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政体,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的基本设想,并在不同时期作了多次的阐述与论证。增设“考试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孙中山主张单独设置考试院,强调考试乃官员选任的必经程序,实行与选举、委任相配合的考选方式。这一思想,既离不开孙中山对西方政体的体察与审视,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认知的结果,同时也与其本人对于中西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根本上说,“考试权”的设置有利于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的达成,是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民权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不过,一般教科书对此都是笼统介绍。如谈及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讲其基本内容为“建立民国”;谈及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说主张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其实,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其民权思想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一、五权分立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关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具体设想,也是孙中山终生的政治主张。这种设想早在1902年就初步形成,到了1906年则更具系统。 当时,孙中山提出将来的中华民国宪法要创一种新的主义,“希望在中国实施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后又称为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①这新设的“两权”,据孙中山1906年的解释是,考试权即“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要“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监察权除监督议会外,“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②由此可见,新设“两权”的根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结合古今中外政治思想之精髓,提出"以民为主"的公仆思想。为了确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落实,他汲取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和主张,创造性地提出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监督权分立来保障人民的权利,通过"权""能"分离、"能"为"权"服务的设置,以此来达到实现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目的,同时孙中山也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强调通过政治社会化渠道来提升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首的我国民主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寿终正寝,但是他主张的四权归一、五权分立,以及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学说,并没有真正实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提出并实践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主张。  相似文献   

5.
元祥 《世纪桥》2009,(6):51-53
回首尘封已久的浩瀚史料,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那些故事虽不新鲜,但却发人深省。在香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而且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开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匆匆过客——来来往往睹神奇孙中山初次踏上港岛,是在1878年5月,这一年他刚刚12岁。不过这次到香港,孙中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跟随母亲由香港乘轮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  相似文献   

6.
施密特的制宪权学说是把握决断主义宪法理论的一把钥匙。对德国民族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忧虑是该制宪权学说的核心关切。施密特认为,制宪权是一种政治意志,是制宪主体对自身政治存在的类型和形式做出的总决断;制宪权不是一次性权力,制宪权区别于修宪权及一般的国家权力。施密特的制宪权学说对于发展和完善中的我国宪法与政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回首尘封已久的浩瀚史料,“国父”孙中山先生与香港的那些故事虽不新鲜,但却没人深省。在香港,孙中山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学业,而且度过了整个大学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积累了广博的学识,并且开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愿望。匆匆过客──来来往往睹神奇孙中山初次踏上港岛,是在1878年5月,这一年他刚刚12岁。不过这次到港,孙中山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他跟随母亲由香港乘轮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孙眉。这是孙中山第一次离开家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令他眼界大开,“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进程表明,国家的政治近代化需要一场政治思想领域里以近代国家观念为核心的深刻革命或启蒙。在西方,文艺复兴后思想家们倡导的近代国家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起过重大的导向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王朝”统治导致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19世纪后期才逐渐从西方思想家们那里引进了近代国家理论。梁启超、孙中山是对该理论关注较多并着力宣传的人物。受西方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他们在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民主共和、维新国民等近代国家理论方面具有大体相同的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比较而言,孙中山在各方面表现得要更彻底、更持久、更具先进性,尤其是他提出的政党政治、五权宪法、权能区分、以法治国等主张,大大丰富了近代国家学说,其意义不可低估。本文着重就梁启超、孙中山在近代国家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予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彭安玉 《唯实》2011,(10):47-51
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实现以自由、平等、宪政民主和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孙中山现代化方案的核心。孙中山不仅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而且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民主法治思想的先行者,他的法治思想吸取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并从考试权、监督权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改进,不仅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中国人权法治观念的一次伟大启蒙.  相似文献   

11.
尹红  李亚平 《世纪桥》2008,(7):17-18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武器。这一利益集团利用民权政治思想与封建势力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对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满怀着“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宏愿,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共和国道路,不屈不挠地奋斗了整整四十年。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他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所进行的一系列民主和法制建设,对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推动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一、民主共和道路的先驱和伟大开拓看。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正规地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①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上的建设上,孙中山在许多方面都是超…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会德 《理论学刊》2004,6(6):95-97
实现祖国统一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孙中山毕生为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而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近代中国人探索祖国统一问题的先驱。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许多有益的东西中”[1] 最为珍贵的一个方面。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研究孙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并且最系统的政党思想,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仍然存在诸多争论,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加深研究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关于权力结构的认识停留在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学说"所作出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规定上,张康之教授在其新著中提出了新的分类法,把权力分为抽象权力和具体权力.这个新分类法是基于中国语境和现实而思考作出的,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三权学说"的超越,而且对于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改革中规划权力制约的路径来说,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提出.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君子论杨淑明“一部《论语》,一言以蔽之:君子之论”(《随笔》1996年第5期第104页)。这虽是文人之笔,但细细思忖,又确有相当的道理在。我们如果把孔子的学说分为两部分,那么一部分是孔子的政治道德学说,而另一部分则是孔子的君子学说。孔子的政治道...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代史上的国家主权学说学术界一般认为关于主权的学说,就其提出一整套理论体系而言,可追溯到16世纪。英法等国的学者布丹、老秀斯、霍布斯、洛克、瓦泰尔、卢梭等政治思想家对这一学说的提出和发展都做出了贡献。通常说主权,是指某个国家独立自主的、不容外来干...  相似文献   

18.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政府-一中华民国政府.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是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学说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所创,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就考察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利弊.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时间内,与一位苏联人一苏联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一结下跨越意识形态和国界的友谊。这是通过温和的碰撞和诚挚的合作建立起来的友谊。这种不同寻常的友谊不仅在中国革命的转折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话题。鲍罗廷是由斯大林提议任孙中山政治顾问的。1923年7月3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成员以电话联系的方式采纳了这一提议。8月2日,政治局正式批准这一提议的同时,以三个“责成”明确规定了鲍罗廷在中国的行动准则和义务:“责成的罗廷同志在与孙逸仙的工…  相似文献   

20.
孙建昌 《理论学刊》2012,(9):101-106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20世纪初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创刊后,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感召和日本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其主要撰稿人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译介欧美各派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以中国传统的文言文译介社会主义,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阐释社会主义,以《民报》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学说译介的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