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论行政起诉期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起诉期限是法律规定的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其不同于民事诉讼时效,它主要涉及到司法权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定时间长度,是行政行为形式意义确定力及司法审查有限原则的反映,现行的司法解释是对行政诉讼法有关行政起诉期限规定的解释,而不应是一种创造甚至是改变,但念现阶段来说,其符合我国行政诉讼的国情,但这只能是过渡性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我国在加入WTO之后,行政司法审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应当处理好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保证司法独立,充分保护公民的诉讼权利,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明确司法审查的标准,确立司法最终审查原则,以完善中国的行政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的意蕴、价值取向及其与合理性审查原则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 ,合法性审查原则既涉及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问题 ,同时又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密切相连。法律上设定此一原则 ,实质上是为具体行政行为规定了成立的基础、效力的界限、产生的根据、有效的根据。然而 ,有鉴于此一原则的适用中过于刚性 ,必须以合理性原则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的意蕴、价值取向及其与合理性审查原则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合法性审查原则既涉及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必要性问题,同时又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密切相连。法律上此一原则,实质上是为具体行政行为规定了成立的基础、效力的界限、产生的根据、有效的根据。然而,有鉴于此一原则的适用中过于刚性,必须以合理性原则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5.
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性质,决定了司法权对行政权保持中立的特殊意义。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告就被告”原则,决定了多数行政案件由被告所在地法院审理,实质上使之成为行政权与行政审判权之间联系的纽带,削弱了法院的抗干扰能力。克服司法地方化,阻断行政权等权力对行政审判权的不利影响是实现行政审判公正的首要前提,也是最终实现行政诉讼目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摒弃“原告就被告”原则,赋予行政相对人以“选择法院权”和“异地管辖”两种手段来阻断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不利影响是实现行政诉讼公正和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行政案件的司法审查时机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何时准确且高效地介入行政权,它关系到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工制衡。对此,美国行政法通过“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确立了行政救济在先、司法审查后置的模式,并经由丰富的司法实践填充了一系列具有灵活性的例外情形。行政案件的司法审查时机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可以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确立行政复议前置及其例外情形,为司法救济程序的开始节点提供坐标指引,既可以公平高效地解决行政争议,又能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在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过程中,不确定法律概念是划分司法权与行政权边界的重要标准。本文从与行政裁量的比较出发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以德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脉络为框架描绘了不确定法律概念从萌芽、确立及发展的路径,最后探讨了司法权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审查强度,着重论述了判断余地理论的理论依据、适用空间和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8.
逮捕作为一项最为严厉的羁押措施,对其适用应进行严格控制,对逮捕的审查批准问题也长期受到各方关注。逮捕审查批准制度的科学构建,必须首先解决逮捕审查批准权的属性问题。而围绕该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行政权、监督权、司法权、多权合一等分歧。从司法权的主体及特征入手,应将逮捕的审查批准权定位为一种裁决性的司法权。无论由那个机关执行逮捕的审查批准权,都应当以诉讼化的司法方式行使该权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要解决行政权行使过程中的“歧视”、“不公平对待”的问题 ,有效途径是在行政诉讼中建立平等保护机制。行政诉讼的平等保护机制既包含公民平等保护请求权又包括法院的平等保护审查权。通过这一对互动的权利 (权力 )来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 ,保障受到行政权侵犯的公民权利受到平等保护的救济。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一个程序性的问题,但实质上它反映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关系.本文从国家权力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认为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是将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前提;权力的相互制约是将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根据;权力的相对封闭性和自治性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有限性的重要原因;法律的授权是确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重要保障;公民权和行政权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立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本质目标;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在实践中的局限在于司法权和行政权缺乏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凡建立了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制的国家 ,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都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司法审查范围涉及到宽度与深度两个层面 ,从比较法的角度看 ,司法审查范围的确定 ,实质上是一国宪政架构下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界定。比较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的扩大 ,以及司法审查强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现代法治原则,在法律属性上刑事侦查具有行政权的形式特征,在本质上是一项司法权。行政化取向是我国刑事侦查制度运行的本质缺陷,必须以加快刑事侦查制度的职业化建设、对侦查强制处分导入事后司法审查制度、提高诉讼的平等性等手段对刑事侦查制度的司法型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古代司法官吏的职务犯罪马作武中国古代社会实行君主集权的专制政治。行政权与司法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无严格的区分。中央司法机关置于君权的控制之下,而地方长官集行政权与司法权于一身,司法权其实为行政权所包容,从而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因此,绝...  相似文献   

14.
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司法权监督行政权合法行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我国人民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仅享有十分有限的司法审查权。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法院司法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扩大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重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行政审判中的事实审查是法院解决行政争议中法律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涉及到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权限划分的问题。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法院目前的事实审查强度亟需弱化。需要对实施审查强度进行重新定位,合理地处理法院、当事人和行政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审查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滥用职权的司法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滥用职权的司法审查,使裁量真正成为行政法上的重要课题.消除已有的错误和偏见,让我国滥用职权的司法审查条款进入广阔的司法实践领域,是抑制不断扩张的行政权的需要.当然,这种司法权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介入始终是有限的,必须遵守一定的度.  相似文献   

17.
行政裁量和行政判断余地理论,可以有效确定人民法院所审查的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范围和界限。这不但有利于明晰司法权和行政权各自的界限,也有利于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同时,该理论还将对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的行政性证据材料的审查,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8.
韩国通过日本继承了德国的检察制度,共经历了五个时期.韩国的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采取起诉独占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奉行严格的追诉标准.韩国检察权的内容广泛,包括:对法院正确适用法律的请求权、执行裁判的指挥监督权等多项权力.检事是侦查的主宰者,具有准司法机关性、独立性和身份保障的法定性.  相似文献   

19.
非诉行政执行是人民法院根据行政机关的申请,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行政强制执行。事实上,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程序并无实质上的约束力而流于形式,从而放纵了行政权力的扩张,甚至使有限的司法权成为执行行政权的工具,其结果不仅是漠视和剥夺了行政相对人正当权益、损害了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目的,而且还削弱了司法权威。为此应当在行政强制执行理论范畴中对非诉行政执行制度进行深度研究并结合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等要素,将非诉行政执行与行政强制执行从制度上重新整合,突破理论上的瓶颈和掣肘,完善法律救济渠道,在正当程序法律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强制执行予以法律控制,全面实现行政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没有建立西方国家的司法审查制度,司法权监督制约行政权的手段,体现为司法变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政诉讼的职能,但在实践中却不能达到权利保障与权利制约的立法设想,本文就这一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展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