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面临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展开、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阶段。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探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使改革深入、健康、顺利地进行。下面,从七个方面来谈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一,从八年多的改革实践看探索创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八年多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通过普遍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重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之后,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解释。在这些认识和解释中,有些是恶意的歪曲和攻击,有些则是研究者为了“出新”而对这一理论的无根据的“发挥”它们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与宣传造成了混乱。如果这些错误认识得不到澄清和解决,在干部和群众中很难树立和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赵明义等著,山东人…  相似文献   

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所指出的,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种种特点和优点,而不是说一定要表现为与外国不同或中国独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虽然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来的,但这一思想和理论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4)
从初步探索到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的探索和实践过程。当前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消化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加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唐德武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把他多年研究思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取得的科学成果,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以下凡引此...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课题。一般地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就曾经尖锐地批评过某些德国人把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地搬到美国去,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參见《马恩全集》第36卷第566页)列宁也曾经讲过,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  相似文献   

8.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刘德骥,张星炜社会主义模式(亦可称为"社会主义体制")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统一。社会主义模式这个范畴,主要解决如何把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卓有成效地付诸于实践的问题,即主要...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根据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构想”,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航向。本文只是围绕着怎样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点滴认识。 (一)从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来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各国都要先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各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一定的国土之内来实现的。因而社会主义总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作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跨世纪战略部署,并将文化建设摆在与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观点,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所写的《试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载《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谈了我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些认识,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等。近两年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一些新情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促进下,我国文学创作呈现出建国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思考、探求和主张,整个文学战线显得热闹非常。但是,在多样化的创作实践中和众多的理论主张中,有一些同志似乎忽略了至少是模糊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要建造的只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而不是其他。如果对这个问题不明确或不解决,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大好形势就有可能转机。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建设社会主义;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命题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条件下的具体实现形式.不言而喻,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为了建设这样的社会制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考虑到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而中国特色是由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诞生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大发展的形势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开始以来逐步出现的。要使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恐伯是不可能的。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践概括为十二条原则,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十二年来的基本经验总结.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具体道路和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继党的十三大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又一建树,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在学习和研究《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时,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对这十二条原则的学习与研究.为此,本刊发表陈伯庚、徐海阔两位教授的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多一点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过艰辛的探索,尽管出现过一些失误,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通过总结最近一个时期的历史经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概括为十二条原则。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诞生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大发展的形势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开始以来逐步出现的。要使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恐伯是不可能的。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人口都比工业人口少;咱们国家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方针、路线,走出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力问题这条路子来。实行家庭承包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一人就那么几分地、1亩地,多  相似文献   

18.
1 1956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的探索,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全球观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与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点。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曾经成功地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的道路问题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问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如何在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更加艰难、更加复杂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