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平 《人民论坛》2012,(20):32-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社会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存在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较低,参与渠道不通畅等问题。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农村民主政治社会化的核心;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民主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编制,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社会化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雪  穆利军 《传承》2008,(10):122-123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职业分化是必然的、长期性的;农民职业分化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并引发农村社会变迁。因此,分析农民职业分化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对农民职业分化的认识,提高农民职业分化过程中的主动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职业分化是必然的、长期性的;农民职业分化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并引发农村社会变迁.因此,分析农民职业分化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对农民职业分化的认识,提高农民职业分化过程中的主动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惠 《湖湘论坛》2007,20(1):91-93
转型期我国农村地区农民自主组织行为是我国农村地区农民以体制外的组织方式建立的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它一方面代表着农村社会的开始分化,象征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取向;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增加了分散化的农民的自组织性,从而为农民走向市场,与政府对话找到了积极的出路.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农民利益型组织的空缺,从而起到在农户与政府之间的中介者角色.  相似文献   

5.
建阳市领导一班人针对在“三讲”前期准备工作中,一些干群反映领导干部下基层少,很少在农村过夜的普遍问题,自觉未整先改。60多名现任处、科级领导干部于4月上、中旬,全部分头深入到老区基点村、贫困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议致富之路,这一工作作风的转变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如何确定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关系到农地产权的实现,关系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现行法律(特别是《物权法》)均没有解决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问题,造成其主体虚位;农民集体三级所有,村民小组为基础更符合我国农村实际;乡镇、村、村民小组应建立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经济组织,由其代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7.
焦雪滢  高君 《新东方》2022,(5):42-47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生产”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态,是推进农民共同富裕过程中必然会触及的“场域”。兼具科学性和人民性的原则与策略是农村集体经济性质的规定性,证实了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自洽。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来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民共同富裕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农民市民化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市民化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要经过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过程:第一步是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第二步是取得城市的户籍,放弃农村的土地,正式定居城市,获得与市民的同等待遇和权利;第三步是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完成了心理文化适应的转变过程,农民才能真正转变为市民。  相似文献   

9.
从当前国家同农民的关系看农村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如何,不能只看国家意志在实践中的结果,而应看国家意志如何得以实现。当前,国家的农村社会动员能力减弱,其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而要改善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0.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及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提供的农村信息服务量偏少,农村信息应用效果欠佳,农村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不符;提出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总体规划、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农民培训.  相似文献   

11.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论述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及农村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提供的农村信息服务量偏少,农村信息应用效果欠佳,农村信息服务的成本收益不符;提出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总体规划、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农民培训.  相似文献   

12.
王晓 《前沿》2005,(11):228-230
我国是农业国家,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的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且其本身也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深入探讨农民文化素质内涵及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民化素质的几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 社会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心理能力是任何社会实践成功的前提条件,所以主体建设在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中从来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激发农民的自主意识并赋予、保证他们自由、自主权利的结果。然而农民主体状况的改变和发展还远未达到完美的境地,现在农村正面临推进第二步改革、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无疑对农民的主体思想、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些要求,让农民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所充当的“主体”社会角色,树立起自主意识和自信心理,农村改革和发展才能获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有力保证。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说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即指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农民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也就是说,农村改革和发展只能依靠农民自己来完成。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决定的,我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之关系进行了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农民问题,但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还相对较低,这势必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促进城乡交流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策支柱;加强提高农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方面的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法治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消费环境以及广大农民的消费维权意识令人堪忧,给农村的消费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二,农民群众的消费维权意识淡漠,农民消费法律知识相对匮乏,消费维权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商品知识欠缺;三,生产者经营者缺乏诚信  相似文献   

16.
张雪昆 《传承》2007,(6):62-63
政治文明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在我国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把农民培养成为政治文明人;建设先进的人民民主制度;在我国农村率先完善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农村率先建立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燕萍  蒋文晶 《前沿》2008,(12):137-141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医疗保健投资和劳动力迁徙投资等。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考察了国外农民开发实践后发现,其成功经验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尤其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和强化职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管理体系,基于政策立法和资金投入保障农民教育的发展;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的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利用有效的经济杠杆来调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作者针对我国农民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启示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12亿多人口,近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农民问题历来是我们国家一  相似文献   

19.
和志蓉 《桂海论丛》2005,21(5):37-40
文章通过对桂林市农民外出打工及其收入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指出我国农村劳务输出目前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盲目和无序的状态,阐明了农民外出打工面临的种种困难,剖析了形成农村劳务输出无序状态及造成农民打工困难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切实履行政府主导职责;认真抓好劳务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规范中介服务,发挥群团作用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主动加强农村劳务输出管理,有效提高农民打工收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徐顽强  王文彬 《长白学刊》2021,(2):109-115,F0002
以农民主体地位为观察点、农民主体自觉为观测指标,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可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较多经验借鉴。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而且还是评判农村发展成效的重要"裁判员"。四十年来的农村发展成绩正在于有效激发了我国农民的主体自觉,既包括集聚认同自觉培育集体精神,强化参与自觉提供动力源泉,还包括夯实行动自觉开展协同合作。但进入新世纪后,农民主体自觉日渐缺位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失衡失调难题,突出表现为因农民关注下降引发发展信心锐减、农民过度外流导致劳力不足和治理疲软致使组织工作孱弱。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重塑农民主体自觉。一方面,积极强化乡村振兴认同,集聚发展目光,并努力吸引部分农民返乡建设,积攒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理应构建振兴乡村文化体系,营造发展生态,并适时推进农民再组织化工作,强化农村发展中的农民主体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