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的“动词+处所名词”结构,一直是句法结构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类.这一结构契合词汇化的演变过程,促成其词汇化的机制主要有三个:高频的促动、动宾结构的仿用、构式化.由于该结构在词汇化过程中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这类结构中的不同小类的语境依赖度各有不同.而该结构对语境依赖度的大小与结构的自足度、语用推理难度紧密相关:结构的自足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语用推理难度与语境依赖度则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古代“实+则”是在句子线性序列上位置相邻的两个词,后演变为现代汉语副词,这一跨结构词的形成当不晚于唐,成熟于宋.“实则”的主观化与词汇化历程是同步完成的,当说话人采用“A,实则B”结构来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性时,“实则”的词汇化也就得以完成.“实则”的词汇化有形式上与语义上的标志,判断“实则”是否成词,必须将语义与形式相结合,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实则”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有构式基础、“主观化”的推动作用、语义基础和语音基础.  相似文献   

3.
郝思瑾 《求索》2011,(11):228-230
“V单(单音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是“单音动词+人”词汇化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V单+人”式这一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其共性条件包括“V单”与“人”高频率共现、使动义的存在与凸显以及不带宾语三个方面,而在其内部仍存在着词汇化路径与动因的差异。同时,“V单+人”式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熊岭 《求索》2012,(2):220-221,201
现代语言哲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认为,语句必须合乎逻辑语法而且其中的名字必须有指称,语句才会有意义。在概念结构中,名词侧重标示事物,动词侧重标示关系和过程。在名词性词语的指称功能中,"有定"、"无定"是其核心问题。本文认为思维范畴化的成果以类的形式储存在语言的词汇中,语言系统有一整套由类向例转化的步骤,包括具体化、量化和语境定位。量化后的名词短语实现了从类到例的实质性飞跃,而定位则进一步把名词短语的所指在语境中进行了安置。有定和无定是名词短语在由类到例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指称功能。无定停留在经历了量化却没有定位的阶段,有定则更进一步,实现了在语境中的确切定位。  相似文献   

5.
疑问代词“什么”在现代汉语感叹句中的否定用法有两种:一是用反问句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具体格式有“V/A+什么”、“V+什么+P”、“X+什么+X”;二是“什么+P(名词)”、“什么+VP”句式表否定意义.研究表明,感叹句中“什么”用来表示否定意义的不是否定句,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肯定式结构来表示否定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什么”在感叹句中的主要用法之一.感叹句中反问句形式的大量出现也表明“什么”由最初的表疑问向感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是近些年很流行的表达方式,有许多学者从传统的语法角度作了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理论,结合名词的“概念的多重性”特点,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解析,可以发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产生的语言内在条件和外在特点,并进一步解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使用中的认知模式及其成因,能帮助人们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去年6月,浙江湖州南浔某派出所两名协警知法犯法,在宾馆趁女子醉酒不省人事之时实施强奸,法院根据犯罪事实,考虑到两人属"临时性的即意犯罪",最终酌情从轻处罚,判决两被告各入狱三年。一时间,网上炸了锅。对于这一荒诞词汇的愤怒与无奈使之风靡网络,而随之衍生出诸如"临时性被自杀"、"临时性受贿"等"临时性+动词"新语法结构,更是网友抗议权力滥用的娱乐性表达。  相似文献   

8.
朱明来 《青年论坛》2006,(1):130-132
宋人话本中存在三种可能式句法结构:“V+得+O”、“V+O+不得”、“V+不得+O”。在表达肯定/否定语义时,前两种结构出现较早,但呈现出句法不对称性;后两种又与第一种呈现出语义表达上的不对称性。在汉语史上,语言内部对这种句法现象进行了调节,并使之由不对称到对称,由不平衡到平衡,实现了语言系统的自我优化。  相似文献   

9.
宋话本可能式句法结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话本中存在三种可能式句法结构:“V+得+O”、“V+O+不得”、“V+不得+O”。在表达肯定/否定语义时,前两种结构出现较早,但呈现出句法不对称性;后两种又与第一种呈现出语义表达上的不对称性。在汉语史上,语言内部对这种句法现象进行了调节,并使之由不对称到对称,由不平衡到平衡,实现了语言系统的自我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的"把+O+VR+L"构式,指的是与处所范畴相关,动词短语后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式。O是"把"后的宾语,VR是动介式结构或动趋式结构,L是语义上表处所的处所宾语。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来看,"把+O+VR+L"构式的信息安排完全符合由旧到新的信息格局,体现了路径图式;该构式在实际使用中绝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该构式的构式义为"使位移主体产生位移,有新的着落点",而根据结构中主语的心理预期,这一基本构式义又可以分为"自主位移"和"非自主位移"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境界,希望在前辈们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戏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性。在这一理念之下,近十年来我有了新的创作思考,并进行了相关的创作实践,追求创造一种"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称之为"中国意象现代表达"。  相似文献   

12.
动词自身的词汇语义决定其论元结构或根据动词的词汇语义就能预测它的论元结构,是经典语法理论中的共识.如配价语法就是通过给动词确定"价数"来构建语义结构,词汇主义语法主要通过分析动词的词典义来构建语义结构.这些研究虽然能够基本构建出汉语论元结构的大概面貌,但也有很多反例存在,如那些典型的及物动词,在实际语料中出现在单论元结构中的情况非常常见.这使得人们有必要从新审视传统的论元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不如”的语法化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主要考察"不如"这一词汇单位演变为语法单位的历史进程,对其语法化的原因、机制、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以前,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词典里,大陆都没有"愿景"这个词。直到2005年的4月29日,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谈,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愿景"这个词才扑入大陆民众的眼帘,并被收入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词典里,"愿景"被解释为"所向往的前景"。而在台湾,"愿景"早就是一个寻常词汇,台湾民众也有各式各样的"愿景",但是有一  相似文献   

15.
从字义看,预算一词源于英文"budget",原意是"皮包、皮袋或布袋",因为在早期的英国,财政大臣到议会提请审批财政法案时,总是携带一个装有财政收支账目的大皮包。时间长了,人们习惯于用"皮包"代指政府预算,将这一词汇译为政府预算。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英国被称为现代议会之母,而预算制度又是议会形成的主要推动力。现代预算制度能够首先在英国产生,有的认为  相似文献   

16.
印度:当腐败已成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小康》2011,(2):52-55
社会的结构、民主的困局、转型期的阵痛、历史的延续……当这些复杂的原因交织纠缠在一起,导致"腐败"一词几乎成了"统治"印度这个国家的词汇。想要反腐的印度,究竟能有多少胜算?  相似文献   

17.
史冬青 《青年论坛》2009,(6):120-121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所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18.
在"NP1对NP2的V"结构中,当"V"为二价动词,"NP2"为指人名词时,整个结构会产生歧义。但当"NP2"为顺序义名词、"V"是表对上/对下义的动词时,结构的歧义会消除。通过引入顺序义名词和表对上/对下义动词方向匹配的概念,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处于顺序义场内的具体名词对"对NP的V"结构歧义的影响和分化。  相似文献   

19.
曾恺 《前沿》2012,(10):119-121
"之"字结构和"所"字结构是马建忠论述的重点,也是《马氏文通》最精彩的内容之一,引发了后代学者热烈的讨论,相比之下,关于"之所以"结构的讨论要少很多。"之所以"从一个跨层结构变成今天常用的连词经历了词汇化过程,它的语法性质较古代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金华形成了"市场群+产业群+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雏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总体部署,坚持纵向提升发展和横向融合发展并重,加快推动"市场群+产业群+城市群"向"现代市场集群+现代产业集群+现代城市集群"转型发展,切实做好"集"的文章,催生"群"的效应,促进人口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积极探索浙中区域转型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