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贡贸易制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贡贸易是存在于古代中国——东亚和东南亚的一种地区合作制度,贸易成为相互联系的手段,目的是维系地区关系的和谐与秩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化,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体现。它在有效运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因为制度缺陷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相结合的角度,客观评价了朝贡贸易制度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了防御倭寇侵扰,为了羁縻海外国家,实行了一种海禁与朝责贸易相结合的对外政策。一方面,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另方面,鼓励海外诸国入明朝贡,随带方物进行贸易。因此,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基本是限制在朝贡贸易这唯一合法的渠道上。  相似文献   

3.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东南亚各国把造使者附载方物来中国进行朝贡,而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收买其“贡品”。这种所谓的“朝贡贸易”到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鼎盛,出现了海外16国、遣使1200多人同时入贡的盛大场面。郑和下西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明太祖刚刚建立明朝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同东南亚各国搞好关系,他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月连续两次派出使者到占城、爪哇等国,颁赐诸国王以玺书、大统历、织金绮缎、…  相似文献   

4.
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批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中暹贸易的规模,我们必须考虑到,除了暹罗和中国之间直接的双边贸易之外,自那莱王朝至十八世纪的头十年里,还进行暹罗、中国和日本的三方贸易。不仅配备了中国人的暹罗船只对日本进行贸易(与中国贸易的船只的情形也是如此),以及在往返日本的途中停靠于中国港口,而且中国船只也经常到暹罗购买货物,以进行其对长崎的贸易。这种三角贸易对于中暹贸易尚处于初始阶段时(在清代)扩大暹罗的对外贸易和中国  相似文献   

6.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统治者以其稳定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为基础,奉行了一系列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与之同时,在西亚,阿拨斯王朝自公元762年奠都巴格达后,其海运业更趋发达,他们通过底格里斯河开始同中国发生贸易联系。大量阿拉伯商人越过印度洋,涌入广州等地从事贸易,使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一)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100年时间里,阿拨斯王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当时东西方的海上贸易,特别是从阿拉伯半岛到印度的贸易,几乎全操在阿拉伯人手里。唐朝统治者为了…  相似文献   

7.
在 10世纪末叶到中法战争结束以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 ,中国与越南维持着册封与朝贡的宗藩关系。根据传统的东方封建法理 (主要是儒家思想 ) ,越南封建王朝的每一个新君即位都必须得到中国封建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才算合法。越南的封建统治者定期遣使前来中国进行朝贡 ,接受中国封建皇帝的各种赏赐。有时 ,中国也派出使臣前往越南进行册封、宣谕和凭吊等活动。这就是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型国际关系的一般准则。进入近代以后 ,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东侵 ,传统的东方国际关系面临严重的挑战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以后 ,国际关系史进入以西方…  相似文献   

8.
明代对海外诸国的贸易采用了一种“朝贡贸易”制度,即寄市舶于贡舶,“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这种朝贡贸易有不少是由华籍使者来承担的。这些华籍使者为什么到国外定居呢?他们在朝贡贸易中起着什么作用呢?明政府对他们采取了什么政策呢?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以史籍中明确记载为华籍的使者为例,作一初步的论述,以求为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提供点滴素材。  相似文献   

9.
明代,琉球是一个与中国关系极为密切的藩国。在明朝长达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时期,中国向琉球派遣使者共有二十余次,而琉球入明朝贡达三百余次,频繁的中琉交往引出了琉球的中介贸易问题。以琉球为中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与朝鲜、日本都进一步开展了海上贸易活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之间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也通过琉球起中介作用。那么,琉球的中介贸易在明代中国海外贸易史上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十六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漳州月港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六世纪是中国海外贸易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广东地方官无视朝贡贸易的原则,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东来的葡萄牙殖民者在福建、浙江沿海的走私贸易,不断对海禁发起冲击,倭寇的骚扰与掠夺,迫使明朝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辙,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到国外贸易。本文拟对这些变革,以及漳州月港的崛起作一初步的论述。一  明初厉行海禁,“申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1。对于海外国家来华贸易,明朝政府则采取鼓励政策,要求他们以“朝贡”的形式来华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由明朝政府直…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国家,中原王朝的每次完全统一和成功崛起往往是基于对联盟体系的有效管理。中国疆域之内的部族、疆域之外的政权或行为体,均可能成为中原王朝每次崛起的强大阻力和安全威胁。为确立在东亚体系中的主导权以及建立稳定而持久的朝贡体系,朝廷选择联合一部分盟友,为其提供安全保障,并且与之合作击败那些威胁中原的游牧部落或其他行为体。羁縻关系和宗属关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中原与边疆政权之间在安全上的相互支持。与今天美国的基于价值观一元化的联盟体系不同,古代中原王朝的联盟政策是基于对道义原则的遵守,包括守信、慎战、强恕。它一方面恪守对盟友的安全保护承诺,另一方面对破坏区域和平的政权尽量不采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怀柔远人、弘扬道义,公平公正地调节周边政权之间的矛盾。在上述手段无法奏效的情况下,朝廷会选择联合盟友消灭主要敌人。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建立了最为成功的联盟体系,具体表现为它与北方草原和朝鲜半岛各行为体之间确立了羁縻关系或宗属关系,保证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类似地,其他几个主要王朝在崛起时期,也是通过联盟保证政权安全和实现统一,进而提升在体系中的地位,这大体上是一个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多数时期的规律。相对于研究美国的联盟体系,研究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联盟体系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中国的国家安全同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越宗藩关系的历史发展述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越南独立起到后黎王朝时期,中越宗藩关系一步步地由随意性的越南王室向中原王朝“输诚”的方式逐渐走向具有特定内容的、制度化的朝贡关系,并且最终凝固成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藩属国对待宗主国的朝贡制度,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形成、稳固和发展等三个阶段:越南独立起至前黎王朝为形成阶段,李朝至陈朝前期为稳固阶段,陈朝中后期至前黎王朝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东亚朝贡体系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它是以宗主国的册封和藩属国的朝贡为基本前提,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贸易等方面交流的制度和秩序。  相似文献   

14.
1684年以前的贸易人们应该注意到,在实行海禁的几十年里,走私贸易并未完全禁止,因为中国的海禁并不认真,也不象1636年以后的日本人那样闭关排外。清朝当局所以不能完全禁止非法贸易,主要是国为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加以商人和某些地方官员的勾结无处不在。在那莱王朝的头十年里,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私商在阿瑜陀耶、曼谷(阿瑜陀耶的南部门户)、六坤、宋腒劳和庄他武里贸易。这些中国商人主要来自广州和福建南部。  相似文献   

15.
很多东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长期存在的“朝贡贸易与宗藩关系”,实际上并不具备“朝贡”和“宗藩”的实质。将到中国者统称为朝贡者,基本上是中国统治者以及历代史官、文人的一厢情愿。中国朝廷通常没有也不打算利用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安慰式的“朝贡宗藩”关系来干预东南亚地区事务。实行“朝贡体制”数百年的明清两朝,其海外政策基本上是不作为的自我封闭政策,并没有获得对东南亚的实际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纵观唐朝在"东夷"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置于新罗的"鸡林州都督府"具有较强的个案性。它不仅始终以中原王朝外藩的形式存在,而且没有过多参与中原局势变迁而融入中原王朝,没有成为中原王朝领土的一部分。新罗朝贡唐情况,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新罗唐朝外藩的性质,决定了其与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其他羁縻都督府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特征。这种鲜明的具有外藩特征的朝贡册封关系,对唐朝和新罗双方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初的中日关系,由于倭寇的骚扰,变得异常复杂.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倭寇的入患,采取了朝贡与海禁相结合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在以后的几位继任者中不断沿袭,遂使明初中日之间的正式贸易,始终保持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上.然而,这种贸易并不能满足日本方面对中国商品的迫切需求,于是日本各大名、寺社经常为争夺对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这种竞争到后来发展成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明朝政府以此罢市舶,严海禁,断绝与日本的正式贸易,而一些以“朝贡”为名的日本商人则不得不转入走私贸易,他们与中国的海寇商人互相勾结,由走私转而寇掠,使倭寇之患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8.
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系 ,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朝贡起源于先秦的分封制 ,秦汉以后 ,进一步发展 ,到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 ,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的发达 ,朝贡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制度发展顶峰 ,其制度达到了缜密的地步。然而 ,进入清代以后 ,朝贡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衰落 ,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破坏了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由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长期对峙,对外陆路交通几近断绝,主要通过海路与外国发生政治、经济交往。因此,双方之间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形式更加多种多样。除了盛极一时的市舶贸易之外,海外国家还不断派遣使者,向宋朝廷“贡献方物”,宋朝廷则以“回赐”的方式,偿以相应的中国产品,从而实现双方之间的商品交换,以故史家称之为“朝贡贸易”。然而海外贡使在朝贡过程中,不仅与宋朝廷进行官方的交换,而且还在民间  相似文献   

20.
朝贡关系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发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明朝朝贡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则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它的性质也是不同的。这个变化过程实际上是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演变的缩影。一洪武、建文年间(1368—1402年)是朝贡关系逐步建立的时期,明朝政府在朝贡中实行“例不给价”制度。朝贡关系作为明初统治者羁縻远人,巩固统治的手段,基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