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勇 《探索》2005,1(5):18-21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政府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抗战时期是中国政治民主进程的转折时期,国民参政会的设立,为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提供了一个契机。国民参政会为动员人力物力,支援抗战,协助政府推进经济建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红岩春秋》2014,(10):F0002-F0002
国民参政会旧址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高咨询参议机关在重庆的办公场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174号,北靠临江门,南接较场口,东连解放碑,西望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是一座别致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  相似文献   

3.
<正>国民参政会旧址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高咨询参议机关在重庆的办公场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174号,北靠临江门,南接较场口,东连解放碑,西望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是一座别致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7月6日在汉口正式成立,随着抗战局势的发展,国民政府的主要机构内迁至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影响中国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事变发生后,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黄炎培等中间党派的一些参政员以国民参政会为依托,与国共两党几经磋商,提出设置特别委员会,作为解  相似文献   

5.
国民参政会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参政会是中华民国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上有影响的政治事件。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不能不重视对国民参政会的研究。国民参政会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国民参政会的缘起及成立  相似文献   

6.
连儒来 《世纪桥》2002,(6):27-28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从1938年7月至1947年6月,国民参政会共举行了四届十三次大会,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都是由国民党政府“遴选”的,其中国民党员占大多数,只有极少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代表。尽管国民党政府不  相似文献   

7.
1.依据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根本变化,科学界定新时期各民主党派的性质,为新时期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科学论断,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新时期团结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他把毛泽东建国初期提出的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为多党合作应遵循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8.
正1940年,吴玉章与董必武、叶剑英、边章五在重庆北温泉留下了一张珍贵合影,记录了他们的革命情谊。战斗在重庆吴玉章,四川荣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被尊称为"延安五老"。抗战时期,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湖北黄安(今红  相似文献   

9.
王凤青 《世纪桥》2009,(6):40-41
1940年2月3日,延安《新中华报》刊登了一封毛泽东等参政员为“华北慰劳视察团”事致国民参政会的电文。电文指出:“近顷以来,此间迭据报告,陕甘晋冀豫等省特务机关通令所属,略谓国民参政会华北视察团行将莅临,主要任务在搜集材料,证明此数省摩擦事件之发生,其咎均在共产党八路军与陕甘宁边区,然后携返后方,向当局建议处理办法。并在下届参政会中提出议案,实行取消陕甘宁边区与八路军之特殊化,并乘机打击共产党。着各地特工人员注意搜集材料,并配合党、政、军各机关,准备欢迎视察团,务达上项目的等情。”  相似文献   

10.
刘锦理 《世纪桥》2009,(1):21-22
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形式,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雏形,通过了解“三三制”政权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可总结“三三制”政权为多党合作提供的成功经验,如何借鉴这些经验来继续完善今天的多党合作制度,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皖南事变发生后,民主党派倡设各党派委员会,希望借此协调解决国共矛盾。各党派委员会的筹备分为两个阶段:从1941年2月3日至2月10日为第一阶段,梁漱溟等草拟成立不隶属于国民参政会的各党派委员会之意见书,蒋介石假意应承以拉拢民主党派向中共施压,逼中共出席国民参政会;2月11日至3月27日为第二阶段,王世杰增修梁漱溟所写意见书,改设国民参政会特别委员会,企图凌驾各党派以统驭全国。在这两个阶段,中共都保持斗争警惕并积极筹划应对之策。尽管各党派委员会因国民党的独断专制最终未能成立,但为中共与民主党派增进了解提供了机会,成为后来政治协商会议的先声和蓝本。  相似文献   

12.
郭呈才 《党的文献》2017,(2):113-118
皖南事变发生后,民主党派倡设各党派委员会,希望借此协调解决国共矛盾。各党派委员会的筹备分为两个阶段:从1941年2月3日至2月10日为第一阶段,梁漱溟等草拟成立不隶属于国民参政会的各党派委员会之意见书,蒋介石假意应承以拉拢民主党派向中共施压,逼中共出席国民参政会;2月11日至3月27日为第二阶段,王世杰增修梁漱溟所写意见书,改设国民参政会特别委员会,企图凌驾各党派以统驭全国。在这两个阶段,中共都保持斗争警惕并积极筹划应对之策。尽管各党派委员会因国民党的独断专制最终未能成立,但为中共与民主党派增进了解提供了机会,成为后来政治协商会议的先声和蓝本。  相似文献   

13.
1940年1月,梁实秋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身份,参加了“华北慰劳视察用”。该团由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郑州、宜昌等地,先后访问了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原计划抵达西安后访问延安,但毛泽东致电参政会,代表中共公开表示对慰问团中余家菊、梁实秋两人不予欢迎,该团遂取消延安之行。此事使梁实秋甚为尴尬,一时成为议论中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概念,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内形势为协商民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发展到抗战时期,从国防参议会到国民参政会,再到中共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表明协商民主思想萌芽已经产生。建国前后的"旧政协"和"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思想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得到了充分发展。经过九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直到中共十八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框架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5.
莫志斌 《湘潮》2023,(12):57-59
<正>为人民解放和当家作主而奋斗一生的人民领袖毛泽东,酷爱中国“往事越千年”的历史与浩如烟海的史籍。众所周知,他读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史书,他从中吸取了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无法统计。抗战时期,他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深度讨论,就是他高度重视历史经验总结的鲜明例证。黄炎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提出1945年7月1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下,黄炎培等6位国民参政会成员,应毛泽东之邀请,为推动国共商谈,  相似文献   

16.
董必武的抗议 我从1940年开始参加国民参政会历次大会速记。回忆中,有些事还有清晰的印象。 1943年9月6日国民党召开五届十一中全会,会上污蔑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乘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叫嚷要解散中国共产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正当此时,国民参政会三届二次会议召开,又一次成为反共叫嚣的大会。  相似文献   

17.
乔培华 《学习论坛》2003,(11):12-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毛泽东为我国这一基本政治 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参政党参政议政机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已载入国家宪法。这不仅为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也为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和水平奠定了基础。一、建立发挥党派参政议政群体作用的机制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属于参政党的政党行为,要求?..  相似文献   

19.
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成立的全国最高咨询机关,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重大的政治影响。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参政员,利用国民参政会这个合法的组织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争取和团结其他党派坚持抗战,为维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鉴于强敌入侵,民族危殆的紧急形势,为了更好地团结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一致行动起来,共同对敌,中国共产党和各中间党派纷纷呼吁,要求当权的国民党,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参政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中间势力的民主追求是其参政的内在动因;其次,抗战的爆发是中间势力参政的外在刺激因素;再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受挫是中间势力参政的经济原因。中间势力的参政主要包括国难会议、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三个阶段,同时它还具有许多重要特点。中间势力参政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其次民主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再次中间势力的优秀品质对当前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