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厌学是一种学习障碍,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就是那些在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其表现是学习无目标、无兴趣、无动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课,看书学习不认真思考,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考试作弊和违纪违法事件增多等.面对高职生日益严峻的厌学问题,本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8条对策.  相似文献   

2.
程蓬勃 《山西青年》2022,(19):187-189
在现代高校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属于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更为科学的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目前,正值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概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阐述了构建该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在剖析高质量发展时期的改革需求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倦怠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倦怠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势必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心理消极现象,就必须从心理学角度深刻分析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倦怠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吸收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推进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杜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等无一不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实施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德育课程改革在许多地方取得了进展,德育课改新理念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同,有的教师还努力将德育课改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出现了新气象,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德育课改新理念的认同不等于对这些新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更不等于成为了教学实践。从抽象的理念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必须找到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方法作为支撑。这中间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然而,德育课程是中小学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德育课改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德育课改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突破了这个难点,德育课改才会收到实际的效果,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才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施玉霞  罗柏树 《学习月刊》2012,(10):123-123
在技工学校从教10年来.发现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哪个班.都有一些厌学的学生。他们日常表现为不遵守校纪校规、不遵守课堂纪律,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的还发展到当老师在课堂上管教他时.他能公然反抗甚至辱骂、殴打老师。那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又该怎样消除厌学情绪呢?  相似文献   

8.
德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等决定着德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成败。德育课程改革呼唤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事实,是回避不了的。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广大德育教师的迫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都要在这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怎样有效提高教师素质呢?我们认为应当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切实加强教师培训。这里所说的教师培训,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也不是指为提高教师学历水平而组织的文…  相似文献   

9.
郭迪 《山西青年》2023,(5):190-192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目前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竞争力的影响,部分学生难免会具有一些负面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心理学》课程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心理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对于高校教育培养工作而言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大学生本身自制力较差,对于传统的《心理学》课程而言兴趣较低,教学工作很难正常推进下去,需要更多的创新教学理念,增加实践应用教学体系融入,从而加以改进和发展。基于此,文章下文通过多个角度和方面对心理学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等等展开了探讨,提出了相关意见和看法,帮助提升高校《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必须把握正确的德育课改理念,因为德育课改理念是德育课改的灵魂,它决定着德育课改的方向。教学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德育课改必须通过教学的改革来实现,正确的德育课改理念必须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德育课改关于尊重主体、回归主体、重视实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理念,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播式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式、组织式和合作式转变,要求教师教学由走进教材向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变。具体来讲,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过去我们过于拘…  相似文献   

11.
蔡华碧 《学习月刊》2014,(4):110-110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中学生理当把握求学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但客观现实却不尽人意.在农村中学中.学生厌学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程蓬勃 《山西青年》2022,(20):181-183
随着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目标的全面落实,近年来,高校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扩大了对慕课(MOOC)的应用,较好地提升了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在教育心理学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吸收前期实践经验,提升该门课程教学质量。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概述了慕课内容及特征,阐述了慕课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慕课内容、慕课特征、慕课作用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有利于提高《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正念水平对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简式自我控制量表(中文版)、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简版)和学习倦怠问卷对1106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测试,结果发现:正念水平、心理灵活性、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倦怠在生源地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正念水平、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倦怠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业倦怠在是否留守儿童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正念水平对学业倦怠水平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心理灵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简单中介效应显著;心理灵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由此可见,初中生的正念水平不仅能负向影响学业倦怠,而且还能通过心理灵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甘灵杰  刘米 《湘潮》2015,(4):65-66
青少年是个体发展最宝贵的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以青少年厌学问题为视角,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因素对青少年厌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吕飞  王维  张莹 《世纪桥》2023,(8):60-6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教师思维要新,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以武昌首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立足于“纲要”课程的建设情况,梳理积极心理学所探讨的“积极力量”“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的重要观点,并围绕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延展学生受教的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明确课程教学的价值目标,强化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三维角度,探究“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的路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研究,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认同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态度的双重性导致在认同、信仰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时具有不确定性;学习依然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但更倾向于通过认同与信仰的行为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依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立思考、强烈认同与高度信仰是践行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隐性课程是一个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科学合理的隐性课程对高校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隐性课程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也是一门课程,而且是重要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这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可以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的一段话予以说明:“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走向青春的花季,人生的新起点。然而,升学的压力使学生和学校喘不过气来,导致重智轻德、德育工作弱化的现象愈来愈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即使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这种现象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课程是主渠道。改进德育课程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使德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程,是德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为此,我刊在重点推出《小学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的基础上,再次强势推出《初中德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专辑,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初中德育课程的关注,献计献策,共同做好初中德育新课程这篇大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搞好干部学习,为“三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对全县乡局级领导干部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能够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学习之风初步形成。但在对待学习问题上,部分干部还存在以下几种倾向:一是不学,认为学习没用,基层就是干,干好了一俊遮百丑;二是厌学,对学习厌倦,上班时间忙工作,业余时间忙应酬和娱乐,自学没兴趣,集中学坐不住,学不进;三是浅学,认为邓小平理论一看就懂,浅尝辄止,其实根本没掌握;四是虚学,寻章摘句,装样子做表面文章,把学习当做镀金和混资历升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