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1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考察了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21日至27日,江泽民在张德江、王云坤、刘长富等我省党政军领导同志陪同下,先后到我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市、长春市考察了林区、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入到吉化、一汽、吉林化纤等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如何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考察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广泛接触了我省干部群众,认真了解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并召开座谈会,研究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攻坚阶段。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到1996年底,全省共有926户,占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总数的6%;拥有资产4136亿元,占全国9.38%;现有职工247万人,占全国8.1%。因此,辽宁三年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意义重大。年初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井通过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实施方案。今年是方案实施第一年,能否顺利实现改革与脱困目标,关键在于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头,务求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一、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回顾辽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辽宁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下降,企业亏损日益严重。到1997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已经连续三年净亏损,当时的926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491户亏损,亏损面高达53%,一大批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由于辽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步履艰难,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当时被称为“东北现象”。就在辽宁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1997年7月,时任国务院…  相似文献   

4.
“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定,不能不让全党和全国人民投以热切的关注。特别是朱镕基总理“全国看辽宁”的点将令,更让辽宁人提升起以赢为上的元气。 国有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控制性力量,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则是国有经济的旗舰。这只旗舰的沉浮与进退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事关政治大局。不消说辽宁作为工业大省曾以万千气象为共和国工业奠定丰碑,更不消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难脱胎为拉动市场经济硬弓的骄子。至1997年底,雄风不再的辽宁在全国的经济位次严重下移,国有大中型企业频频告亏。 有三年的目标界定,辽宁拉开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的序幕:到2000年底,全省43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实现利润11.9亿元以上,亏损面在30%以下;列入国家脱困考核口径的500户亏损企业要有70%左右实现脱困;百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年的期限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消息告知,上述目标如期实现。这一仗,辽宁赢了!这是举全省之力的合力攻坚效应。一个棋子“啪”地摔下去,它是实现中国国企改革与脱困目标全局中的一个精彩亮点。峰回路转的实践证明,国企完全可以搞好,国企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辽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重型装备和军事工业基地,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今天,辽宁落伍了。面对辽宁经济发展关键时期所出现的严峻局面,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辽宁实际的、依靠技术进步、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依靠资源合理配置和资产优化组合来推动经济良性发展的路子,是十分紧迫的。辽宁拥有数量占全国1/1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800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除此之外,辽宁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地缘优势,辽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山东各级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有了很大转机,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积累了不少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在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有些具体问题尚需解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集团在辽宁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各类企业集团550多个,其中大型企业集团60多个,其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均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70%左右。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对全省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三年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振兴辽宁经济起着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新模式斋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体制应采用什么样的模式,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而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新要求的企业领导体制,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本文将近年来广东、上海、辽宁、湖北等地在建立新的企业领...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既增强了我们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信心,也加大了我们改造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江泽民同志在一份调查报告上批示:“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决不能丧失”。这个批示极为重要,我们务必要认真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党对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治领导应该如何加强呢?一、党必须牢牢把握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制定一系列搞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大方针政策,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力量,保证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坚决有效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辽宁工业经济形势的基本状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辽宁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围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为重点,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使辽宁经济在整个经济形势偏紧的情况下,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6月1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东北这个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十几天的时间,江总书记走访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多家国有企业和林区,详细了解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和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抓们有利时机,加快改革进程,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并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主导作用,是目前辽宁省工作的中心任务。其中,搞好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是突出的一项内容。 改革开放14年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辽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看,差距还是很大,任务也很艰巨。十多年来,全省各方面投资528亿元,对1250个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重点改造了  相似文献   

14.
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活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这个问题在老工业基地辽宁表现得尤其尖税。我省一千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迄今具有活力的只有2O%左右,有近5O%——6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严重亏损的状态,它钳制着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甚至已影响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辽宁的经济工作到底以什么为重点,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发展思路问题。对此,一些同志曾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但是并没有完全取得一致意见。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市委书记、市长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强化农业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以此带动全省的全面振兴。我们认为,这个思路是符合辽宁实际的。  相似文献   

16.
搞活国有企业,提高效益,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经营者。研究探索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在大中型企业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和期股激励制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关注的问题中的重点和热点。最近一个时期,中央领导对如何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讲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我认为,只要认真学好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动脑筋,脚踏实地地去干,把改革引向深入,就一定会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为全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要把深化改革的重点,放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于1998年开始,在19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截至到2000年底,全市19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过合并、重组后,共有82.8%的企业完成改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北京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的回顾1.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配套政策。按照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神和部署,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北京市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把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纳入到搞活整个国有经济的大局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机制性、结构性矛盾El益突出,辽宁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下降。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关心和重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会议作出了“要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的战略决策,辽宁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创业精神,开始了改革与脱困攻坚,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的战斗。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早已经开始。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异军突起。然而,曾经给辽宁带来无上光荣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却在“东北现象”里困惑不已。 然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至今仍占全省工业企业的60%以上;上缴利税始终占全省预算内财政收入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