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发展中国家,我们发现,在我们的青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不对称.有些青年生活富足,有些青年却饱受贫穷之苦.而且,贫穷又衍生出其他很多问题.关于青年发展我们讲了很多,什么"青年是我们的未来"、"应该把青年看作是社会的有功之臣而不是问题制造者"、"今天多数国家的政府都相信青年方面的政策并不是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的青年研究发展速度很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影响其深入发展.(一)10年来随着青年研究的迅速发展,青年学科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据统计,目前初步形成和正在创建中的有关青年的学科已达22门之多,已形成一个庞大的青年学科群.其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学科之间缺少明显的界限,重叠严重,交叉重复.例如,关于青年群体问题,青年学、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青年行为学都在研究.虽然各学科尽量注重选择自己的研究角度,有的侧重从青年群体发生方面研究,有的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有的侧  相似文献   

3.
我们做青年工作,从事青年研究,无时不遇到一个如何认识青年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的青年.要对当代青年作出正确的评价,同样亦必须坚持具体分析.鲁迅曾经说:"青年两字,是不能包括一类人的,好的有,坏的也有."对于某一代青年,一概地说好或一概地说不好,都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作具体分析的一概而论,既没有量的分析,也不可能作出准确的定性分析,结论只能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片面性,绝对比,都将由此发生.例如,有的人看到某  相似文献   

4.
正扶贫的目的是要消除贫困,反思过往的扶贫工作,不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还有不少地方政府"穷""奢"通吃。同时,不但扶贫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不少地方扶贫资金被"人情""关系"所劫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但扶贫成为一句空话,还容易滋生腐败。扶贫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扶贫资金也不是用来"搞救济"的,别把"争穷"当政绩。也因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代际的青年人都曾出现被污名化为"垮掉的一代"的情况。总结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被污名化为"垮掉的一代"的原因,既有宏观的时代性、社会性因素,也有微观的群体性、心理性因素,还有全球化的影响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在污名化的逆境中磨砺成才固然不是坏事,但青年人更需要有利于人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应关心青年,支持广大青年建功立业,努力锻造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脊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深刻解读可以发现,由于黑格尔的思辨的法哲学在这里并不是被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思辨哲学,而是被作为在德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理论表现来看待的,马克思"消灭哲学"的论述并不是在表达一种对于哲学问题的特定立场,而是对虽然在德国还没有实现,但在英法等国却已被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青年马克思在哲学问题上的立场也由此不能从马克思"消灭哲学"的论述中,而必须从思辨哲学在近代的历史境遇以及青年马克思的立场转变中寻求说明。马克思具有自己在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所开启的马克思思想哲学化运动的结果,我们不能以此反注青年马克思在哲学问题上的特定立场。  相似文献   

7.
试析错误的难免性与可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错误的难免性与可免性刘士义马克思主义者承认错误是难于避免的。正如列宁指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列宁全集》第四卷第192页)但这绝不是为错误辩解,也不是因犯错误而心安理得,无动于衷,更不是说在犯不犯错误的问题上象“宿命论”所...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改造性、物质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正是实践,构成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把实践区分为"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实际上就把"改造性"看做只是某些实践而不是所有实践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把为认识提供现实基础看做是某些实践而不是全部实践所具有的功能,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9.
婚恋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爱的存在。充满生机的大学校园里,是少男少女们聚集的地方,如今到处开放着爱情的花朵,而花朵又不断地凋谢,却不见累累果实。当人们把焦点对准这些怀春与钟情的男女青年时,种种议论与评价纷纷而起。对于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和两性关系上的处理方式,有的指责,有的不安,有的理解,有的  相似文献   

10.
呼声与建议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各种条件、环境的变化,现行的现役军人优待金以乡镇为单位统筹,已经显得不够科学。为了确保兵员质量,把优秀的青年送到部队,各乡镇出兵不平衡的问题已逐渐显露出来。以郧西县为例,近几年来,部分贫困乡村的适龄青年外出打工者逐渐增多,还有的地域适龄青年身体状况、文化素质与征兵条件相差较远,导致了"双合格"人员不足的问题。相反,有一部分乡镇每年报名率都一直较高,在体检、政审中"双合格"人员也较多,自然成了"送兵大  相似文献   

11.
早几年 ,若某领导干部在报刊上发篇文章 ,那是很让人钦羡的事。现在似已不尽然 ,除职务行为之外 ,有些领导干部发表文章 ,不仅不再让人有钦羡之情 ,反而让人不以为然。有的地方或部门已不再把领导干部是否发表文章作为提拔使用的参考条件 ,甚至不提倡领导干部发表文章。按理说 ,领导干部写写文章不是什么坏事 ,它是一种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体现 ,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就经常自己动手写文章 ,这对于创立革命思想 ,宣传革命主张 ,纠正错误观念 ,整肃党内风气等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反过来说 ,领导干部通过写文章 ,也促进了对工作学习中…  相似文献   

12.
《前进》2015,(8)
<正>一段时间来,网络微信上出现了一批打着"揭秘""真相"的招牌,以"你不知道的历史""这才是历史""我知道的历史"等名目捏造的"事实"与歪曲的"历史"。有的在刘胡兰牺牲60周年之际,称烈士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下,中伤刘胡兰"精神有问题""是红军连长的小三";有的说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被火烧而保持一动不动不可能,有的说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其实是土匪;还有的说孙中山"包二奶"、岳飞是"大地主"、"林则徐飞起一脚,把中国踹入  相似文献   

13.
二战以后,青年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人们开始运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来广泛研究青年的本质和青年问题.一个较为突出的标志,就是"重新界定青年的意义".尽管在这一点上,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把青年看作"青春期的心理侧面",而是认为青年"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实在."在他们看来,青年不仅仅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时期,而且还是一种与其他人有深刻差别的社会范畴.与这一范畴相认同的人们都具有与众  相似文献   

14.
<正>大学是干什么的?不同人有不同理解。曾经在几十年中,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理解。有的当政者提出要培养"奋发有为的驯服工具",即要把成批大学生培养成"为我所用"的人才;有的则提议要培养"听话、出活"的人才;还有的把大学定位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至于教师和学生则又有不同理解,有的教师为了生存需要发表论文,把研究生当作生产论文的劳力;有的学生把自己当  相似文献   

15.
“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再是遥远的距离”——政治大学王乃雯在千人台胞青年夏令营的开幕式上,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王乃雯作为营员代表发言。台下记者采访到这位活泼开朗的女孩,她说,这已不是她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了,但每一次来,都会为祖国的地大物博、人文荟萃所感动,大陆的人们也备添亲切感。王乃雯说,这次千人夏令营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台胞青年了解大陆的途径,虽  相似文献   

16.
青年技术人员要求入党者少的问题值得重视郑绍保现在有些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对入党主要存在着这样几种思想:1.存在"无所谓"的思想。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靠技术和才能吃饭,而不是靠政治吃饭,入党有什么用?"有的还认为,"过去入党才能做官,现在只要技术...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人类有了教师这一职业,赞美教师的词句就层出不穷。有的,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有的人把教师比作黑夜的"灯塔",把无知的孩子引向光明的彼岸;还有的人把教师比作"春蚕",把最后一根"丝"留给学生......这些比喻都是人们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赞...  相似文献   

18.
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近来已进入公众视野,但人们对"斜杠青年"这一新兴群体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职业模式,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半吊子"行为,客观认识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很有必要。以当代社会发展为背景,从职业社会学角度,借由文献研究法和网络记实法,并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相关数据,可以客观展示"斜杠青年"的真实职业状况,从中获得有关"斜杠青年"的某些理论认识。概括地讲,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现象是在当代信息网络化社会场、就业灵活化社会场、组织扁平化社会场的综合作用下兴起的,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结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包括正功能与负功能,很有必要对斜杠青年多重职业群体加强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19.
青年怀旧绝不是一种"心理障碍",也不是心理的"早衰",怀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怀旧是重要心理资源,是一个积聚心理能量的过程,有利于青年建立自我同一性,增加对生命意义的感知。  相似文献   

20.
高旭  张亚静 《台声》2023,(2):70-72
<正>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两岸同胞相向而行,不断走亲走近。他们有的是深耕地方产业的台商代表,有的是两岸交流领域的资深人士,有的是初到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青年,还有两岸婚姻家庭中的台胞小朋友……2022年,他们过得怎么样?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讲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