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等原因迁徙到另一地区,与原生民族聚居地区距离相对较远。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现代化的发展,这些迁徙民族仍保存有本民族很多的传统文化特点,而其中迁徙民族女性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继承起了很大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本文试图论述迁徙民族的概念、迁徙民族的成因以及分析迁徙民族女性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2.
汪汉利 《前沿》2014,(1):11-14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研究实践,比较文学与原型批评存在一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不同文学作品,旨在探求不同文学作品潜在的通律或模式,都具有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特点。作为一门独立的开放性学科,比较文学又可将原型研究作为自己一个分支领域。比较文学范畴的原型研究与一般意义的原型批评的差别在于,它以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民族作品中结构、意象和人物等原型模式,"跨越性"和"文学性"是比较文学原型研究的前提与旨归。将原型研究作为比较文学一个重要学术生长点,符合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放性、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段吉方 《思想战线》2002,28(5):119-122
在 2 0世纪文学批评视野中 ,考德威尔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历史变迁中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戈德曼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集团思想体系结构之间的同源性关系 ,伊格尔顿分析文学作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努力 ,使 2 0世纪社会批评的视野在审美与历史的交汇中向社会整体文化情境掘进 ,在理论趋向和批评程式上体现出一种文化分析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结核病作为一种疾病,因其不可治愈曾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神秘感和精神恐惧,也因此使得很多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并附会上了很多与疾病本身无关的想象和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中西方文学作品,阐述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复杂而又矛盾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5.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国际法和众多国家的宪法中得到确认。在制定"八二宪法"时,考虑到尚不具备实现迁徙自由的现实条件,所以"八二宪法"没有规定迁徙自由,这是一种权利受制约性的思维模式。当下学术界多主张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具有不可侵犯性,宪法应当重新确认迁徙自由。在权利的不可侵犯性和受制约性的矛盾关系中,不可侵犯性是第一性的,受制约性是第二性的。在公民迁徙自由权是否入宪的问题上,必须先考虑不可侵犯性,不能以受制约性为理由来剥夺公民的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6.
在上千年的定居--迁徙--定居的发展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文化,其中,哈尼妇女的服饰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哈尼迁徙史.在此,笔者仅以哈尼族支系碧约妇女服饰为例,作一些解读,读者就能领略到哈尼服饰所传承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杨明华  张浩 《传承》2011,(17):86-87
迁徙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以中国的迁徙现象为出发点,总结迁徙自由在我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将迁徙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规定在宪法之中,从而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这为更好实现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50—70年代的藏族小说中,民间谚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存在,作为藏族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它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农牧文化特色、道德训诫意识、佛教文化色彩。民间谚语丰富了藏族小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凸显了人物性格、增加了小说的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9.
民族迁徙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或部分,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原有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入另一生存环境居住的民族分布变化过程。整体的迁徙在远古的部落或部族时代较为普遍,民族形成之后的迁徙多为部分人口的迁徙。民族迁徙不同于某些个人或家族在其民族文化区域内的随意人口流动,它是一种有规模的集体迁徙,这种迁徙可以引起一个民族人口和文化重心的移动。譬如傈僳族.明代主要分布在碧罗雪山以东的丽江,宁蒗、永胜、维西等地,到清代中期,傈僳族的人口和文化重心已移到碧罗雪山以西的怒江峡谷。古代北方草原民族“逐…  相似文献   

10.
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形式语言到文化语言的实验过程.在形式语言阶段,作家作品强调文学语言的形式意味,突现文学语言在文学叙述中的功能和作用.但从19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学开始尝试文化语言的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的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将汉语写作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新世纪"以来,"方言写作"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在本土文化经验方面,又作了更为自觉的理论提炼和创作尝试,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中国文化生命特色,本土经验不再是落后、愚昧的表现,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展示其困境与开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作为一部来源广泛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能反映周代女性观、尤其是女性审美观的文学作品。这种崇尚自然健康、强调外在美与内在美合一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周代文化和周代女性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行户籍制度是一种非人道的制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户籍制度的本质,是把“迁徙自由”这一人的基本权利当作一种管理手段来使用的。这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我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也是相矛盾的。迁徙自由一直被视为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迁徙自由给个人的自由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肯定了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迁徙自由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法律以及国际性人权文件所承认。《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规定:“人人在国境内有自由迁徙择居之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有相类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试探中缅泰傈僳族跨国境分布格局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傈僳族的迁徙及原因 清代后期,经过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傈僳族人口及经济、文化重心西移至澜沧江以西的怒江流域.这也为其随后继续前行,最终进入缅甸、泰国,形成跨国分布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言岚 《求索》2010,(6):226-228
地域文化作为与民族性浑融一体的传统成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方言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乡土文学作家们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从方言宝藏中提炼、采撷生动鲜活的词汇进入其文学作品,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浓烈的地方色彩,也反映了方言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迁徙自由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长期以来,除了在个别历史阶段,我国法律对迁徙自由基本上采取限制的态度,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及市民社会的缺失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民社会的发育,要求迁徙自由入宪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在宪法上承认迁徙自由与现实中完全实现迁徙自由是有区别的,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的转变不是一时就能实现,迁徙自由的实现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及市场经济的成熟.基于目前的情况,我国现行宪法中没有规定迁徙自由.  相似文献   

16.
处于"当代性"历史场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面对来自西方学术话语过度浸染之后的"失语症"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急需建立文学批评"中国话语"本土阐释范式的双重焦虑,需要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评价阐释性实践活动出发,在厘清自我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关注中国问题与本土经验,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及西方文化理论资源的三维对话中,克服自我阐释焦虑,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品格的文学批评范式,从而有效实现文学批评的意义再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目光的聚焦点,世界杯绝不单纯是体育盛会,作为特定内涵的文化庆典,它负载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人们的期待与失望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物,通过介入和渗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功能。人们置身于文化场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同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以文化人"的课堂才能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收到实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基本体现在文学作品历史知识、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的运用。一、用文学作品的美润泽思想品德课  相似文献   

19.
敦煌文学中保存了非常宝贵的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各类岁时节日材料,本文将以这些材料作为基础,结合各类岁时节日的起源以及敦煌地区的历史状况,通过分析它们与相关敦煌文学作品题材、内容、风格等因素的关系,以揭示这些文学作品的撰写背景、用途及其与相关仪式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柏欣 《湖湘论坛》2007,20(2):99-101
把"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具体研究方法或视角,引入对法律文化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谨从法律文化认同的概念、内涵和现实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法律文化认同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