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佩张纯如     
瓜田 《前线》2008,(3):56-56
那一年一度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日子,又离咱远去了。然而,有一个名字却时时响在瓜田先生的耳边——张纯如,一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2.
正与张静如先生神交已久。第一次见到张静如先生,是在1999年。那一年的冬天,张静如先生应邀到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讲学,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三种关系。当时的我刚入门不久,但也听懂了,并据此写了一篇小文章。而张静如先生渊博的学识,朴素的作风,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2006年,我有幸成为张静如先生的第二个博士后,得以进一步地领悟张静如先生的道德文章,并承蒙张静如先生提携,先后参加了张静如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3.
仰望母亲     
是在仰望一种高度总能让我欢欣鼓舞母亲慈爱的目光亦如满天的星斗她时时注视着我使我温暖幸福仰望母亲仰望母亲灿若星辉的双鬓于是,我心灵的深处总是充满无限的激情这激情似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我的生命里流淌它给了我力量、希望还有不懈的追求努力、奋斗仰望母亲仰望母亲@孟凡喜  相似文献   

4.
案例回放 前年,我任教的五年级一班上,有一名这样的学生,他叫张明,他好懒,讨厌做作业,经常抄袭,字迹潦草,马虎应付,漏洞百出,我每批改到他的作业时,深感头痛费劲.渐渐地,我决定对这位"不可救药"的同学放任自流了.但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之教诲,时时在我耳边响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强烈的责任感使我无法放弃他.于是,我决定对该同学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宋庆龄生前谈孙中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龄生前谈孙中山张珏宋庆龄生前曾多次对我谈起宋家及孙中山先生的一些往事,大约1981年4月底5月初,她逝世前不久,又用英文写成《我家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一又。在她辞世一个多月之后,我将该文译出。宋庆龄说,她父亲宋嘉树(又名耀如和查理)青年时代在美国...  相似文献   

6.
龚育之同志是我非常敬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党史学家。他既是我的老领导,更是良师益友。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难以抹去。一想起他几十年带着肾病默默地为党的理论事业超负荷地工作,  相似文献   

7.
2004年4月24日中国现代哲学界一颗巨星陨落了———张岱年先生仙逝于北京。我在去杭州的火车上得知这一不幸消息时,心里涌起阵阵悲痛。张岱年先生关怀后学的一些事历历浮现。我是1993年开始接触张先生的。那时,我在一家报纸主持理论版工作。慕先生之名斗胆约稿。先生不拒卑微,先后为我撰写了“务民之义,在于自觉”等稿件。1995年9月,我始得谒见先生。其时先生住北大中观园48栋一套两居室。跨入先生家门,宛若走进知识殿堂。先生书房那一层层书由地面堆向上空,仿佛农夫丰收后的谷垛。四面书墙中央是一个小的圆桌,进出避让须侧身蹇足。我当即一…  相似文献   

8.
尹学初 《唯实》2003,(12):99-101
自从周海婴先生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披露了一段“毛罗对话”后 ,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引来许多名人学者浓厚的讨论兴趣。这也许如周海婴先生所说“事关重大”(《鲁迅与我七十年》第 371页。以下引用此书简称《七十年》)的缘故吧。从去年底黄宗英女士发表了《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2 0 0 2 .1 2 .5《南方周末》)后 ,讨论的重点由“对话”是否存在的争论 ,变成了如何评价这一“对话”的探讨。既然“事关重大” ,笔者不揣浅陋 ,也深感有说几句的必要 ,并就教于诸位名家学者。海婴先生披露的“毛罗对话”是 :“1 957年 ,毛主席前往上海…  相似文献   

9.
1981年陈白尘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离开四川已三十六年了,我时时地、深深地怀念着它。除了少年时期居住的家乡以外,我在上海住过十年以上,在首都度过十五个春秋,遣返南京也达十六个年头了,但我还是怀念只住过八年的四川……"  相似文献   

10.
我的博士生导师、敬爱的彭明先生驾鹤西去已整整一年了。这里,笔者仅对先生最后13年做片断回忆,撰文纪念,以表哀思。从"13年"说起我之所以把对先生的追忆限定在"最后13年",是因为在先生生前80岁寿诞时,我曾以《严谨的导师,宽厚的长辈——我心目中的彭明先生》为题撰文,文中又分别以"相知·相识·相随"、"严谨·严格·严肃"、  相似文献   

11.
梁衡 《学习导报》2010,(21):1-1
记得一次去看望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谈话间我提到:"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先生说:"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  相似文献   

12.
谷方 《前线》1962,(23)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全集》第1卷第362页)每当我想起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引起我内心的激动。“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中间包含着多大的勇气和多么炽烈的热忱啊!这不是平平常常的一句话,而是一个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刻苦地进行自我改造的共产主义者的格言。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工  相似文献   

13.
法孝同志是我的好领导、好老师、好兄长,他虽然逝世整整1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和优良作风,仍然时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相似文献   

14.
1966年12月23日,我的妈妈、周恩来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原国务院副秘书长许明同志被反革命分子江青、陈伯达一伙迫害含冤逝世。20多年来,她的音容笑貌时时蒙现在我的脑际,感到她好象一直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一样,她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前  相似文献   

15.
“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凄楚动人的怀念故乡、思念大陆的哀音是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遗作。于右任, 1879年生于陕西泾阳,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31年后长期任检察院院长, 1949年蒋介石撤往台湾时,他也被迫离开了大陆。身居台岛,于右任时时怀念家乡,思念大陆的亲朋故旧。他遥望大陆,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词。   1962年初,于右任身患重病,他感到自己很可能将久…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92年春开始任九台市委组织部组织员的。由于工作关系,几年来接触了许多入党积极分子,其中不乏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积极靠近党组织的。我虽入党多年,但他们对党那种矢志不渝的追求却在时时地激动着我的心,使我久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7.
正彭明先生逝世已五年多了。2008年3月下旬,张静如先生来电话告诉我,彭先生因胃癌在北医三院已做过手术,现住在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病房。我记下病房号,第二天就去看他。他精神虽不如过去,但仍谈笑风生。我本以为不久他就会康复,谁知6月27日竟传来噩耗,而我与先生的这一次见面,竟成了永诀。  相似文献   

18.
在我家的餐具中,有一对精致的小瓷碗。这对瓷碗,外表淡黄,内里洁白,釉色光润如玉,没有任何纹饰,只有外面两行黑里透亮的蝇头小楷错落排开:“庆祝香港回归时年八十。”家人喜欢这对碗,因为它朴素清雅;我爱用这对碗,因为它让我时时想起我的老领导王一香同志。  相似文献   

19.
老前辈康迪同志于2005年9月8日离开我们,至今已2年了,他可敬可亲的长者容貌和革命风范,却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20.
霍庆涛 《当代贵州》2007,(19):112-112
“我是茅台人,我爱国酒事业,它融进了我的血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愿意为它奉献自己的全部所有。”这句话,袁仁国不仅时时提在口头,更时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