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翔 《人权》2007,(2):7-11
“每个人都享有人权”与“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两个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决策,其中包括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同时,在对外关系上,近年来我们又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就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善。物权法体现了公正地解决冲突,维护协议的稳定,尊重彼此的财物,以及平等、公平、互惠等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人在“和与同异”的思想结构中把握和谐,给予差异、特殊以充分的关注与尊重。他们为实现和谐社会所提供的方案是“无为而治”,该方案以消解治理者的主体性为实质内容。中国传统和谐观及“无为而治”思想,对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极权主义及现代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和重要目标。社会和谐,首先在于人和人的融洽相处,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馨,因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以诚相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一种亲切友好、令人愉悦的社会风气和生存环境。和谐社会是尊重人和关爱人的社会,诚信友爱的本质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善待,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充满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的诚信友爱,在我们这个急剧转型的时代,有着推进社会和谐建设的特别的作用和意义。因为我们所处的新时期,社会告…  相似文献   

5.
李娟 《前沿》2008,(2):126-128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中都可能达到的一种相对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关系状态。“和谐社会”则直接反映着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才能实现。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和谐”的表征、程度、状态进行历史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和谐的历史演进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量化改进;和谐社会则是这种量化改进的高级形态。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学界一个热点议题了,但是这并不代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关注和解决。比如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和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化的和谐是对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持、充分尊重私人领域是和谐的现代性保障、吸收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等问题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而且这些都是社会和谐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下篇“中国的忏悔教父” 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心里随时都想着社会,想着在社会生活中拚搏、奋斗、痛苦、挣扎的各色各样、各种心态的人们。 “热线的哲学基础是人道主义,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是关注人的权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给予帮助和指导。” 这是所有参与心理咨询热线工作的志愿者的共识。一位法国记者在采访了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电话后,将创办组织者的故事刊发在法国报纸上,并称其为“中国的忏悔教父”。  相似文献   

8.
阿计 《公民导刊》2007,(8):23-25
“社会立法”这一概念看似陌生,其实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关注社会立法,就是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关注生活的权利与安全,也是关注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文化相对论虽广受争议,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内核”却是其理论精华所在,符合国际社会“保护多样性”的共识和努力。和谐世界理念是科学民主的世界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文化相对论“合理内核”与和谐世界理念可谓实现了互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嘉峪关市人大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和谐嘉峪关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决定重大事项做到“一个维护两个尊重”,为形成和谐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提供保障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有和谐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上承党委意图意志,下秉人民意志意见,行使国家权力,并对“一府两院”有着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职能,因而,在和谐的权力运行机制的架构中,人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嘉峪关市人大在决定重大事项上,始终做到“一个维护两个尊重”,正确处理与地方党委和“一府两院”的关系,真正把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2.
白洋 《桂海论丛》2012,28(2):112-116
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相似文献   

13.
冯德光  赵晓燕 《前沿》2007,(5):215-2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乐教化为手段,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社会理想,同时,以中庸思想为方法论,阐释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也阐释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4.
邱荷 《桂海论丛》2012,(6):43-46
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的关爱伦理,推动社会的道德教化,实现党内和社会和谐。同时,实施“党内关爱”也有一定的伦理限度,主要体现在情感关爱有限、物质关爱有限、关爱的程度范围有限、关爱的内容方式有限。实施党内关爱要求在伦理上做到关爱人与尊重人的统一,党内关爱与社会关爱的统一,关爱内容与关爱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斯满红 《青年论坛》2008,(1):154-157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并提出了“符号价值”理论,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主张浪费与增长成为消费社会的生产力,并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这一理论还揭示了这一社会所具有的大众消费、尊重消费者权益、妇女及青年男性和儿童成为消费的主角以及追求“个性化”消费等基本属性。当然这一社会也存在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无法克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易造成生态危机和不和谐的个人满足等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16.
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在讲矛盾规律时,都是既讲对立面的对立,又讲对立面的统一的,所以矛盾规律又称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前提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两对矛盾,所以才产生改造的问题和在改造中要注意和谐发展的问题,因为这种改造,并不是为了破坏和毁灭自然或社会,而是为了把自然和社会改造得更加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三个和谐发展,不但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而且符合实践的需要。翻开邓小平改革开放年代的著作,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除“改革”、“开放”两个…  相似文献   

17.
马玉屏  张萍  申钧 《前沿》2004,(9):145-149
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的政治承诺。这一重大方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唯物史观的社会价值论是“四个尊重”的理论基础 ;“四个尊重”要体现在制度、政策和法律上 ;实现“四个尊重”关键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和谐社会应该是人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微观层面的人与人、中观层面的人与国家、宏观层面的人与自然相互和谐这样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0.
徐贵耀 《新东方》2005,(10):47-5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突出位置,并且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由此,“和谐社会”重新唤起了人们的关注、追索与探讨。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就必需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大和谐社会特征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追求,在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