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之道     
于丹 《学习导报》2010,(12):49-49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相似文献   

2.
君子之道     
于丹 《新湘评论》2010,(12):49-49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隐藏的论语》钱穆《论语新解》:戴着脚镣起舞!南怀瑾《论语别裁》:深入浅出;于丹《论语心得》: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论语》到底怎么读?  相似文献   

4.
读《论语》,听昆曲,学雷锋,做君子。一师二团十连农工王玉宾,大家都觉得他做事有股拧劲,看不惯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王玉宾是1993年进疆的河南劳务工,近20年的边疆生活,脸早已被塔里木盆地的太阳晒得焦黑,似乎与读《论语》的谦谦君子的形象扯不上边,但是自从2004年开始读《论语》以来,他几乎天天捧读。王玉宾读《论语》,不是为了读经典,而是讲究方法,甚至当成养生的书来读。他认为,改变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下看来,此话有几种解读。一是书好,精典《论语》,读半部就足够治天下了。二是人很,能干的治政者,不需要读整部《论语》也可以治天下。无论哪种理解,都符合中国人的性格:偷懒取巧,各取所需,有了“半桶水”,便来治学、治政、治事。而今,读《论语》的人渐次少了,借“西学”图强倒是共识。不过,某些人对有益的“西学”常常也是截取一半,便装扮为“西学”先知“、接轨”专家,大有匡扶时政治理天下之气概。套用那句古话,就是半部“西学”哄天下。关于废除贪官死刑的争议,近来沸沸扬扬。先有专家建议废除对经济罪犯的…  相似文献   

6.
过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指的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经世治国方法,足以供一国之君治国之用。其实《菅子》一书亦是论述治国的谋略和方案,所提论点远比《论语》实际和全面,未尝不可说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一部治天下之书呢。此书今天一读仍给人以启迪,善为政者如能从中吸取智慧精华注入我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对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搞好廉政建设,实为有意义之事。综观《菅子》的治国理论具有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6,(6):52-52
戴铮在4月26日的《中华读书报》上撰文介绍:战后的日本人几乎不读《论语》,但近来,《论语》在日本的人气重新高涨。日本近代实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其所著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营原则,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眼下,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软银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又将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商场。他认为,对任何事情的判断标准只有“信、义、仁”三个字,通过《论语》提高自身修养尤为重要。日本学者安陪隆明也指出,人们的内心充满着赤裸裸的欲望,最为缺失的恰是“自省”二字。  相似文献   

8.
被世人誉为圣人的孔子及其《论语》所传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延续了两千多年,人们为孔子和《论语》彰扬光大的努力也薪火相传了两千多年。当下在国学复兴的热潮中,很多学人都积极地从先贤哲人那里寻找和体味生活的智慧、生命的觉悟和人生的体会,研读古文经典的各类读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些读物中,夏海先生的《论语与人生》从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论语》恒久不衰的温暖,体验到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与我们心灵的共振。  相似文献   

9.
文化大观     
孔子是丧家狗?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为了讲课,我花了两个学期,把《论语》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我想到的题目是:丧家狗——我读《论语》。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  相似文献   

10.
古圣先贤的很多话,言简义丰,如果我们粗粗读过.往往会漏掉不少深意。比如,《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相似文献   

11.
我是河北省元氏县委宣传部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如何安排,在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今天,确有必要做一番探讨。我认为,“八小时之外”是养心治性的最佳时间。养心治性是人一生中很重要也很必要的修养内容。我国古代在这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和动人故事。“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养生治性,行义求志”,这些千古名句,也为今人修养自身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可谓是养心治性的一个好方法。有副对联说得好:《子夜》读《春秋》、灯暗心明;《大学》念《论语》、府高智广清人张潮说过:《大学》、《中庸》、《…  相似文献   

12.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13.
现在人人都在谈论和谐。这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如果人人都能以和谐规范自己的言行.那么何愁不能实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实际上。中华民族用“和”来表达社会的理想状态,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近读《论语》,不时感到和风徐来,和气生成。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和谐是世界观,也是认识论;和谐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实践追求。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值得我们挖掘、借鉴和传诵、弘扬。  相似文献   

14.
我是从2007年9月份《东方今报》发表的一篇报道中知道闫合作的,他对《论语》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我。闫合作认为,现在流行的对《论语》的解释,大都不符合孔子和《论语》编著者的本意。他认为,儒学包含孔子的思想,但儒学并不等于孔学;孔学实际上是圣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论语》并不像后人所说的只是记述孔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孔子学生们课堂笔记的选集,它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5.
金陵客 《唯实》2006,(8):128-12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  相似文献   

16.
蓝卓娅 《前线》2014,(5):120-120
钱穆生于1895年,12岁丧父,中学毕业后,因家贫不能进大学深造,乃刻苦自学,青年时期就写出了《刘向歆父子年谱》《论语要略》《国学概论》等著作,这与他热爱读书、学习有很大关系。近读《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书中记录的青年钱穆的读书经历很特别,令人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7.
平素喜读闲书,爱辑格言,每遇精彩隽永之语,必赏而记之,把玩再三。近读《论语》,辑得“三戒”,读《汤显祖传》,辑得“四香”,读《舌华录》,辑得“五硬”,都是讲人生心得,却又角度不同,连缀一起,可取互补之功。孔子在《季氏篇》第十六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年轻时,要警戒迷恋美色;壮年时,应警惕争强好斗;年老时,切忌贪得无厌。这“三戒”最重要者在于“戒得”。看看眼下官场“59”现象,想想那些因贪污受贿而身败名裂之“迷途老…  相似文献   

18.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以致明清两朝把孝道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行以孝治天下,追根溯源,还是与《论语》密切相关。近读《论语》,细细品味孔子关于“孝”的论述,感悟颇深,情不自禁,胸襟臆间不时涌起对父母虔诚的孝敬之心和浓烈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讲学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近日来到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讲演。崔天凯大使说,使馆特别希望能够从《论语》中找到外交人员在日本工作时的态度。 一个使馆工作人员问于丹,他在工作中有时很难回避中国人和日本人情感与合作机遇的问题:一方面,两国之间有一段不幸的历史,老觉得过不去;另一方面,现在的合作机遇又确实很多。“《论语》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能给我们提供答案?”  相似文献   

20.
李勇 《党风建设》2002,(6):41-41
我是一名纪检监察工作者,也是《党风建设》的长期读者,近读2002年1期至3期,高兴的看到《党风建设》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主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