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政党政治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思想相结合的全新政党制度类型,为人类政治文明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性内容。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原创性贡献,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叙事逻辑为阐释框架,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形态纳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原初语境与知识体系中进行比较分析;要深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立足历史—文化—话语—效能的总体性视野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和时代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董力 《求索》2007,(9):81-82
政党制度是民主宪政发展的产物,促进了民主宪政的发展,由于其是解决民主宪政中不同群体间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政党制度适合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国的民主宪政状况。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我国政党、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内容,阐明了我国选择现有政党制度的原因以及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生长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之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的政治保证,任何个人和组织奢谈多党执政、轮流执政均是有悖于历史和现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思想建设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政党,其思想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思想建设与政党的产生同步,与政党的发展并进,与政党的兴衰攸关,与政党的生命共存。多党合作的长期性,决定了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长期性。根据革命发展阶段论,政党思...  相似文献   

4.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党的历史和实践表明,.一个政党过去纯洁不等于现在纯洁,现在纯洁不等于永远纯洁。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为了永葆党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从而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丰安 《求索》2011,(12):60-62
文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文化只有历经“知识化”才能进入具体的实践领域,软实力是实践域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具有内在逻辑。从政党文化概念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走出“文化困境”的新式知识分子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2)政治冲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实践逻辑;(3)“党建国家”模式的确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政党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农林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由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我国政党制度具有与西方国家政...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一)民国初期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尝试及其失败 民主党派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曾出现过“朋党”的现象,但这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和政党现象在实质上相去甚远。直到近代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刘朋 《理论月刊》2012,(8):29-32
政党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一种外交行为。政党形象的概括和抽象,是形象主体对全世界作出的政策宣示和政治承诺,决定着政党外交的发展走向。政党形象有着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在中共政党外交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特质。在政党外交的未来发展中,政党形象的定位将走向更加民主、开放、向前。  相似文献   

9.
刘蓉宝 《求索》2008,(12):216-218
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模式的实践。民国初年多党制实践以失败告终,证明西方的政党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历史证明,两党制在中国行不通;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破产,证明一党制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0.
陈睿羚 《人民论坛》2013,(7):235-237
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建设学习型政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党的诞生发展全过程以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学习型政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建设学习型政党也就是要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型政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高三教材第三课时我国的政党制度作了介绍,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个人看法。政党制度,就其实质而言,是指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政治的制度。而各国政党采取何种形式控制国家政权,操纵政治,则取决于各国的特定条件。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江泽民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也曾明确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他们高度概括了我国政党…  相似文献   

12.
刘艳 《前进论坛》2008,(5):30-31
追溯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产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政党产生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通常只是将政党作为公民的政治结社组织.很长时间内都还未从宪法和法律上作出关于政党的法律地位的专门规定。二战后.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用宪法和法律规范政党的地位及活动,将政党组织与一般的社团组织相区别,把政党组织及活动纳入法的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13.
论政党的类型与功能及其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功能与政党类型密切相关,政党类型的历史变迁与政党功能的历史变化相辅相成。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党类型不同,其政治功能也有所不同。从历史发展看,政党先后经历了近代权贵党、现代大众型政党、当代全方位党与卡特尔党。从政党、国家、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来看,当代政党具有公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国家与社会的四个向度上的功能。在不同的政治生态中,政党功能也存在着执政党与在野党、体制内政党与体制外、现代大众型政党与当代主流政党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14.
90岁.是人生的暮年。但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可能是风烛残年,也可能正青春焕发。“变革以图存,自新以常青”,是中国共产党走过90年光辉历程,永葆青春活力的法宝。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始于19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政党执政的规律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美国、英国、德国等一些多党制国家,政党轮替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所谓“钟摆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毛泽东的一个重大贡献。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政党体制学说,加深认识和坚持实行毛绝东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我国政党体制的萌芽和形成(一)中国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1949年2月中共中央发了一个指示,对中国民主党派作出了界定,指出民主党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1948年5月1日前建立的政党;二是必须是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中作出贡献的政党。根据这…  相似文献   

16.
权力从大的方面讲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从小的方面讲是职责范围内的控制力和支配力。权力观就是掌权人对权力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不同的政党,有着不同的权力观。受历史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局限,人类历史上任何非无产阶级的政党都不可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调查研究?为什么每到重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在全党开展调查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在其背后,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内具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8.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一个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政党、政党制度、西方政党制度的利弊以及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形成的深刻了解,才能真正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艳 《前进论坛》2008,(2):62-63
各国政党制度的形式千差万别。这主要取决于各国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发展状况,民族文化传统、政治结构、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等社会条件。一般说来,政党制度的分类是把执政党的数目和执政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划分的。本文拟参照此类划分方式简要介绍世界政党制度的类型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坚持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自信,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从历史演进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外比较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从改革创新的维度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