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核心,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安乐死的内在需求。儒家文化是一种乐生文化,而不是乐死文化,儒家所深切关怀的是人的现世的感性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在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家族意识是儒家传统生死观的支柱意识,其与安乐死立法核心相背离。中国传统文化不支持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礼"的建构在中国先民的观念里有其自身的生活情感渊源。但是,"礼"在观念起源上并非就天然囊括了所有制度规范的含义,而是在历时地"损益"中形成的,这种损益也导源于某种生活领悟。在轴心时期尤其是儒家孔、孟那里,"礼"的观念建构既有其内在奠基,这就是"义",又渊源于生活情感本源,这就是"仁"。正是在这种奠基性关系中,儒家所主张的"礼有损益"原则才成为应然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时代呼唤全民族的情报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意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最富活力的现代意识,是现代竞争意识的重要特质。和发达国家比较,我们不仅经济发展滞后,观念、意识的现代化更为滞后。这种状况已经明显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因此,造就全民族的情报意识,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慈善事业滞后的伦理根源包括传统伦理根源、宗教伦理根源和现代伦理根源.传统伦理根源主要有:儒家倡导的亲情伦理是狭隘有等差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人的功利主义;"官本位"弱化了国人的公益观念,淡化了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宗教伦理根源是宗教伦理从未占据我国的主流意识层面.现代伦理根源则是人们封闭的财产观和对待财富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5.
为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向的生死观,生死观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普及是其有效路径之一.文中探讨了生死观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背后的理论依据,为课程设计寻找合理的理论生长点;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构建生死观课程内容体系,并提出高职学生生死观课程体验式实践模式;生死观教育课程良好生命环境的营造及课程实施的推动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6.
为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向的生死观,生死观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普及是其有效路径之一.文中探讨了生死观教育课程设计和编制背后的理论依据,为课程设计寻找合理的理论生长点;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构建生死观课程内容体系,并提出高职学生生死观课程体验式实践模式;生死观教育课程良好生命环境的营造及课程实施的推动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对佛教、基督教的孝道观念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对比分析,讨论两教在家庭伦理问题上面对的矛盾,及这种矛盾所反映的本质问题.佛教与基督教的家庭伦理观的差异根源于两教不同的基本原理,而这种宗教理念与世俗生活秩序的冲突,则是造成上述矛盾的主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儒家文明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值得我们加以重温和借鉴,以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儒家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整体生命观、整体消费观,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儒家反对纵欲、提倡导欲、节欲的节欲观,对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出现了崇德尚礼的思潮.德观念的拓展,即“德”的内涵日趋现实化、理性化、平民化,从而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近源.礼思潮的兴盛,即礼乐的观念化、人性化、人情化,为儒家学说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就是人文精神,它奠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制度性法文化和观念性法文化存在"二元冲突"的状况,这种冲突本质上是传统法文化观念对现代法治观念的排拒.主要表现为"礼治"等级特殊性原则与法律普遍平等性原则的冲突;权力至上传统与法律至上原则的冲突;程序正义观念与程序虚无观念的冲突;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与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对世俗家庭的正视和关注,表露出现实社会人本色彩的审美趋向,宋蕙莲的人性挣扎和异化过程促使当下社会体察生命意识。宋蕙莲个体生命的毁灭,体现了封建家庭的残忍及其对个体生命和情爱火焰的吞噬,亦反映了儒家劝惩说教的失效及载道观念淡化和人性的复苏。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不论是在政府、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市场中,都出现了儒学的蓬勃回归现象.以"当代大陆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学学术流派和以名媛学堂等为代表的参与儒学复兴的市场行为,无疑都对当代家庭和性别方面的观念有着深刻影响.当下的学术和市场这两种力量,都不约而同地将儒家传统的性别和家庭观念进行神话、本质化,不但缺乏批判意识,而且在当代中国继承并发展着传统中国儒学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性别分配.当然,在儒学复兴的潮流中,也有相关的制衡力量对上述偏离的倾向进行了矫正.  相似文献   

13.
浅析法律工具主义的泛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志刚 《工会论坛》2006,12(5):140-141
随着启蒙理性向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向的分裂发展,工具理性成为弥漫于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工具理性的泛滥以及人们对价值理性的漠视是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而这一点在法律文化当中的体现就是整个社会公众心理与实践层面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现实原因,其本质上是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严重阻碍。祛除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当下,"信奉教学学术"、"让教学成为学术"是保障和提升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理想诉求。然而,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在实践中却难以彰显。我国大学教学学术实践正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制度性障碍、观念性障碍等,其中观念性障碍是根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我国大学教学学术性实践所面临的观念性障碍主要体现于两大层面: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传统观念和基于儒家学问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前者是共性障碍,后者是个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可分为“天人相通”和“天人感应”两个主要方面。把这一观念直接读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能有失于简单。诚然,从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念到今人的生态和谐追求未尝没有一线思路可通,但由彼而达于此,则需要审慎厘定所谓生态和谐的人文意蕴,也需要把“天人合一”纳入新的视野,通过切近的阐释予以义理上的疏导和引申。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生死观是胡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胡适思想的浓缩.胡适的生死观有三大特点:第一,既叛逆又传统;第二,既保守又激进;第三,既超越又局限,胡适生死观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的结果,是时代促进和个人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透过胡适的生死观,我们可以一窥胡适思想的全貌,更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独特的剪影.  相似文献   

17.
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是当今世界刑事侦查战术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犯罪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刑事侦查活动的特点要求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但实践中,我国的侦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的弊端,很难适应现代侦查活动的发展需要,有必要进一步的改革,从思想上和制度上来完善我国的侦查体制。  相似文献   

19.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所描写的都是爱情悲剧,带有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充满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既出于佛教观念和情爱追求的矛盾纠缠,更是根源于作家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认定人生本苦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由儒家主导性开辟的德位之辨,孔子为其定下基调,孟子从道义论立场加以证明。儒家揭示德位之辨及其敬位意识,并上升到义务论性质。以德居位、敬位意识内化为责任心和忧“责”意识、义务心使然、道义论立场,对知识分子从政之路提出了责任情结问题,更使儒家的德位之辨获得了独特的理论向度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