来发现这本书是南风窗杂志社编的。于是去买了本《南风窗》杂志来看,这一看,便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13.
“千里外知己,亲密如空气”,4月18日,南风窗全社28人,引吭高歌《一呼百应》,热诚欢迎省市领导和读者嘉宾共同欢度别开生面的“南风窗之夜”。市委书记朱森林、副书记邬梦兆、市顾委副主任黄菘华、副市长石安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丁希凌及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市委办公厅、市委研究室、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到会祝贺,与400多读者共度欢乐之夜。朱森林书记致词:《南风窗》杂志满5岁了,5年的历程是不容易走过的。这5年当中,《南风窗》杂志发表了一批很好的文章,在沟通党政负责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由此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爱护。杂志发行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读者不仅在广东,还有国内其它地方,还有海外。可见《南  相似文献   

14.
回阿蓝的话     
贵刊今年第五期上,阿蓝就登广告一事作了一次“答读者”。文末,阿蓝问读者:“未知大家对阿蓝的这种解释是否满意?”回阿蓝的话:不满意! 阿蓝说:“本刊是自负盈亏的,国家完全没有补贴。”对此,我们作为读者对《南风窗》全体工作人员深表敬意!阿蓝又说,杂志登些广告是“尽可能不再增加读者的负担”。对此,读者当然会感激的! 但倘若以此为由,连封面都做广告,读者是绝不会欢迎的!读者之所以喜欢、热爱《南风窗》是因为《南风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06,(10)
“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由南风窗杂志社于2005年发起和组织的,以鼓励和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公益活动。活动旨在为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各方面状况并有兴趣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的大学生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实操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入接触和思考。2005年的“调研中国”,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500余个团队报名参加,最终有12支入选团队,并获得了南风窗杂志社的资助。他们均顺利地开展了实地调研,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并在所在高校举办报告会。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深受好评。南风窗杂志社致力于通过“调研中国”活动成为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006年,“调研中国”继续面向全国高校征集参加团队,南风窗杂志社将最终确定12支团队入选,为每支团队提供不低于1万元的调查活动资助,调查报告将择优在《南风窗》杂志刊登。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06,(6)
“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由南风窗杂志社于2005年发起和组织的,以鼓励和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公益活动。活动旨在为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各方面状况并有兴趣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的大学生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实操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入接触和思考。2005年的“调研中国”,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500余个团队报名参加,最终有12支入选团队,并获得了南风窗杂志社的资助。他们均顺利地开展了实地调研,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并在所在高校举办报告会。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深受好评。南风窗杂志社致力于通过“调研中国”活动成为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006年,“调研中国”继续面向全国高校征集参加团队,南风窗杂志社将最终确定12支团队入选,为每支团队提供不低于1万元的调查活动资助,调查报告将择优在《南风窗》杂志刊登。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06,(9)
“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由南风窗杂志社于2005年发起和组织的,以鼓励和资助中国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的公益活动。活动旨在为关注当下中国社会各方面状况并有兴趣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的大学生团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实操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入接触和思考。2005年的“调研中国”,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500余个团队报名参加,最终有12支入选团队,并获得了南风窗杂志社的资助。他们均顺利地开展了实地调研,撰写完成调研报告,并在所在高校举办报告会。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深受好评。南风窗杂志社致力于通过“调研中国”活动成为大学生社会调查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006年,“调研中国”继续面向全国高校征集参加团队,南风窗杂志社将最终确定12支团队入选,为每支团队提供不低于1万元的调查活动资助,调查报告将择优在《南风窗》杂志刊登。  相似文献   

18.
接近年尾,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正迈向70岁高龄的"个体斗士"李敖,居然高调宣布参选台湾"立法委员",据说还是"蓄谋已久"。使得原本相对"冷清"的选战陡然升温,很多选民也有了不一样的期待。投票前夕,李敖在台北家中接受了《南风窗》赠予的"为了公共利益年度奖",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电话访问。《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海峡两岸很多人都感觉很疑惑,像你这样特  相似文献   

19.
“玻璃屋”装修数月,今又重新开张,欢迎各位光临。你知道吗?4月,对于我们杂志社的全体同仁来说,具有很特别的意义,因为本期刊物与诸位见面之时,正值《南风窗》六周岁之际,谢谢,谢谢各位在这2000多个日日夜夜对我们的支持。你喜欢我们这一期的《南风窗》吗?你能感觉到这一期与过去几期有什么不同吗?这里,阿蓝向你透露一个秘密:本期乃编辑部全体编辑通力合作的结晶。从本期起,我们将改变三组“轮流执政”的格局,由各位编辑分工负责责任栏目。另有公共栏目可供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自1985年4月创刊,到本期为止,已走过了整整13个年头。在这13年里,热情的讴歌改革开放的新趋势新潮流,向社会传播带有前瞻性的优良观念,一直是它最重要的使命。 大连市长薄熙来对前去访问的一个广州代表团的成员谈到《南风窗》时曾说:“《南风窗》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但都是新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重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的勇气,以及当内容出现偏颇、错误时纠正的勇气。 每一份杂志背后都有一个“价值判断”。我们的“价值判断”是:好的观念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也只有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观念才是好的观念。我们专注于对这种观念的探求,而且认为这种探求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牛顿的伟大时曾说,“他以真理统领我们的心志”,那也许是千万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目标,但却时时令我们魂牵梦绕。 《南风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资源的营养,有“古文化”、“洋文化”、但最重要的当属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从这块沉睡千年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市场经济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来自于千百万人解放自己奔向未来的物质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着现实的进程。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乃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文化,最有活力、生机、朝向未来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几个月来,我们采访、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有关当代中国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的例子,经过反复筛选研究,评出了我们心目中“中国最具文化魅力的六家企业”,我们仅此向它们表示敬意。 我们也以这组报道作为《南风窗》创刊13周年的“主题报道”,奉献给所有关怀我们成长的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