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苏青的小品文记述女性的庸常生活,打破了沦陷区周作人一路"冲淡"文字盛行的单调局面,也一反"五四"以降感伤主义的文学传统.关注庸常生活对主流文学忽视人的感性生命和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纠偏补正作用.张爱玲、苏青小品文创作对现代汉语散文的最大意义就是开创了一种女性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2.
晚年周作人与香港文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可以说明在近20年来关于香港文学、南来作家研究以及几种不同取向的香港文学史书写中,几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香港文学史的书写背后所共享的是同样“外来”的新文学观念,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学书写及其对某种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那些“当然”的问题预设、知识阈限和思想方法上二元对立的“中心”与“去中心”观念,合谋了我们今天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谈关于饮食的散文在周作人的创作中有极大比重,不仅体现了他的散文理论,更重要的是蕴涵自我。本文从周作人的故乡与童年情结、人生理想、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这些散文。  相似文献   

4.
针对上世纪20年代文学界新涌现的"乡土小说",周作人对其概念化的弊端进行了批判,认为那些虚假的、效仿的、不自然的作品,不管它是新是旧,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究其缘故,在于它没有真实的个性。进而提出自己的乡土文学观:作家只有真正将自身的个性和培育他的"土之力",即地方性有机结合起来,创作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语言形式自身审美价值的关注 ,周作人对现代散文语言的理论思索是颇为独特而深刻的。与当时其他论者相比 ,周作人并不因强调白话传达现代思想意识的功能而轻视其自身的“艺术之美” ,而是认为语言是有生命、有灵魂的 ,所以 ,他提出现代散文的语言要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古今杂糅、中外互补、雅俗共赏、骈散结合 ,使现代散文在走向通俗易懂的同时 ,并不乏东方古国的神韵和灵气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得大彻底,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有不少人迎和此说。我却不能理解,不知道何来“断层”!, 大概也是多年来讲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讲得太热闹了:似乎舞台大幕一开,锣鼓喧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大将,一个接一个出场,率领千军万马,把旧势力杀得落花流水,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背景下,特大城市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双重高度复杂性,加强和完善特大城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迫在眉睫。特大城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本质是公共安全治理,其高度复杂性驱动治理模式转型,整体性治理是破解碎片化困境,实现治理模式转型的良策。以新冠疫情为例,当前特大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存在应急能力、应急行为、应急信息和资源三类碎片化困境,亟需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破解应急能力碎片化;规范多元主体参与行为,破解应急行为碎片化;整合信息和资源,破解应急信息与资源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当代)公案文学与旧(古代、近代、现代)公案文学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文学范畴。新公案文学不等同于时下所说的法制文学或公安文学,它是法制文学或公安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化。新公案文学是一种类型文学,有其鲜明的性质,特定的范畴、意义,及自身发展历程和相对稳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写意乡土小说的地域、风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乡土文学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较为自觉地把“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现象来讨论、倡导,从而建构起乡土文学理论的周作人。一方面,他从乡土与文学的关系人手,阐述了倡导乡土文学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从地方色彩之于世界文学的重要性阐述了建设乡土文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就为乡土文学的崛起提供了理论依据。鲁迅在创作实践方面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的一系列乡土小说具有极强的批判精神,给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以极深的启迪和影响。显然,赛先艾、裴文中、王鲁彦等作家师承了鲁迅乡土小说的创作之风,…  相似文献   

10.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奋斗终生的目标。民生问题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大问题,就业与养老领域是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为系统解决就业难题、破解养老困境,首先要明晰就业与养老两大民生领域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采取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作用明显的综合性措施,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着力破解民生难题。  相似文献   

11.
设立"成都试验区"的意义重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需要,是国家宏观战略布局的需要。文中阐述了科学确立"成都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努力创造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12.
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破解耕地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难题、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大理特色山地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医疗与住房领域是我国当前民生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为有效破解医疗难题、改善住房现状,首要明晰医疗与住房两大民生重点领域中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全方位破解民生难题。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棚改旧改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政策惠民"这项"法宝",破解了"天下第一难",取得了"民生"与"稳定"的双丰收。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和全面梳理拆迁安置等相关政策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风险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棚改旧改政策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化解各种风险隐患,防范社会风险演化为社会危机,确保济南市棚改旧改工作和谐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章通过对子君、繁漪、陈白露三个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探因,分析探讨了在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型时期,旧中国女性应该如何从旧势力压迫下寻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才能使自己真正得到解放的问题。揭示了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单靠个人自我奋斗不是良药,只有通过社会的根本变革才能获取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这样一个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增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站在新的起点,高校共青团要从工作实践出发,总结转型期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破解困境之道,才能在实践中拓展工作阵地,凝聚青年。  相似文献   

17.
注重培育体育精神是新时代大学公共体育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破解这个重大课题要深刻认识体育课教学中培育体育精神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理解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培育体育精神的内涵及时代要求,准确把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培育体育精神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将其与"中国化"和"大众化"相并列.这是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现状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作出的新论断.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迅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纠纷错综复杂,特别是涉及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现,突发性群体事件群发,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为党和政府亟待依法破解的一项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和加强对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防治机制的研究,对于确保社会平稳运行、减少社会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武侠小说在历经几千年的解构、整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突破旧有的创作模式,并在作品主旨的彰显上、在创作观念的更新上、在人性的挖掘上、在叙事技法的尝试上等方面对旧文学进行了大力改造,形成了民国武侠小说特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