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燕燕 《学理论》2014,(12):256-257
道德德性是选择适度的品质,而适度则存在于连续可分的事物中,即感情与实践。这就决定了道德德性具有实践性、情感性、适度的特点。道德德性并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我们在出于"某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度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道德德性观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养成,而德性的培养不仅是对道德规范的获得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道德智慧的生成。道德智慧能提升个体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增强个体对道德事件的分辨力、是道德个体获得幸福、自由人生的保证,道德智慧是德性的核心要素,是德性的标尺。道德教育应扎根现实生活,通过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培养其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的德性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倡人们进行德性践履,获得德性。因此,德性践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进行内在的精神活动过程,即求的过程。求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存心养性和外在的德性践履。孟子的视野里,人不仅是践履的主体,而且还是践履的客体。人自身特别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主体重要的践履对象。在把主体作为践履客体时,又把践履的重心集中在道德上,使践履与精神在德性塑造中统一起来了。由此可见,德性践履的过程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展现道德主体原有的德性的过程。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德性政府及其治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领导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政府管理模式将走向何处,是很多学者和政府行政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出发,完善和改造现行的官僚制政府,建设与时俱进、更加符合人性的德性政府是当今时代的诉求,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了德性政府及其治理方式,并深入分析了德性政府下的行政领导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探究的传统,他们所提供的道德理论对当代伦理学及人类现实生活影响深远。从道德的本质角度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是伦理学的最高命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本能和人的社会性及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何以必要;人具有向善的倾向和求善的能力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论证了道德何以可能;人的价值是在人性向善求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而人的道德主体性及其道德实践即人的德性和意志自律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善与公共善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德性政治浪漫主义作为政治浪漫主义的一种具体形态,主要诉求体现为:实现臻美政治愿景的主体、目标、工具、过程均贯穿着美德的主宰和迸发的内在动力,其特征呈现为主观认识的空想化、客观实践的狂热化、行为结果的悖论化。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形成与历史中的道德理性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道德理性的内核奠定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道德理性的主张支撑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诉求,道德理性的思维特征建构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理性的行为准则供给了德性政治浪漫主义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道德理念的变迁与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理念出现了变迁,表现出德性价值追求、习得性道德的获得、完整性道德人格的自觉等特点。这种变迁带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的双重印记,表达出人文精神回归的诉求。而从变迁中探寻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无疑对大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道德观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现代视域中的"孔颜之乐"涉及幸福与幸福感、情感与理性、存在与境界,"乐感""乐境"是德性幸福的鲜明特质。道德理想主义的"德福一致"构成儒家幸福观的理论预设与逻辑起点。生活儒学追求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和谐,德性原则下的功利幸福获得合理性确认。理想人格是德性幸福的主体承担者,"成人之道"是全面发展幸福价值的实现路径。儒家多维指向和多样形态的德性幸福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广义逻辑。  相似文献   

9.
伍志燕 《理论导刊》2012,(1):40-41,50
在人之德性的道德评价中,良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通过负罪感和悔恨心来反映出人之德性优劣;同时,由良心发展而成的同情心、道德感、羞耻感的有无及强弱也常常是评判人之德性的重要标尺。在一定意义上,良心是一个人德性之优劣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管理中重提德性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能为现代管理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主体,又能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重要的人文精神支撑。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德性管理伦理建设,传统德性管理伦理在伦理精神塑造、组织考核选拔、民间舆论控制等德性养成机制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传统德性管理伦理产生于封建社会,其重私德而轻公德、强调服从而忽略平等的价值观,与现代管理伦理的公共精神背道而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调整使德性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逐渐消解,遭遇了价值认同危机及养成机制不足等困境,现代社会管理仍需借鉴传统德性伦理来促进管理之"善"的实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德性管理伦理的德性内容及养成机制加以重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构建个人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体系,重建德性自修、家教训导、组织约束、道德楷模等德性养成机制,加强对组织管理者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激励,才能使德性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hreefold. First, to critically assess the approaches to liberatory ethics particularly those developed in early modernity which aimed at deriving an 'objectively' grounded liberatory ethics. Second, to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today's liberatory ethics should avoid both the Scylla of 'objective' ethics as well as the Charybdis of irrationalist ethics or unbounded moral relativism. Third, to show that a democratic liberatory ethics, which could only be derived through a process of democratic rationalism, should necessarily express those moral values which are intrinsically compatible to the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2.
何为廉政三本账?就是道德账、经济账和诚信账。为何要算好廉政三本账?因为只有算好廉政三本账,人生才能心安、平安、福安。如何算好廉政三本账?一是营造读书学习氛围,增强算好廉政三本账的文化底蕴;二是强化道德诚信教育,夯实算好廉政三本账的思想基础;三是深化廉政制度创新,健全算好廉政三本账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身份和政治资格的人权在儒家“孔仁孟义”的思想体系中被表达为“内圣外王”之道,其在“修齐治平”的实现程序之中又以“公私之辨”和“义利之辨”标志出政治伦理原则和“以德限权”的社会治理特色。儒家以“公权利”揭示人的自然权利,以其公平性和自然性引申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演出人的政治权利,而“私权力”则仅为政治权利的异化形式,其极端化的结果就是“以权谋私”,后者因其“侵害公权利”的实质,儒家的人提倡以“道德权利”加以限制,故称为“德治”。儒家的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传统,而且其思想特色通过“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三为”等原则亦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14.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全球伦理的漫长道路上,佛教伦理将起到重要作用。佛教伦理一直保持着与全球人类伦理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与境界。佛教伦理已经具备了为全球伦理作出贡献的基础,并且可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佛教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亦应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全球伦理所淹没。  相似文献   

16.
穆晓霞  马燕 《学理论》2009,(11):115-116
法律和道德的形成、发展,既遵循着共同的根本客观规律,又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中包含道德,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又是法律的源泉。法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教育和启迪公民的道德建设,加强道德社会作用的力度,同时,道德的教育和舆论作用,又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功效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Critical Horizons》2013,14(1):141-158
Abstract

In what sense could discourse ethics be linked with normative problems raised by the ecological crisis? Even if Apel and Habermas have not really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extensively, and even if their position in moral philosophy seems to develop and reinforce a neo-Kantian anthropocentric point of view, one can find in their works some evidenc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onnecting a dialogical view with an ecological one. In order to defend the philosophical interest in highlighting this possibility, this essay analyses Habermas' position concerning the moral and ontological status of animality in particular, and attempts to situate this position within the history of Critical Theory.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some arguments to the contrary, I argue that because ethics benefit, rather than harm, th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inherent part of intelligence studies. The literature largely presents intelligence ethics as a two-sided debate between teleologists and deontologists. I propose that ethical justifications should instead be considered along a progressive spectrum drawn from the work of moral psychologist Lawrence Kohlberg. Such a spectrum has numerous applications for gauging the moral arguments of individual practitioners of intelligence. I illustrate this using the dilemma of targeted political assassination – first in a hypothetical context, and finally using examples from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1975 Church Committee.  相似文献   

19.
The topic of statesmanship has been largely neglected by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lars. This article underscores the moral dilemmas and implications that arise when statesmen abandon their principles for the good of the state, as was the case when Thomas Jefferson purchased the Louisiana Territory from France without congressional consent. This example draws our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s between statesmanship and administrative ethics. Jefferson's decision to abandon his strict constructionist principles to acquire Louisiana illustrates the ethical complexiti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democratic governance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公私之辨古已有之,但在宋明思想里才逐渐突出,《明夷待访录》便是一个极端案例。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对公私之辨作了特别的运用,表达了对君主制的强烈质疑,这个质疑的要义在于揭示了君主制道德上的内在困境。黄宗羲的公私之辨与原初儒学有重大差异,却又的确是宋明儒学曲折演变的产物,是儒学脉络内部的一个极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