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论研究由近代范型向现代范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探索人对自在自然的认识转向主体对人化自然的理解和认知。马克思分别将这两种自然称为“第一类自然富源”和“第二类自然富源”,并断言:“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页)主体对人化自然或文化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就形成了文化认识活动这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 ,而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功能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地位和意义。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本质。科学地把握这一功能 ,对于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观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机遇和挑战,向全党提出了“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新任务、新要求。这一科学判断不仅是对我们党80年历史经验和50余年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而且生动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我们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人的认识、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不仅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而且也是由已知去探索和把握未知,从而获得新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的建构主义认识论中,由于知性源始的客体化活动对时空的规定作用,时空成为人类用来间接地与物自身产生关联的一种认识手段而具有曲行性特征,康德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对时空的两个先天性论证的。忽视时空的这一特征,认为作为纯粹直观的时空是人直接认识事物的标志,从心理学、逻辑学、经验论和实在论等角度对先天性论证进行解读,将无法把握康德认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由外在的行动及其选择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情感、信仰、精神所形成的观念分析,是社会人类学用以理解异文化的主要认识工具。这一认识工具内化着包括哲学、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共同的认识脉络,经过沉淀,发展成为社会人类学主要的认识论传统。对人何以为人、结构与观念关系的思索中,社会人类学的认识论传统既蕴含对人类社会一般性过程分析和抽象的追求,也存在着尝试整合经验论和观念论两种不同认识体系的学科立场。当代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中,对观念和结构进行了重新把握和应用,形成基于认识论传统的新发展。面对当下人类学各分支学科无法通约、互动困难的状况,对认识论传统的共识和确认及在这一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人类学者必须省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理论研究,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把握客观事物规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从认识论来讲,人们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对大量的来自实践的经验材料加以概括总结、加工整理得到完整的、反映事物本质的、揭示事物规律的认识即理性认识,从而更加正确地指导人们具体认识和把握事物。这一过程也就是理论研究过程,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这一过程。当前,反腐败斗争任务艰巨、事务繁杂,我们要做好其中每  相似文献   

7.
研究认识的目的性及其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是认识论不同于心理学和其它思维科学的地方。在认识的目的结构里,真理和理想是一切科学和哲学认识的目的。人对理想的追求使认识超越经验的限制,进入可能世界的探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认识理想代表了人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真理性和认识理想在目的性上的一致,体现了人认识上的自由,说明认识目的性是包含客观性的主观性。它使人从现实中区分出事物的可能性,并在探索可能世界的活动中达到创造理想世界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常常被人们称为“实践转向”,他把哲学研究的视角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以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为中介去解决哲学的主客二元对立,更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道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转向的意义体现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中。要深刻把握这一革命性转换,就有必要对马克思哲学实践转向作一番深入的审视。传统哲学的困境:实践转向的动因古典哲学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深刻,因而他…  相似文献   

9.
从近代哲学关于主体和客体、符号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把握真实的理论,真实的东西就是被符号准确描述的东西。然而康德不可知论却说明了这种知性思维所面临的困难,黑格尔试图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这个思路也可以为结构主义思路所利用,即真实都是由符号体系所建构起来的,自在的真实也存在于符号体系之中。而当自在的真实也被纳入到符号体系之中的时候,超级真实的情况就会发生,即真假是在符号体系内部被区别开来的,具有想象性质的虚假已经不再可能了。这就好比说,人生活在一个表演的世界中,谁在生活,谁在表演无法被区分开来。海德格尔把这种情况称为"沉沦"。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对沉沦的分析而揭示真实。这种真实就是存在自身的显露,是此在在世的显露。这是第一位意义上的真,而在二元论结构中所把握的真是第二位意义上的真。阿多诺批判了海德格尔所采取的现象学方法,认为第一位意义上的真不能通过实体性东西的悬置而被直观地把握,而要借助于概念。当然概念在表达这种第一位意义上的真的时候必然是错误的,因此,又需要否定概念。辩证法就是在利用和否定概念中达到对真实的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吸收阿多诺所提出的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本质、能力、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的检验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者则否认人们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映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的反映。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把实践提到首要和基础的地位,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王洋 《前沿》2003,(3):125-126
工作总结 ,是对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和研究 ,以肯定成绩 ,得出经验 ,找出教训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它除了作者应具有的基本写作能力外 ,还涉及到作者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分析、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一、对工作总结重要意义的认识首先 ,总结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 ,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又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要想实现这两个“飞跃” ,都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离不开总结经验。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  相似文献   

12.
"理解"是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在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中,世界的可理解性是一种科学的信仰,这种世界可理解性的信念是科学的前提。求理解的永恒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质特性,在求理解的过程中获得的乐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爱因斯坦通过对日常思维领域中的客体概念的批判性考察,论证了由人的思维自由发明或自由创造的科学概念所具有的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世界的可理解性和人的感觉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的奇迹,是由创造性的科学认识活动创造的。  相似文献   

13.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不过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在认识论领域内,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为或者说具体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过程是建立在实践过程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感官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经过头脑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4.
叔本华哲学以意志为核心,形成了认识论、本体论和人生哲学三者一致的哲学体系。其基本构架是“世界作为表象”和“世界作为意志”这两个基本命题。按照叔本华原意理解这两个命题,是正确地分析叔本华哲学的属性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劈头第一句话。这一命题是否如有的同志所理解的指客观世界是我的观念?否。按叔本华的原意,它是指世界是人认识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蓝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世界;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认识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虚拟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虚拟的具体的过程,或从直接具体到间接抽象再到间接具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虚拟认识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特点的辩证“扬弃”,表明人对事物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文章也探讨了人在虚拟现实中活动的特征,不同意学术界把虚拟现实看作实践(或虚拟实践)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借助电脑进行的思维操作性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而且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哲学美学的一个趋势是高扬人的生活世界,这尤其表现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师徒的生活世界理论中。该理论由胡塞尔首先提出,用以克服科学世界的危机。海德格尔更是强调前反思的、前理论的实际生命体验,强调回到葆有本原的生活世界以克服技术的侵袭。哲学中生活世界的转向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使得美学研究重新获得自己的根基,从而完成西方美学从认识论向生存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夏甄陶教授认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科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领域,人们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描述认识的过程和特点,而不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反思认识的过程、特点与它的难题。而认识论作为一种反思科学应该是认识者作为参与者在认识中的自我反思。于是认识论不是让认识者在主客体关系之外观察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让认识者从参与者的角度体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让认识者局限在改造客体的工具理性的框架中来认识世界。由此,人会获得关于世界的亲知知识,这种知识超出了人们用概念来概括规律意义上的知识。主客体关系中获得的知识是以亲知知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任何独立的哲学都有它的方法论,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构建,是从他的立足于人类学立场所形成一系列方法论开始的。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上所形成的人类学唯物论,从人类学出发理解世界的人类学世界观和从人类学视野、人类学价值立场把握人类世界的人类学方法论,这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哲学。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人类学唯物论和人类学世界观基础上,运用人类学方法对人和人类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哲学,它是从人类学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实践及其历史发展和其对世界的总体把握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夏甄陶教授认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科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领域,人们主要是从观察者的视角描述认识的过程和特点,而不是从参与者的角度反思认识的过程、特点与它的难题。而认识论作为一种反思科学应该是认识者作为参与者在认识中的自我反思。于是认识论不是让认识者在主客体关系之外观察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让认识者从参与者的角度体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让认识者局限在改造客体的工具理性的框架中来认识世界。由此,人会获得关于世界的亲知知识,这种知识超出了人们用概念来概括规律意义上的知识。主客体关系中获得的知识是以亲知知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其中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毛泽东同志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