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在规范中国人的行为、塑造中国人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现实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伴随着也出现了与整个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诚信缺失是目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严重问题之一。在此情况之下,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深入挖掘诚信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化进程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实现社会转型,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这必然出现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深刻认识并妥善地处理价值冲突,对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格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思想家曾为之苦苦探索。特别是近几年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格教育问题已显得日益尖锐而突出。一、入格教育含义及实质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与自我意识,建立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个体最大地发挥潜能,使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科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择业热点的文化反思杜春华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在社会转型中,各种价值观相互交汇冲突,促使原有价值观内容的变换或价值观“结构性失衡”。从表层到深层,从物质经济到精神文化信仰,从个体到社会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革,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其主题是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价值观这个历史转变过程的突出特点,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由专制主义体制中社会化了的人格变为民主主义体制中自由独立的个人,即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的凸现。这个转变过程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个人主义的形成和传播是近代中国价值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进程视野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经济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必然出现价值观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矛盾和冲突。深刻认识并妥善地处理价值冲突,对于全球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价值观建设的几个问题郑国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拓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作为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价值观的嬗变,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行为模式必发生重...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嬗变。一个多元分歧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多元价值观的对立冲突,造成了社会的分层断裂;价值观的变异扭曲,导致了人们的行为失范;价值观的过度自由,淹没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价值观的不定多变,使得社会关系难以调整。这个阶段的紧迫任务就是自觉地构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9.
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研究,通过对一个客运群体经济行为的考察可以发现,经济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并“嵌入”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嵌入”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组织制度的生成;实质上则体现着市场、行政、社会、文化传统等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行为对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嵌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由外在的市场实践、社会转型以及同时发生的行动者的形变为其提供支撑。这一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个体采用组织化的方式,作为应对转型社会中的行政力量的影响和市场竞争的策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重视家庭价值的传统既是官方也是民间能够迅速接受国外反家庭暴力法律思想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中国建构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因素。正是这种传统使得中国反家庭暴力的制度建设与国外建立在社会性别和人权之上的反家庭暴力理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现行法律中表现为容易在家庭与个人之间抹煞个体利益。因此,在尊重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消除社会中“支配妇女和儿童”的权力机制,实现个体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平等,将是长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价值冲突与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犯罪学家柯布林和米勒提出的价值冲突论,为我们深入研究犯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价值冲突是导致行为失范进而引发犯罪的直接原因。我国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等。面对激烈的价值冲突,只有从各方面大力提高文化融合能力,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为了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得以发展,必须创造一种伦理文化环境,以对经济运行状态加以规范。与此同时,人们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进行I深刻反思,传统的企业管理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模式,它一味迷信定量化分析,缺乏灵活性,缺乏创新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抹煞了人性,压抑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生动活泼、富于生命力的因素,忽视了价值观、信念乃至文化传统对人的行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正逐步被‘攻化经济”管理模式所取代,经济与文化的契合意义日…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人们总要情不自禁瞻望未来.本文认为,未来的理想价值观必将扬弃现今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形成一种辩证综合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的发展的个性化趋势,同时,也要求为整体而约束自我.在探讨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及其社会经济文化伦理之中,主要认识个体主义对整体主义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合理性,进而通过对它们的扬弃形成新价值观,这就是本文所要阐发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概念的意义及其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 ,黑格尔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市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的法治必然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良性互动关系基础上 ,并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道德和法律是人类调节自身行为的规范,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德治社会"和"法治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特征。整体性、封闭性、稳定性等是德治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法治社会的特征表现为个体性、开放性、变动性等。当群体分化为各个独立个体,当整体利益分解为各个独立的个人利益时,传统道德便失去作用,法治社会必然取代德治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文化观念,是人们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反映人们的价值态度和价值意向,尤其表现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客观现实的看法,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其价值观更是不尽相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比较迅速的。他们大多数对社会的变革具有一种敏锐的感受能力,并努力地将社会需要与自我期望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当今的特定环境之下,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治化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法治化的“法”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的“法”,它是中国打开国门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母体中,这种法必然会和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法律必须以社会为基础,面对陌生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应当如何应对?法律与社会之间又该怎样互动和博弈?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和当代国家极力推行的法律制度的内在张力来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8.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地方政府既缺乏利益基础与独立权力,又缺少制度创新的积极『生与主动性,由此而导致制度僵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低下。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权利及再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将得到相应权利。本文基于此,阐述了地方政月手行为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在区域经济若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规范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9.
法律人格是现代人格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一个现代人的健全人格而言,不同学科所指涉的要义是不可或缺的,但站在现代法律立场之上的平等、自由、公正、守则、自尊、担责等精神品质,应当是现代人格的灵魂。在我国,法律人格教育主题的缺失是有其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背景的。在教育中提出和强化现代法律人格的塑造和培育是中国社会发展由传统的人治社会走向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人格素质结构的要求,是解决中国社会现实人格矛盾和冲突的要求,也是对加强法制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美丽中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及共生共荣的状态。当前美丽中国的愿景与现实尚存在较大反差。要缩小反差,实现上述三种和谐,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与上述三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在人类行为中稳定地发挥作用的人格对人的行为模式则又起着基础性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培育国民的和谐人格。和谐人格的构建要在提升价值理性,调节本我欲望;协调各种冲突,修炼坚强自我;增强伦理意识,壮大超我能量中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