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安身立命的根基和灵魂,文化要靠历史传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源自西方,最初发端于哲学领域,后逐步向文化、思想和社会领域渗透。我国五四运动时期,在如何对待中西文化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否定国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日渐开放的中国逐渐走到世界的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2.
林书红 《理论导报》2014,(12):14-15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扩散、流行且呈泛滥之态势,是国际国内各种思潮交互作用的反映,其特点及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更趋明显。借助新媒体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方式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传播的路径不同,但是隐藏在其华丽外表下的险恶用心与价值取向却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否定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其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3.
李殿仁 《求是》2015,(3):48-50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根脉所系、魂魄所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这股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十分荒谬,而且在现实中危害极大。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及传播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求是》2015,(9)
<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起伏发展几十年,人们对它越来越熟悉了。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西方"普世价值"为标准,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和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其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否定和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无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怎样改换手法,只要看清这几点,就能够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用意。歪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用意  相似文献   

5.
《求是》2014,(14)
<正>西方中心论与历史虚无主义其实是一体两面。西方中心论是西方对待自己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像爱惜羽毛、爱护眼睛一样珍视自已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对待他人的方式,是西方为自己的野蛮行为辩护的战略工具。西方发达国家不会出现针对自身的历史虚无主义,相反,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敝帚自珍,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起伏发展几十年,人们对它越来越熟悉了。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西方“普世价值”为标准,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和否定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其主要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否定和贬损革命前辈,诋毁党的领袖。无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怎样改换手法,只要看清这几点,就能够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之价值认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奠基于"经济一体化"之上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不争的事实.从质底上说,这表征着人类历史经过血缘阶段(氏族社会)、地缘阶段(民族国家)而步入"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同质化高级发展进程.因而它必然引发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某种趋同性的价值认同:如对生产力价值的认同;对"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对"底线伦理"的认同;等等.然而,从另一角度审视,全球化也是一个异质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在现实上产生的巨大危害已经无需赘言,如何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是关键所在。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在逻辑机理必须明晰,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戳穿其"虚无化"的本质。通过从存在论的哲学视野,将历史虚无主义与价值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历史主观主义,历史主义,历史怀疑论、不可知论,历史终结论、历史决定论、历史进步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并列考察,试图破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生和泛起的思想根源,明晰其本质,进而遏制其蔓延的势头。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以还原历史为名,以推销西方价值观为实,随意篡改历史事实,实则充斥着逻辑缺陷。它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其逻辑起点错位;它违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常识,其结论归结到唯心主义历史观;它的立足点是西方中心论与历史终结论,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它源于西方的虚无主义,并借助资本的盛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中国日益蔓延。现实中,历史虚无主义常冠以学术研究之名,极具隐蔽性与迷惑性。但从其理论内在逻辑看来,实则是扭曲马克思主义与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政治思潮。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维度看,廓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政治目标、泛起原因以及传播方式等核心问题,能构建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祛除路径,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迷思,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17):36-37
面对“普世价值论”等西方价值观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正>密切关注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动向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它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以支流代替主流,进而歪曲历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做文章,目的却不是为了深化历史研究,而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与历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错误的,政治上是有害的,所以即使在西方也未成气候。它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催化腐蚀,后来又在中国大陆有所泛滥,虽然也已被人们识破,但造成很大危害。西方敌对势力为什么向苏联、向中国大量输出历史虚无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与网络相结合,形成了善于借助网络进行传播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这种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样态主要包括颠倒是非、标奇立异、断章取义和娱乐至上。把握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我们与之斗争的前提,但更要认清它相对稳定的哲学实质,即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价值观上的庸俗化。这些哲学实质是我们消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朱继东 《党建》2013,(10):27-28
面对"普世价值论"等西方价值观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杨巧蓉 《前线》2017,(10):52-53
<正>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突破了学术领域,超越了西方地域限制,在政治领域和中国都有了滋生的环境。尤其是在新媒体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其负面影响更容易放大。这就警醒我们,要撕掉其包装以揭露其本质,自觉展现历史真貌以正视听,通过改进党的领导以提高执政能力,厚植思想土壤以坚定我们的立场观点,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一言以蔽之,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基石。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8,(12)
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十分珍视自身的历史,因为历史是现实存在的根基。但是一些人以"学术研究"的名义,对中国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以及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进行所谓"反思",对中国将近70年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视而不见,这实质上就是全盘否定或肆意歪曲,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掘"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的"真相","还原"其认定的"历史面貌"以外,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它的批判,更加强调其"学术研究"的性质,即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一点一滴地揭开历史真相不过是学术研究"。主流意识形态"不应该将学术论证归结为意识形态",应"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这一观点,涉及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管理等多个问题,在现实中极具迷惑性,有必要对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9.
正一是分布地域国际化。历史虚无主义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于国内。近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西化分化中国的步伐,与境内一些势力勾结在一起,利用历史虚无主义这个和平演变的有效工具,在客观上推动了这股思潮分布地域的国际化。二是表现领域文艺化。除继续在史学领域泛滥外,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在大众密切关注的文艺领域呈现。一些文艺作品或抹黑党史,或歪曲中国革命史,或虚无中华民族历史,企图挑拨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鱼水关系,动摇人们的历史观。一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噪音、杂音仍不时响起。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它们是脱离实际和无法实现的。还有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史学领域的一个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种“理论创新”和“范式转换”,是一些学者的“一家之言”。我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针对诸如此类的观点,搞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是怎样掩人耳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