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蔡安娜 《法制与社会》2012,(14):251-252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是使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法律规定被代理人应负授权责任的无权代理.《民法通则》第65条第3款和第66条1款已显见表见代理制度的端倪,但这两提哦啊并非完整意义上的表见代理的规定,其立法本意在于因被代理人由过错,而使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合同法》第49条对表见代理做了完整的规定,肯定了表见代理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涉建设工程买卖、租赁、借贷等商事纠纷呈高发态势,这类纠纷大多发生于施工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不规范经营行为的背景下,一些挂靠建筑单位的项目经理等实际施工人以单位名义对外从事买卖、租赁、借贷等行为,经常引发债务纠纷。所涉债务应由  相似文献   

3.
论表见代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概念 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无代理权,而作为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无权代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权代理包括表见代理和其他无权代理,狭义无权代理则专指除表见代理以外的其他无权代理。就构成要件而言,无权代理与有代理权的代理,只是在代理权的有无上存在区别。 关于表见代理的特殊构成要件,学理上有两种不同主张:  相似文献   

4.
表见代理中,为保护本人的利益,应当确立代理人以非法取得的权力外观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恶意行为作为消极构成要件;并且,在进入“陌生人”时代的今天,不仅要求相对人善意,而且必须赋予必要的注意义务;虽然本人往往存在过错或者与表见代理的成立与一定关系,但不宜作为构成要件,只能作为实践认定的表见代理成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表见代理中,为保护本人的利益,应当确立代理人以非法取得的权力外观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恶意行为作为消极构成要件;并且,在进入"陌生人"时代的今天,不仅要求相对人善意,而且必须赋予必要的注意义务;虽然本人往往存在过错或者与表见代理的成立与一定关系,但不宜作为构成要件,只能作为实践认定的表见代理成立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主要国家均规定了表见代理制度 ,我国《合同法》也确立了此项制度。从形式上看 ,表见代理以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有效要件 ,且具有“无授权之代理”类似表征为前提。构成表见代理的客观要件是第三人有正当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 ,主观要件是第三人善意且无过失。本案具有表见代理的客观要件 ,但不符合表见代理的主观要件 ,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表见代理。  相似文献   

7.
表见代理在《合同法》上虽已有规定,但其作为无权代理的例外规则,在法律适用上有其复杂性,司法审判中往往酿成滥用的后果。本文在对我国上海地区相关的司法判决收集、分析的基础上,从表见代理的适用方式、适用界限和举证责任的配置三方面建构表见代理的适用标准,以期为我国司法裁判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表见代理是民法中一项特别重要的制度,在其构成要件中,本人过失的地位在我国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本文认为将本人过失作为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不仅有其历史渊源和法理基础,而且符合现代立法的要求,并与风险责任分配的标准吻合,既有利于避免无权代理的发生,又合理地保护了本人利益与相对人利益,维护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9.
所谓表见代理,性质上属于一种无权代理,但它具备了代理的形式要件,即行为人是以代理人的意思,为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从事民事活动,代理活动产生的是一个真正的民事行为,只是该民事行为的法律效力的归属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表见代理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法律行为的角度探讨了表见代理的法理基础,论证了本人过失是表见代理的必备要件;之后针对否认本人过失要件论者认为的否认本人过失要件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予以驳斥,并对保护交易安全与表见代理之间的真正联系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结合本人过失要件,针对立法中采概括式的不足。提出立法中应明晰若干典型的表见代理的样态,并对样态的确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派出机构法律地位及改革思路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派出机构是行政机关为更好地实现其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而设立的一种行政组织,遍布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在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中,派出机构视不同情形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目前派出机构在设置、职能、管理以及监督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立法加强对其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2.
The past year has seen a global upsurge of violent attacks by lone, mentally unstable individuals. The motivations for these attacks have varied and extremist ideological drivers are rarely ‘pure’, bu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ersonal grievances are common themes. Mentally ill and disenfranchised individuals may be vulnerable to extremist messages and propaganda because such beliefs can be a means of interpreting their social difficulties. Terrorist messages can also be adopted by psychotic people who are seeking to make sense of their symptoms. Most lone-actor attacks are preventable, if there is a system in place for identifying and intervening with antecedent behaviours, which include mental disturbances and the social problems that frequently accompany these conditions. Joint police-mental health models developed to assess and manage fixated persons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forms of grievance-fuelled, lone-actor viol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service in Australia, and provides some preliminary data. It also discusses the role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current securit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李某家属诉北京某医院医疗损害赔偿案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情简介患者李某 ,女 ,60岁 ,于 1996年 1月 10日以“发现双下肢蚓状肿物伴沉重感 15年”住北京市某医院 ,并于 1996年1月 12日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住院期间 ,李某于 1996年 1月 19日因“突发呼吸困难 ,呼吸、心跳骤停”死亡。此事曾经北京市某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 ,均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李某家属认为医院在诊疗过程及尸检等问题上存在差错 ,故向法院提起诉讼。此案已经做出一审、二审判决。病历摘要北京市某医院李某住院病历载 :入院时间 :96- 1- 10 ;诊断 :原发性双下肢大隐静脉曲…  相似文献   

14.
马长锁  邢学毅  刘鑫 《证据科学》2001,8(3):113-115
案情简介 患者李某,女,60岁,于1996年1月10日以“发现双下肢蚓状肿物伴沉重感15年”住北京市某医院,并于1996年1月12日行“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住院期间,李某于19 96年1月19日因“突发呼吸困难,呼吸、心跳骤停”死亡。此事曾经北京市某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均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李某家属认为医院在诊疗过程及尸检等问题上存在差错,故向法院提起诉讼。此案已经做出一审、二审判决。  相似文献   

15.
The place of women's agency in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 of the late nineteenth/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s a contested one. Some argue that the transition was achieved mainly through male methods of contraception. Others, including many arguing from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contend that women's agency in fertility decline was significa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revisit the issue of women's agency in Australia. Drawing on a range of archival sources and scholarship, they seek to demonstrate that women in Australia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ad access to contraception, albeit limited, and, where that failed, to abortion.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changing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climate, which saw women gaining the vote in 1894 in South Australia and admission to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paid work, provided the setting for women's changing status. Their increasing agency – an agency many women worked to secure – encouraged women to challenge many tradition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6.
涉及外贸代理关系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纠纷比较复杂,这是调整两种法律关系的法律之间的衔接不当造成的,也与各自业务特点有关。将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以归纳,并从上述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浅谈国家赔偿费用支付方式的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晓旭 《行政与法》2004,(4):101-103
近年来,对于国家赔偿费用支付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指出了改变现有国家赔偿费用支付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采用统一的赔偿金支付方式和利用中介组织支付、管理国家赔偿基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法律理由的排他性与内容独立性是支撑权威命题的基础,也是排他性法律实证主义与其他法哲学流派相竞争的根据。Wilfrid Waluchow、Heidi Hurd与Larry Alexander对法律理由性质的批评都不足以推翻法律的排他性,但排他性并不必然产生义务,因此既要坚持以法律的制度性为基础的实践权威的特征,又要改进权威合法性的证成模式,使得权威理由能够产生服从的道德义务。法律的规范性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证成问题,民主参与的因素可以把实践权威的排他性与行动者实践推理的内在性结合起来,从而权威可以使服从者产生服从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9.
邢学毅  马长锁  刘鑫 《证据科学》2001,8(4):181-182,179
案情简述 患者(原告)伊某1994年9月在原籍本单位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有一致密光团影,疑为"结石".1994年11月至北京某医院就诊,诊为"右肾结石",并于11月21日在该院门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后1周B超仍显示有致密光团影.因原告系外地患者,未继续随访,于12月初离开北京.1996年5月原告出现血尿,经检查诊断为右肾结核,行抗结核治疗.但因右肾已基本无功能,于同年11月20日在该院行右肾切除术.原告认为北京某医院将其肾结核钙化误诊为肾结石,经其误诊、误治,超声波碎石造成其结核病灶扩散,最终使其右肾摘除的严重后果,要求赔偿. 病历材料 北京某医院伊某诊断证明书载:1994年11月21日,右肾结石,ESWL治疗,因床位紧张,故安排门诊治疗...1996年11月28日,二年前查体发现"右肾结石",5月前CT检查发现右肾有钙化及脓腔,无尿频、急、痛,诊断为:右肾结核,于96/11/20行右肾切除术. 该院B超检查:1994年11月28日,左肾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未见异常.右肾约中盏与肾皮质交界处探及一1.5 cm 强光团,伴声影,肾盂无扩张.前列腺示3.8 cm×2.4 cm╳2.5 cm (左右前后上下径),外形规则,被膜完整,前列腺内探及一0.8 cm 强光团,伴声影.膀胱充盈良好,未见异常.提示:右肾结石,前列腺内强光团(结石).1996年11月11日,左肾未见异常.右肾盂轻度囊状扩张积水,肾皮质回声增强,结构欠清晰,肾上极靠中部可见一圆形液性区3.3 cm ×3.8 cm ,壁不光滑,可见两个强光团,后伴声影(1.0,6.8 cm ).膀胱充盈尚好,未见异常.提示:右肾液性占位,右肾轻度囊状扩张,肾结构紊乱(右肾TB不除外).  相似文献   

20.
本文清楚地阐述了反对立法的司法审查的核心理由,适些理由是在特殊宪法体系下,封特殊决策和司法审查出现的历史的简洁讨论中得出的。本文批判司法审查基于两个基础:第一,文章主张没有理由认为由司法审查保护权利能比由民主的立法机关做得更好。第二,本文认为,除了产生的结果外,司法审查是民主但不正当的。然而,反对司法审查的理由也不是绝对或者无条件的。在本文中,这些理由以若干条件为前提,包括假定社会有着运作良好的民主机构,社会申的大部分公民认真对待权利(即使他们可能并不赞同他们拥有的权利)。文章末尾则讨论这些前提条件丧失时会出现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