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相悖的伦理话语:罗蒂与哈贝马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蒂诉诸于“技术理性”的“无原则的伦理学”和哈贝马斯诉诸于“交往理性”的“普适主义话语伦理学”,以不同的话语方式吁求着不同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霍克海默的形而上学批判为批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批判实现了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型。霍克海默的形而上学批判包含一种对传统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启蒙理性的否定性逻辑。哈贝马斯试图用"希望"替代"绝望",展现了一种构建后形而上学的努力。两种批判路径都隐藏着"悖论逻辑",霍克海默的批判倒向了"否定"的形而上学,哈贝马斯的批判走向了"话语伦理学"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 ,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 ,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 ,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思想 ,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4.
肖鹰 《学习与实践》2006,(6):134-136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言说为视角,勾勒了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到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由此呈现了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主要内容,指出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运动中,一个基本的动力是有效地限制主体性的自我扩张而又极大限度地保证主体性的自主原则和自由精神。这无疑是一个不可最终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可分为早期、20世纪70年代以及70年代以后3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自然的权利向环境正义的转型时期。从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对自然有无伦理义务的学说体系,它包括自然的权利、环境正义、社会变革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这一定义是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美国式环境伦理学的。  相似文献   

6.
周小玲 《求索》2008,(10):135-137
哈贝马斯吸收当前众多正义理论的合理成分,以主体间自由平等的商谈为核心,将正义与真理相类比,阐述对正义论辩和应用两阶段的区分和统一,集中探讨如何在道德、政治、法律三大领域里面认识和运用正义标准,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正义思想。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念,可以从贯通道德、政治、法律这三大领域的正义标准出发。  相似文献   

7.
何芳明 《求索》2013,(2):127-129
伦理思想为新闻正义提供了理论根据,新闻正义从伦理学中寻找伦理根据用于指导新闻实践。不同的伦理原则在指导新闻正义的实践中具有不同的优势,也有不同的困难。本文从伦理思想史上选择儒家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基督教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自由主义伦理思想、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社群主义伦理思想等八种与新闻正义密切关联的伦理思想,从福利论、义务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对新闻正义做一次伦理学分析,指出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困难,对于新闻正义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常志伟 《思想战线》2013,(Z1):181-183
"正义"是人类思想史和西方哲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正义也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包括其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通过追求正义而实现城邦和个人的幸福。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五卷"公正"中也阐释了正义思想,指出了公正的"个人的品质"和"适度"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9.
杨文秀 《前沿》2013,(19):24-28
隐性冲突话语是交际双方在交际目的冲突的情况下以隐蔽的方式表达各自目的时所使用的话语,亦简称为“戴着面纱”的冲突性话语.本文通过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实例,发现了隐性冲突话语常见的“面纱”,即各种修辞手法.本文最后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理性概念,解释了隐性冲突话语产生的理据.  相似文献   

10.
潘云华 《前沿》2008,(7):94-99
经济伦理学对片面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经济学发挥了校正的功能。为获得幸福的生活,它追求交往的程序正义与平衡的实体正义。与传统西方经济学相比,经济伦理学具有规范并富有人性的特征。以经济伦理学分析法的现象,我们将会发现:法律的价值是多元价值的平衡;程序民主是法律的正当性根据;而宪政所确立的、为程序民主所决定的权利则是程序民主不断完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龚晓珺 《人民论坛》2012,(11):144-145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伦理价值。哈贝马斯程序正义思想作为"看得见的正义",认为结果的正义性源自其程序,体现了正义的程序合理性、工具理性、普遍性和确定性等特点,对于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具有不可估量的现代意蕴。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为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价值目标,为政治权力的正当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利奥塔认为,话语公正就是指任何一种话语都有其独立的规则和指令,对任何一种话语,我们都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来作出判断,而必须在单独地、无标准的状态下进行判断.作为现代性的领军人物,哈贝马斯并不同意利奥塔话语公正的看法,他认为,各种话语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能够达成共识,各种话语可以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进行平等的交流,并不会导致话语的压迫和"暴政".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在金钱和权力两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之下日趋疏远、冷漠、紧张.褪去单一、冰冷的算计理性,换一种热情、丰富的伦理精神去对待同样作为主体的"他者",营造一个"理想的话语环境",通过商谈、沟通,求得主体问的和谐、共生,是哈贝马斯商谈伦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4.
袁玲红 《理论月刊》2007,1(4):46-48
正义伦理是现代人推崇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它存在三大真空地带:忽视人类相互依赖的普遍经验;忽视传统女性的弱势群体地位;忽视了家庭生活领域的价值。关怀伦理学分别从人己关系方面注重推理与情境分析相结合对单纯进行抽象的道德推理的超越、人与人关系方面“关系自我”对“抽象自我”的超越、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系统有机论对本质主义机械论超越了正义伦理,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田润锋 《求索》2014,(1):46-50
为了克服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表现,哈贝马斯注意到了日常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潜能,受其他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启发,哈贝马斯重建了普遍语用学。普遍语用学主要致力于重建人们相互理解的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则。对于任何一个话语来说,必须具有可领会性、正确性、真诚性和真实性等有效性要求,这样才能被听者所接受。对于能够胜任交往的人来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交往资质。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建立起一种以语言为交往中介的交往模型。  相似文献   

16.
弗雷泽塑造了世界政治空间的"反思的正义"理论。其原创性的理论探索凸显三个特质:"地位模式"取代"身份模式"致力于对制度化伤害的制度化矫正;构建规范一元论与多维社会存在论结合的社会正义理论;超越规范与反规范话语界限,形成兼具开放性与稳定性的新话语形式,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正义问题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青年话语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变迁导致的话语方式的变迁,特别是青年群体话语方式的变迁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严重影响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哈贝马斯“对话式”话语及其“有效性”要求为缓解这一冲突提供了有益借鉴.饱含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的“对话式”话语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新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是指人们围绕公共事务展开自由平等的辩论、对话、商讨,并最终形成政治共识的过程。话语民主理论对提高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言语交往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加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应着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增强政府公共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不同利益群体的话语平等,开展公民教育,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涵 《公安学刊》2013,(6):44-47
正义是人类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追求。西方正义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古代正义论是一种伦理学,属于应然的、观念的和道德的范畴。近代正义论以自由、平等、权利为其主旨与内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道义论的公正范畴,二是功利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学理、政治、道德及社会背景。《正义论》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回归,发扬了西方自由主义传统,强调正义对于功利的优先,实现了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在当今中国具有现实意义,其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义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琳 《前沿》2011,(7):76-80
通过"反思的问题域"来观察"理解的发生学",是哈贝马斯批判哲学的一个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出场学批判继承哈贝马斯的批判哲学,从"反思的问题域"中"主体中心论"视角的分化消解过程入手,来获得重建现代性的理性话语的基础,从而将主体中心理性的哲学视域转入出场学的哲学视域,由此在当代众声喧哗的后现代主义视域中以及多元化碎片化时代背景中,为缺失和空场的主体理性找到一个非主体理性中心论的根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