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在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克林顿执政后,确立了以“安全、繁荣和民主”三大支柱为基础的“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战略目标。然而,在其任期的头两年,美国的东亚政策却屡屡受挫,这迫使美国冷静思考自己的东亚政策。在  相似文献   

2.
如果,现在评选“全球十大风云女性”,希拉里·克林顿无疑会当仁不让!2009年初,她被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为美国第67任国务卿。在以男性为主的西方政界,一个女人,凭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召力呢?她的制胜之道是什么呢?其实,一直以来,希拉里都生活在克林顿的巨大光环之下,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反而不为人知。  相似文献   

3.
再谈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概是四五年前,在一次有关上个世纪40—50年代中国外交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本人在提交的论文中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内向性”问题。当时提出中国外交的“内向性”,是由两个因素促成的。首先是受到美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向性”,借用的是冷战结束后一个时期里美国学术界描述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简单概念。其含义是指在苏联这个主要的外部威胁消失以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根据美国国内政治的各种需要而非应对外部世界变化而制定的。中国对外政策的形成过程固然与美国非常不同,国内政治在其中的作用至今也不清楚。由于缺乏…  相似文献   

4.
试论冷战后美国的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凭借美国的实力和地位,广泛实行干涉主义。美国通过政治干涉、经济制裁和军事干预等各种途径,力图把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推向全世界,以实现美国的国际战略,赢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克林顿称,为了建立一个在美国治下的“和平与安全的新时代”,“美国必须抵制极端民族主义有害的诱惑”。  相似文献   

5.
在刚刚过去的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案即使不是全世界最重大的新闻,也肯定是最引人瞩目的新闻。尽管克林顿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尽管他的民意支持不降反升,尽管他在民意调查中成为1998年最受美国人钦佩的男士,但美众议院还是通过了对他的弹劾。两项弹劾条款是:作伪证,妨碍司法公正。 不论弹劾结果为何,克林顿肯定已追悔莫及。早知今日……一开始就干脆承认与莱温斯基有一腿,不就结了!那样做,也绝不会动摇其总统宝座。私生活颇受非议的名导演伍迪艾伦——他原与女星米亚法萝同居,后来却与米亚法萝的韩裔养女相恋并结婚,被视为不伦之恋——就对记者表示:如果他是克林顿,早就公开承认有婚外情了。这是私事,别人无权干涉,谁要不乐意,那他自己来做总统好了!  相似文献   

6.
在星条旗下,同性恋不是新鲜事,队伍庞大,无处不闻。仅就美军而言,虽然早在50年前就颁布了同性恋服役的禁令,但美国军队中的同性恋却愈禁愈烈。至今据估计,美军中至少有1/10是同性恋队伍中的成员。去年,在你死我活的美国总统竞选大战中,美国的同性恋者似乎特别青睐克林顿,不遗余力地出钱出物为其喝彩拉选票。投桃报李,感激不尽的克林顿当即信誓旦旦明确承诺:自己一旦入主白宫,就下令解除军中同性恋的禁令。金口玉言,驷马难追。春风得意的克林顿于1993年1月20日登基后未敢忘记自己的诺言,第6天就召集包括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国防部长亚斯平在内的6位美军高级将领,研究  相似文献   

7.
美国与冷战后的“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对外干涉,发源于美国文化传统中“美国例外论”所产生的强烈使命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传统。冷战后美国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且干涉的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以“人道主义”为由利用联合国对外进行军事干涉。由于借助联合国的名义,美国的干涉行动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美国所拥有的巨大军事实力又是其他国家难以抵挡的。因此,“新干涉主义”对主权原则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美国社会就所谓“中国窃取美国W88核子弹头秘密”搞得沸沸扬扬,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对此问题作出强烈的反应,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田长霖等华人精英,毅然站出来慷慨陈词,并致函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声援被陷害的华裔科学家李文和。  相似文献   

9.
6月29日,克林顿到北大向中国年轻的“精英”们发表演讲。他本来满怀希望,认为其推销的美国观念会在这所思想活跃的学校引起强烈共鸣,谁料却遇到一群让他感到“陌生”的年轻人。北大学生的尖锐提问让克林顿频频处于守势,在听取一些提问时,克林顿双手托腮、表情凝重,临近结束时更要拿起毛巾擦前额。事后,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说,可以看到,在中国这一代人身上有种正在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反映出一种真实的趋势,未来我们必须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以来,美国把反恐战争作为其实现美国价值观全球化的重要手段。美国主张的理由是维护世界和平、正义、自由等现代价值观,这是根植于美国历史传统和美国精神的。但美国如果把它的价值观上升到一种对外行为的目标和行动指南,就面临理论上和事实上的问题。理论上而言,它的主张不具备普世主义的性质,而在国际层面,不仅在被推广的地区,本土文明反而被激励起来反对之,而且西方社会内部也存在对美国式现代价值观向全球推广的深刻反对。此外,美国能否走出帝国循环的规律,也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试论国际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美国霸权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当今国际制度运行的内在动力、主体理念和多边主义协商与决策机制等国际制度本质特征的三个层面作为分析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互动关系的框架 ,从理论上探讨了当今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既协调又矛盾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 ,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帮助美国从对外战略角度认识到“霸权的局限”和“霸权自我战略约束”的意义是管理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矛盾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大平正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历任自民党和内阁要职,在战后日本的许多重大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对内倡导财政、行政改革,对外积极推进首脑外交,他提出了著名的“战后总决算”、“综合安全保障论”和“环太平洋经济合作构想”,为战后转折期的日本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平正芳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他的业绩对日本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纵观大平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不难发现他之所以创下骄人业绩,得益于他有一套以“椭圆哲学”为核心的完善、成熟的政治哲学。大平的为政之道、政策设想都与“椭圆哲学”密切相关。本文将对“椭圆哲学”的含义、起缘及其在大平正芳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蔡鸿 《国际政治研究》2023,(2):60-84+6-7
“美国梦”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北美殖民地时期。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美国梦”在产生初期常常被视为“个人之梦”“移民之梦”,但随着国家政治概念的强化而变成“美国之梦”“民族之梦”,成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对美国的发展和强大起到了特殊的催进作用。“美国梦”包括希望、信心、机遇、平等、成功、美好、繁荣、努力、决心和主观能动性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共同构筑了“美国梦”的核心涵义。然而,随着美国的政治极化、社会矛盾、通货膨胀、阶层固化等一系列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剧,“美国梦”对内已经沦为以阶层上升、经济成功、生活幸福为特征的中产阶级式的个人发展愿景,对外则成为美国在全球各地输出美国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演变中,教育事业是个关键部分。一般人未曾注意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社会也在经历深刻演变,教育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简言之便是没有大学学位的蓝领中产阶级迅速衰亡,高等教育成为进入和保持中产阶级身份的先决条件,而名牌大学和研究生学位代表的“超级精英教育”,是跻身美国上层“领导阶级”的敲门砖。《纽约时报》多次指出: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分水岭。改用中国1960年代初关于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通行语,今天的美国, 是进得了大学的成为中上阶级,进不了大学的永居社会底层。从全是耶鲁大学校友的布什父子王朝到越来越有可能的克林顿夫妇王朝,从哈佛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主义”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巴马入主白宫已近中期,面对金融危机和外交困局的双重打击,打着"变革"的旗号,在内外政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力图对内重振美国国威,对外重塑美国形象,更新同盟关系,打造"多伙伴关系",维系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以新近出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为标志,一个新的"奥巴马主义"已露端倪,这必然会对美国全球战略以及中美关系带来重大影响。为全面分析和评估"奥巴马主义"与美国全球战略,本刊特约请参加2010年6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美国全球战略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的京沪两地部分知名学者、专家撰写了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6.
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缩写NATO),由西方主要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曰在美国华盛顿签约成立。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组成。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德国(原西德)于1955年,西班牙于1982年先后加入。内部机构有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国务秘书处、军事委员会等,另有4 个战区司令部。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赛尔。在与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几十年的对抗中,它赢了,但它没有打一枪。而在它最强大的对手消亡后,它打起了自己的第一场战争——科索沃战争。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亮相”了:动武的权力、战争目标和作战能力都受到广泛的质疑,内部运作混乱而笨拙——它采取行动需要19个成员国达成一致。 北约最初的作用,用第一任秘书长伊斯梅的话来说,是:赶走俄国人,请来美国人,压制德国人。它一直自认是一个保护西欧不受苏联入侵的防御性组织。而现在,克林顿等一帮新人认为老北约已经过时,他们要建立一个新北约,一个积极进取,准备对武装入侵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威胁”——比如说“种族压迫和地区冲突”等——进行斗争的“新时代的新北约”。  相似文献   

17.
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罗艳华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黄金树合著的《克林顿传记》一书,已于1998年2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26章,共32万字。它详细地叙述了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的政治生涯。本书披露了克林顿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到人们公认的“政治神童”,直至成为当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总统并且获得连任成功背后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与其他一些人物传记不同的是,该书花大量篇幅介绍了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情况,特别是大选过程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以来,美国把反恐战争作为其实现美国价值观全球化的重要手段。美国主张的理由是维护世界和平、正义、自由等现代价值观,这是根植于美国历史传统和美国精神的。但美国如果把它的价值观上升到一种对外行为的目标和行动指南,就面临理论上和事实上的问题。理论上而言,它的主张不具备普世主义的性质,而在国际层面,不仅在被推广的地区,本土文明反而被激励起来反对之,而且西方社会内部也存在对美国式现代阶值观向全球推广的深刻反对。此外,美国能否走出帝国循环的规律,也是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袁征 《当代世界》2010,(1):49-52
奥巴马上台以来,迫于经济状况的不佳和承担义务的压力,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调整战略。与在全球采取收缩战略不同的是,美国在亚洲地区却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引人关注。“重返亚洲”的口号表明亚洲事务将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6,(19)
正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主义》的开篇中谈到,东方主义是"文化和政治的现实",并且是一种被建构的现实,将西方人的想象投射到关于东方的话语之中。既然是话语,就有可能以各种表现形式存在,文学的、历史的或是政治的,当然也可能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络德睦(Teemu Ruskola)教授的著作《法律东方主义》就是该理论应用于法律领域的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