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治疗,疗程均为3周。3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吞咽困难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WAL-QOL、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MBI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B、ALB、Hb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Hb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频电刺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频组、联合组,每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低频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低频组疗法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吞咽时间参数[口腔运送时间(oral transit time,OTT)和舌骨运动时间(hyoid movement time,HMT)]和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评价吞咽功能。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与低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OTT、HMT均显著降低(P<0.05),吞咽障碍程度、舌骨移动幅度、甲状软骨移动幅度均显著增加(P<0.05);联合组患者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OTT、HMT降低程度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舌骨移动幅度、甲状软骨移动幅度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低频组(P<0.05)。结论 在常规吞咽训练和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神经重症昏迷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舌部肌肉运动,缩短吞咽时间,提高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视频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价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OI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包钡的VFS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的VFS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取穴廉泉、夹廉泉、翳风、风池,予以连续波,频率2 Hz.两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每周6 d,连续治疗4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并观察"声嘶语謇"等9个症状积分,根据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结合导管球囊扩张术可减轻吞咽相关的临床症状,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李氏一指禅推拿联合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实际对照组完成30例,治疗组29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及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李氏一指禅推拿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吞咽功能评分、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评价吞咽功能,采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评价肺部感染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肌骨超声测定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approximation shortening rate,ASR),并根据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CPIS、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的最短距离(minimum hyoid-larynx approximation,MIHLA)显著降低(P<0.05),MMASA评分、MBI、ASR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CPIS、MIHLA降低程度和MMASA评分、MBI、ASR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李氏一指禅推拿联合Vocastim-Master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修复舌骨与甲状软骨相互靠近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康复训练,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60 d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前一时点比较,两组治疗后和随访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1), 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 随访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值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吞咽障碍复常率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用针刺疗法可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联用通窍活血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通窍活血针法治疗,即针刺“舌三针”穴位及深刺金津、玉液穴,点刺聚泉穴。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升高程度和中医症状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针刺疗法基础上联用通窍活血针法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7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热毒壅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在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联合维生素B12 0.25 mg 每日1次含漱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加味四妙勇安汤(配方颗粒),对照组口服康复新液,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KP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KP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两组KP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口干口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胸骨后灼热疼痛、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口干口苦、胸骨后灼热疼痛、便秘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口干口苦、胸骨后灼热疼痛、恶心呕吐、便秘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四妙勇安汤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有较好疗效,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治疗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廉泉、风府、哑门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2周为1个疗程。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量表、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价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6,P=0.000);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级在Ⅰ级、Ⅱ级分布占比较多;广义估计方程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产生的疗效不同,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吞咽功能疗效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I量表评分、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MBI量表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舌面散刺联合金津、玉液点刺出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确切,该治疗方法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患者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智三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接受以智三针为主穴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且治疗组在降低PSQI总分方面较对照组无明显优势(P>0.05)。治疗后两组各维度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在降低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智三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在促进入睡,改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方面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吞咽行为训练结合针刺舌根部穴对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14例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行为组、针灸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行为组给予吞咽行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针灸组给予针刺舌根部穴治疗,每穴顺时针捻转3~4下,隔日1次;观察组给予吞咽行为训练和针刺舌根穴治疗。治疗20 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吞咽障碍分级和摄食-吞咽功能分级评价3组临床疗效。结果 3组基于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吞咽障碍分级和摄食-吞咽功能分级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吞咽障碍分级和摄食-吞咽功能分级的疗效均优于行为组和针灸组(P<0.05),而行为组与针灸组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行为训练结合针刺舌根部穴可明显改善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刺治疗)、反馈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综合组(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每组21例。分别于入组前、疗程结束后进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峰值(surface electromyogram signal,sEMG)、踝关节活动度(ankel range of motion, AROM)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limbs,FMA-L)检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胫骨前肌功能、AROM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sEMG、AROM和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sEMG、AROM和FMA-L评分差值均高于针刺组及反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有一定效果,将两者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交流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基础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部失语成套测试(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失语商、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ommunicative abilities in daily living,CADL)评分、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and aphasia quality of life-39 generic version,SAQOL-39g)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WAB失语商、CADL评分、SAQOL-39g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AB失语商、CADL评分、SAQOL-39 g评分升高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交流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治疗组在通督调神针法的基础上予以经筋结点放血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ion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价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显著降低(P<0.05),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且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15例。针刺组患者每日接受针刺治疗1次,康复组患者每日接受康复治疗1次,针康组患者每日接受针刺治疗与康复治疗各1次。3组每周治疗6 d,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el-Meyer评估量表(Fuge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runnstrom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组基于MBI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3组患者FM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针康组FMA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治疗2、4周后,3组患者MBI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升高(P<0.05),针康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P<0.05)。广义评估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与针刺组比较,针康组在改善患者上肢、下肢Brunnstrom分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0.05),而康复组在改善患者上肢、下肢Brunnstrom分级方面无明显优势(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患者在上肢、下肢Brunnstrom分级的改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在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促进瘫痪肢体康复等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或单纯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予以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电针和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患者的肢体感觉、水肿以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治疗后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S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结合电针和温针灸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关节肿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治疗组,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