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现代刑罚目的理念的发展决定了合目的性是公诉权的本质属性。公诉权的合目的性决定有必要扩大和规范公诉裁量权。我国现行公诉裁量权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确立和完善我国微罪不起诉、暂缓起诉和选择起诉制度,规范撤回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金石 《中国检察官》2011,(21):60-61
总体而言,现行公诉权的配置比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适合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法治化进程的需要,但由于我国长期坚持起诉法定主义,体现公诉权能动性的公诉裁量权仅限于"微罪不起诉"的范围之内,存在适用范围狭小,  相似文献   

3.
简论公诉权不可分割刘义恩所谓公诉权,是指国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以认定刑事被告人是否有罪及有何罪的实体评断为基础而行使的控诉权。公诉权是检察机关特有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检察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法律规定,公诉权包括起诉、免予起诉、不起诉等内容。这些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起诉法定和起诉便宜两种公诉权行使形式的优劣比较后,从法理上分析了公诉裁量权的优势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对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公诉裁量权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魏虹 《法律科学》2010,(6):60-68
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公诉裁量权是现代法制国家的通例,并处于逐步扩大的趋势。通过辨析公诉裁量权之涵义,探究其行使与扩展的法理、实践及刑事政策等司法基础,检视我国公诉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内容或品种的缺失,不起诉适用条件不合理、范围狭窄,行使方式过于单一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构建我国检察机关公诉裁量权的多元化行使。这是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修改及司法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符合世界各国起诉裁量权发展趋势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6.
张崇波 《行政与法》2012,(7):116-120
公诉的裁量权是检察机关一项重要的权力,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本文通过价值分析、比较论证和实务研究等方式对公诉的裁量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检察机关在使用裁量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以期对推动我国检察机关裁量权的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钱云灿 《法学杂志》2012,33(10):129-133
随着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否定了罪行不分轻重一概起诉的做法。公诉环节程序分流机制的建立是以起诉便宜主义为前提,赋予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该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各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域外各国突破传统以实体作为判断公诉权滥用的标准,引入正当程序理念确立了多元的公诉权滥用形态,包括违反迅速审判的起诉、违反一事不再理的起诉、违法诱惑侦查的起诉、报复性起诉、歧视性起诉等等。我国应当借鉴其立法及实践经验,重新认识和界定我国的公诉权滥用形态,以更好地规范公诉权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公诉环节程序分流机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凸显以及轻缓化刑事政策和教育刑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否定了案件不分大小、罪行不分轻重,一概必须将案件起诉的做法.公诉环节程序分流机制的建立是以起诉便宜主义为前提,赋予检察官不起诉裁量权.该机制的建立不仅是各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事诉讼奉行起诉法定主义原则,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空间狭小,公诉阶段程序分流功能较弱,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缺陷。而随着起诉便宜主义的崛起,程序分流在域外各主要法治国家得到了普遍确立,并有不同程度地发展。实践表明,公诉阶段程序分流实践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法律效益的统一,转变传统追诉犯罪旧模式,树立程序分流新理念,拓宽不起诉裁量空间,健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改革不起诉救济机制,对完善我国程序分流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我国强化检察监督的背景下,应当对公诉权滥用的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实践中,不该起诉而起诉、随意变更公诉、恣意重新起诉是公诉权滥用的主要形态。对公诉权滥用的成因需要进行深入的语境化分析,相应地构建庭前起诉审查程序、引入刑事诉因制度、实现撤回起诉规范化、不起诉后再诉的规范化、再审抗诉规范化、司法管理现代化以及将法官职务犯罪的侦查权从检察权中剥离,以防范公诉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刑事诉讼活动从实证上接近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活动,检察机关的公诉权从总体看属于混合型的法律监督,其监督性具体表现在审查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起诉、公诉变更、出庭支持公诉和刑事抗诉权等每一个环节。所以,公诉权也就成为了一种监督权。这种监督权可以和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形成兼容、交叉的权力结构。设计合理的法律监督权不会损害控辩平等和法院的审判权威。  相似文献   

13.
研究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为了探寻检察官决定起诉或不起诉的正当性及其适用原则。起诉法定原则排斥检察官有起诉与否的自由裁量权 ,该项原则的显在不足导引出赋予检察官以自由裁量权的起诉便宜原则。起诉便宜原则在一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决定检察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方式和范围。除美国检察官拥有几乎不受控制的自由裁量权外 ,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刑诉法都设立了防止检察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一定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检察机关变更公诉权的界定检察机关变更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对业经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庭审结束以前,发现指控的犯罪人,犯罪事实和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以及刑事责任等事项有错漏,而依法予以改变、追加或撤回的职权。它与起诉权、不起诉权相并列而作为公诉权一项独立...  相似文献   

15.
用好审查逮捕、公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执法机关,案件质量是其生命线,用好审查逮捕,公诉权是履行好法律的应有意义,而检察机关准确把握无逮捕必要的法律适用,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适用,不起诉的法律适用是准确把握案件质量标准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公诉权是指法定的专门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被害人的利益而代表国家主动追诉犯罪,请求审判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予以定罪并处以刑罚的一种诉讼权力,包括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变更公诉(改变、追加和撤回)、抗诉和不起诉。现阶段关于公诉权性质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学说:行政权说、准司法权说和法律监督权说。笔者认为,前两种学说都不符合我国公诉权的实际,在此采信法律监督权说。  相似文献   

17.
公诉裁量权,是指公诉机关根据案情、刑事法律、刑事政策,结合被告人诚信、人身危险性等状况而自由斟酌,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起诉或不起诉的权力。在和谐社会理论背景下开始实施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其核心是区别对待,以构建社会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此相应,我国司法实践的重心应有所调整,总体上不再过于偏重严的方面,更注重“宽”的一面实施,使宽与严能调剂运用。因此,研究如何完善公诉裁量权,对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民事公诉是指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有关公民重要权利的民事案件,在无人起诉或当事人不愿诉、不敢诉、不能诉、怠于起诉的情况下,由特定的主体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法院追究违法者的民事责任,以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民事公诉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拟从释疑、存在问题的角度探讨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自由裁量权指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力,并且这种决定应是正义、公正、正确、公平和合理的(《牛津法律大辞典》第261页)。检察自由裁量权在刑事诉讼理论上,是指赋予检察机关或检察官在处理某些案件时,对犯罪嫌疑人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等事项或有关活动的相对独立的权力。它是起诉便宜主义立法思想的表现,是起诉法定主义原则的必要补充。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和许多国家一样,以起诉法定主义为主,同时吸收了起诉便宜主义,决定了检察机关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由于采用“检察一体”组织活动原则,特别是对这一原则的绝对化,导致立法中有关自由裁量权的问题,仅限于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整体拥有,而对于检察官是否拥有自由裁量权.法无明文。  相似文献   

20.
我一直主张在审查起诉阶段扩大公诉裁量权,因为这对于弘扬起诉裁量主义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加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纳入立法议程,讨论此问题进一步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审查起诉阶段扩大检察机关裁量权,以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