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勇 《求实》2010,(Z1)
<正>德治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国思想和方略,而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治军思想和方略。在中国古代兵家的著述中,保存了大量有关德治的论述。认真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古代兵家的治军思想和方略,借鉴和弘扬古代德治思想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一、论述了德治对治国和治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校”是当前许多高校正在推行的一种治校思想。本文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出发,分析校园文化在高校德治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校"是当前许多高校正在推行的一种治校思想.本文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出发,分析校园文化在高校德治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的德治思想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扬弃,是在辨证地继承和发展古代德治观念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由勤政思想、廉政思想和自律精神组成的系统理论。周恩来德治思想对指导我国建国初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当代德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可忽视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之一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儒家德治思想,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儒家德治思想里的圣人崇拜被专制统治者利用,转变为王权崇拜的辩护工具;儒家德治思想还加快了道德作伪的产生和奴性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的"德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基础之上的,法治是前提和保障,而不能将希望寄托于道德控制上.  相似文献   

6.
吴丽 《党史文苑》2007,(7):24-25
周恩来的德治思想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扬弃,是在辨证地继承和发展古代德治观念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由勤政思想、廉政思想和自律精神组成的系统理论.周恩来德治思想对指导我国建国初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当代德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焦国成撰文认为: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德治传统是这个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集前人德治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德治思想。他的思想,一方面,被后来的儒者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德治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被后来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开明君主不断地加以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德治经验,形成了  相似文献   

8.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全面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要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当前 ,执政党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 ,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必要性 ,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 ,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 ,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 ,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 ;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 ,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 ;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 ,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 ;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 ,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丰富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德治思想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理论体系,现择其要者概述于下。一、任人唯贤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涵义与内容,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运用教育来加以贯彻实施,分析了加强法治教育、德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从法治与德治的性质和地位看,二者都属于人类文明这个总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二者虽然有别,但在根本性质上,在更高层面上是统一的,即都属于人类文明。其次,从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看,二者都对社会成员行为起规范作用。法治以权威性、强制性法律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涵义与内容,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运用教育来加以贯彻实施,分析了加强法治教育、德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德治天下,是儒家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朱熹对儒家这一思想作了新诠释,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德治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主要思想是“人君行德政”“用人讲德行”“为学重德育”。朱熹的德治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权思想是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精髓,收复台湾是其国权思想的萌芽土壤;认真挖掘并科学总结孙中山的国权思想,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建设,这对当今深化孙中山思想与邓小平的"国权观"的研究,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大业早日实现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温克刚认为,法治与德治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道德是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是法治的基础。要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的工作,放在思想道德建设的首位,始终保持以德治国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  相似文献   

17.
林泰认为,江泽民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批判继承。古代德治思想中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是我们所不能吸取的,但古代德治思想中也有许多优秀思想应当借鉴:如“为政以德”,“民惟邦本”;“居官无彩”,“正以处心,廉以律己”,“立帅以正,孰敢不正”;“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正是对古代德治优秀思想的批判继承。发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并且最系统的政党思想,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仍然存在诸多争论,值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加深研究这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遵义医院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推行“诚信服务、文明行医”工程,以人为本、以德治院、严格自律,使“优质、规范、文明”的医疗服务在院内蔚然成风。一、强化教育,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营造文明行医软环境。医务人员是推行文明行医工程的直接践行者。因此,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推行行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义医院“狠练内功”,建章立制抓好行风建设;一方面实行职工入院宣誓制,用白求恩大夫精益求精、献身医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新职工争做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一方面制定《遵义医院工作制度与职责》,组织全院职工…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从法治与德治的性质和地位看,二者都属于人类文明这个总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