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顺富  刘伟 《湖湘论坛》2008,21(1):39-41
湖南绅士与近代书院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一方面,绅士通过倡办、支持、资助书院而促进了书院的建设,绅士是书院得以形成、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绅士垄断着书院文化的传播大权,成为书院文化的历史传承者和积极推进者,是书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书院又以它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地培养着拥有文化知识的绅士。绅士与书院的这种共生关系,熔铸了书院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书院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因时而进,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价值追求。湖南近代书院盛行的经世致用学风和尊礼重道的理学思想,造就了近代湖南保守和激进,落后与先进交相辉映的历史局面。  相似文献   

2.
清代书院的发展出现了康熙、乾隆、光绪三个高峰时期,这是清代以前所不曾有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书院的发展与普及。省会书院的创建,为官办书院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是清代对书院发展所作的创造性贡献。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获得了大发展的良机,并且最终也促成了书院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桃红柳绿、万木葱茏的时节,我踏访了杭州南边的万松书院。作为名郡和省会的杭州,自古多书院、多书市、多书生。自唐以降,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等古制书院一直在杭城兴盛延续,最负盛名的当推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时称"报恩寺",寺院与书院联姻同存共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从唐朝到晚清持续了千余年,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文脉传承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的实体书院有近千所,网络虚拟空间办的书院有百余多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书院如何才能守正创新,继承传统并经世致用,如何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涵养人格的良好氛围,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记者采访了岳麓书院、淮河书院、红洲书院,希望对书院在复兴过程中如何形成与学制教育的互补,如何和不同层次的教育自然融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正9月5日,"鹅湖书院寻根之旅"启动仪式在鹅湖书院举行。该活动由上饶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铅山县人民政府、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主办,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扩大饶台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同时以纪念朱熹诞辰888周年为契机,弘扬以儒家思想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微微鹅  相似文献   

6.
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7.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书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书院士人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的高度 ,使湖湘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 ;另一方面 ,书院的普及以及文化传播活动 ,促使主流文化向边远地区不断推进及向下层民众传播 ,拓展了湖湘文化分布的广度 ;同时 ,书院的藏书、刻书事业推进了湖湘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书院的教学活动又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 ,为湖湘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一、古代湖南书院的发展概况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肇始于唐…  相似文献   

8.
杨果  唐亚阳 《求索》2011,(5):179-180,187
机遇与挑战并存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实然状态。一方面,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海量性、交互性、多媒体性,能提升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构筑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广阔空间,开辟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对话平台,打造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视听盛宴。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复合性,又要求开展书院德育文化传播要树立对话理念,加强议程设置,提高队伍素质。因此,树立虚拟社区对话的理念、加强正面引导、优化表达方式与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是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创新发展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中岳嵩阳书院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 5公里处太室山南麓 ,背靠峻极峰 ,面对双溪河 ,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 ,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河南商丘的睢阳(应天)书院 ,共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以传播理  相似文献   

10.
胡素萍 《新东方》2009,(1):63-68
海南书院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先后出现约60所书院,至清末衰微,延续了近千年。虽然与内地文教发达的地区相比,海南书院出现稍晚,制度和学术上建树不多。但是,对海南这样一个相对偏远的海岛而言,书院的存在对于古代海南社会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8)
通过对学生书院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书院作为大学生党风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学生书院廉政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延伸至学生寝室。以丽水学院行知书院为例,积极探索高校书院廉政文化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南川区书院中学校位于南川城区钟楼南街与书院路交汇处,其前身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7年)的隆化书院。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近年来,在坚持“一校‘品、形成亮点、办出特色”的基础上,书院中学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策略,丰富和提升学校文化内涵,谋求更好更快增嚣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16,(2)
正文登作为齐鲁之邦、孔孟之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黄氏兄弟"龙石晒字"之后,便兴起了爱书藏书之风,各种学堂、讲堂、书堂、书院、书楼层出不穷,由此文登历史上形成了三大书院:长学书院、昆阳书院、文山书院、万卷楼、听雨楼。长山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创办;昆阳书院由清康熙学者黄霁芝创办;文山书院由清代知县朱应文于康熙三十三年创建,初名崇文书院,后更名文山书院;万卷楼由明代学者刘必绍创办;听雨楼由清代学者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书院制度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规,书院制度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办学经验,使书院良好运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历代教育家视其为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正>7月22日,"2019年朱子之路——闽台书院文化之旅"在福建省泉州市开营,60余名来自两岸的书院代表、青年及学生代表开启了为期7天的文化之旅,并在交流过程中深化彼此间的情谊。"福建是朱子故里和朱子理学发祥地,也是绝大多数台湾同胞的原乡祖地,造就了朱子理学与书院文化在台湾书院的传承发展。"福建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卓少锋  相似文献   

16.
王航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5):140-146
为治理粤北瑶族地区,自康熙朝至道光朝,清王朝"剿戮之以伸威,抚绥之以示教",逐步制定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建构粤北瑶族国家认同的策略.文化上,立书院、兴儒学;军事上,肃营伍、并汛卡;政治上,重吏治、编寨落;民生上,善抚驭、恤难民.多种措施使粤北社会"民归业,瑶输诚",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粤北瑶族逐步接受国家的治理方略,初步实现了国家认同的目标,为民国时期粤北瑶族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湖广武昌府志、湖北通志以及鄂南各县市地方志、教育志等历史文献考证,鄂南的书院产生于唐朝,兴起于宋朝,后经元、明、清的发展,于晚清改制为学堂,结束其历史使命。从唐朝元结书堂算起至晚清书院改章结束,鄂南先后共兴建了50所书院,这50所书院为鄂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鄂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研究鄂南书院,对于整理鄂南书院史,弘扬书院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对于挖掘、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永明 《人民论坛》2022,(16):110-112
书院制度结合官学与私学之长而去其短,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性,是古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书院形成了自身的精神特质,具体包括人文精神、经世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自主精神等方面。书院先贤在教育宗旨、目标、方法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并落实于书院教育实践,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冷静 《世纪行》2007,(12):39-40
清末,武昌城区内书院甚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时称“湖北三大书院”。兹将三大书院的有关情况,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20.
家族力量对书院发展的推动及其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族力量是推动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书院兴 起之初,家族书院就在书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 时代、某些地区,家族书院甚至成为书院的基本类型和主要 内容。家族书院的创设主体、教育对象及书院规模、档次、 影响均各有不同。家族力量致力于书院教育,其动机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敦亲睦族;第二,提高族人文化素质, 培养本族知识精英,通过科举入仕,提高家族地位;第三,扩 大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提升、树立家族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