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17亿元,相当于建省前36年总投资的二倍;5年外贸出口总值是前36年总和的4倍以上;1992年国民经济总产值已达130多亿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多。过去各项经济水平处于下游的海南省,近几年绝大部分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市场经济的专家们认为,海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充满活力,关键是行政干预少,发展的环境宽松,经济自由度大。海南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也是探讨和解决社会主义廉政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小政府、大社会”是控制权力腐败的必由之路,也是廉政建设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性的选择只有在承认权力存在的现实合理性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缩小和控制政府权力的运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范围,从而把权力腐败现象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小政府 大社会——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政府大社会——海南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潘小娟海南省1988年建省之初,就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10年来,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海南人对“小政府、大社会”这一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在认识上有新的突破,在实践中采取了许多积极有...  相似文献   

4.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反思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为什么始终摆不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的时候,提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思路。为了使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必须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模式。确立这一目标模式的三个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设想、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解决我国当前政府改革困境的有效出路。要实现这个理想的模式,必须从三个方面作出艰辛的努力:将国有企业塑造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积极培育“第三部分”以及进一步强化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从政府规模角度来分析,是因为政府规模过大,如机构设置过多,人员过多,造成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财力不堪重负等严重后果。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一、政府规模的合理控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难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他们一方面感到,从政府功能的扩张中获得了种种利益,另一方面又感到,因政府的权力可能被滥用或误用而受到威胁。由此,人们内心出现矛盾状态,为了从政府的组  相似文献   

6.
正未来我国社会管理范畴的调整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必须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从这三大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现在要破除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小政府大社会。这个观念从根本上是错的,走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这个样子的。西方也不是小政府,比如美国,已经被世界上公认为是小政府,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改革,不仅是政府自身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调整,还是国家逐步还权于社会一个自主意义的社会成长的过程,更是转型时期现代社会建设对合法政府与有效政府强烈需求的必然反映。社会建设既为中国政府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外在刺激性力量,也对政府角色定位、权能发挥提出了最为现实和迫切的要求,能否有效推进社会建设直接关系着地方政府治理改革的进程与成败。现代民主的基本理念和规则赋予了国家和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开展社会建设、服务社会必须满足社会的民主的本质要求。在本质上,地方政府建设社会的过程是社会民主形态构建和发展的过程,推进社会民主,构建社会的民主生活,成为地方政府建设社会的基本使命,而充分促进和保障社会的独立和自主,确保政府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与社会自主性的发挥有机结合,这既是中国现代民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政府建设社会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9.
正基本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适应社会变化特点要理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必须对影响社会管理效能的社会变化有清醒全面的认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管理所面对的不再是只知道配合、支持与服从的群众,而是具有自己的权利、利益、自主性、独立性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善治与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中央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之后,我国的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又正式开始了.为了使我国的机构改革不至于再度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本文致力于追踪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出了"壮大市民社会、丰富治理结构、改革政府机构"这一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全文紧密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论述了市民社会和善治的缘起、含义、价值以及在中国的可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市民社会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领域的分离,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三元结构理论则为分析社会中介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因此,以三元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其理论平台,详细剖析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必然,分析其理论缺陷和不足,并进而提出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基本发展取向市场取向、法治取向和责任取向,以期对社会中介组织走上健康、规范、持续的快速发展轨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许可法作为变革和规范现行行政许可制度的重要法律,其顺利施行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现行管理方式和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应松年,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等专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将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以下九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5,(6):1-9
新技术革命是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基础和推动力。本文探讨政府治理变革的技术基础这一主题,在描述大数据与智能化时代来临的基础上,回顾了政府治理变革技术基础的历史,进而评述大数据与新智能技术驱动的新一轮政府治理变革。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包括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推动国家治理或政府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高度重视国家治理或政府治理变革的技术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特区的新尝试──海南改革访谈与思考本刊记者董瑞生,姜恩宇人们都说,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为试解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些难题,1993年先后在基础产业、税收征管、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推出的几项重大改革措施,对我国进入体制和制度创新阶段的改革颇富启...  相似文献   

15.
从临床心理学视角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是以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为研究焦点,以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作用模型为理论依据,以信息采集机制、警级分析机制、应激人员辅导机制为技术手段而构建的一套效应机制.其目的是对社会应激事件进行预警干预,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心理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政府机构规模的增长具有自身的必然性 ,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政府规模扩张的基本动力 ,社会自身的自我管理、协调和服务机制的缺失或者失效 ,是政府规模扩张的直接原因。因此 ,要真正实现高效的“小政府”,必须依靠“大社会”的实现 ,即依靠社会自身力量的发展 ,使社会具备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因此 ,发达的第三部门是机构改革成功的前提之一 ,中国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政府实现养老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社会功能的积极发挥倚重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良好的协同关系。理论上,两者应该是互惠共赢的协同关系,但是实践中两者关系却不甚融洽,存在着社会组织与政府非合作博弈造成的财政资源浪费,政府对社会组织项目评估过于形式化造成的运营成本增加,以及政府对养老类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实施过程支持不足而导致的项目效果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增强社会组织竞争能力以改变两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关系,优化项目评估模式以消除原有评估形式化的弊端,落实政府责任以加强政府对养老类服务项目实施过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吴坚 《学理论》2009,(12):46-49
由“两个必然”势必引出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未来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往何处去?也就是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本文综合考察马、恩对未来社会设想以及国际共运史相关史实。运用吏论结合的方法.对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艰难探索历程作一现象描述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试论行政体制的结构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共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改革。前三次政府机构改革走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圈。尽管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有强劲的外部动力,而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要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行政体制结构进行分析。 一、行政体制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价格改革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压抑了几十年的通货膨胀“势能”从物价上释放出来,导致市场物价全面地大幅度上涨,久已孕育的“阵痛”开始发作,物价成了社会生活“绷紧的神经”。价格改革,有动力也有阻力。它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其阻力也并非单方面来自现象本身,不可忽视的来源之一便是人们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把握人们的心理要求和承受能力,以减轻阻力推动价格改革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刍荛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