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真妮 《党课》2010,(10):118-119
我当初在加拿大买一个干洗店的时候,是连店带房子一起买的,前半边是店,后半边是家。看房子的时候发现屋顶有点漏水,就要求卖主把屋顶换好了以后再成交。可他们急着出手,要我们自己换,把此项开一销在买房子的价格里扣掉。我也觉;得早接手早赚钱,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2.
蔡真妮 《党课》2011,(2):113-114
我当初在加拿大买一个干洗店的时候,是连店带房子一起买的,前半边是店,后半边是家。看房子的时候发现屋顶有点漏水,就要求卖主把屋顶换好了以后再成交。可他们急着出手,要我们自己换,把此项开销在买房子的价格里扣掉。我也觉得早接手早赚钱,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3.
那时候我真不知道能活到今天。我那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我见过和我住在同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我太小了,只有8岁。但我已经朦朦胧胧地觉得活着不好:我要打针吃药,要做手术……那一切太可怕了。其实最可怕的还是孤独,还有夏天,没有电扇。妈妈上班前,让我倚着被子坐好,把一个盛满凉水的罐子放在我身旁,她说你要是热了就把手伸到水里。我守着一罐凉水过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那么漫长。我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只马蹄表滴滴答答地走着,不慌又不忙。那就是我活着…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参加了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到大洞口监狱举办的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再次观看警示教育片《忏悔录》,参观警示教育画展,并听取了桐梓县城管局原副局长陆祥生等3名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使我深受教育,警钟在自己的耳边又一次敲响。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就指出“:抓住  相似文献   

5.
我读了贵刊刊发的《屋顶变身小农庄》一文,犹如春风扑面,眼前展现出一片都市中的田园风光,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在喧嚣的闹市中,灰突突水泥屋顶上怎能长出庄稼呢?本文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自然清新的文风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区教委和园林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校党总支领导下,史家小学对屋顶进行了绿化。在这里,师生们播种、浇水、施肥,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喜悦,那一片绿色成了师生们说不尽的话题。屋顶变成花园、小农庄,既有观赏、教育、科研价值,又净化了空气。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启发心智、净化心灵;在学习紧张之余,到屋顶呼吸新鲜空  相似文献   

6.
抢救毛岸英     
1950年11月下旬,我在志愿军司令部警卫团五连担任文化教员。一天下午二三点钟左右,我正在“营房”——一个废弃的矿洞里教一排战士们唱歌,突然,传来3声空袭警报的信号。接着,司令部大洞口哨位打来电话:“敌机3架,袭击我大田部(志愿军司令部的代号)机关驻地!”大家立即做好迎战准备。  相似文献   

7.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不同的街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车篷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放在另一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车窗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8.
斯信强 《当代贵州》2013,(12):56-56
1992年冬,笔者为撰写《盘县大洞发掘简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照标本,有幸拜访了著名人类学家、地质学家贾兰坡教授。他看了我带去的化石和石制品标本,十分兴奋,得知我来自贵州,又兴致勃勃地提到他早年的贵州之行,其间说得最多的就是盘县。  相似文献   

9.
上了年纪的人,总爱怀旧,而我每每想及的,多是那延安时期给朱德总司令当警卫员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在和朱总司令朝夕相处5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至今仍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是那样平凡而又伟大,那样可亲而又可敬。他的德操,他的形象,不仅影响着我的一生,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后辈。1940年金秋时节,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亲,抗日前线硝烟滚滚。当时,我正在延安军委总政治部保卫部学习。一天上午,我和学员们一道向课堂走去,忽然一位仪表堂堂的高个子军官把我拦住,严肃而又认真地向我宣布一道上级的命令:去朱…  相似文献   

10.
2014年7月的一天,滂沱大雨下个不停,我突然想起村民赵若云,他家的房子可能又漏水了。不行,得去看看。我穿上雨鞋打上伞直奔他家。果然,赵若云的媳妇正拿着大盆小盆接从屋顶漏下来的雨水,赵若云坐在轮椅上望着天花板发呆我说:"若云啊!你家的房子得整一下啦!外面下大雨,房里下小雨,这可怎么行啊!"赵若云说:"是啊,我也想住新房,现在  相似文献   

11.
搬家     
我虽年纪不大,但搬家的经历倒还不少。记忆中的第一次搬家在我两三岁左右。父亲从祖父母那边分开家,搬到离老屋两里地远的山脚下的一所新造的屋子里。房子虽是新造的,却又矮又小,屋子一共才三间,是乡下最常见的“丁弓宅”,一间做睡房一间做厨房,一间则做猪舍兼杂屋。砌屋子的土砖是父亲和亲友们利用工余时间亲手做的。屋里屋外到处是稻草:屋顶上盖的是稻草,灶里烧的是稻草,地坪里垛着的也是稻草。一到下雨天屋子里总是合奏着盆桶交响曲烧湿稻草释放的烟雾在阴暗的房子里回旋,呛得人泪眼婆娑。徜若是晴天,太阳光从屋顶透过来房子里到处是大大…  相似文献   

12.
稚童读书记     
正我正在读周国平的《宝贝宝贝》,身边这个不满一周岁的小孩一把将书抢过去,安安静静盯着看,然后抚摸着,好像要探探里边究竟有怎样的风景。再大些,我大声读这本书的书名:宝贝,宝贝!他咿呀学语:宝,宝!一岁多的时候,他已经会说很多词。有天,他指着书后的条形码说,电视机。又扭过头问我这本书"谁的?"我说,周国平的。他就说,周国平的电视机。那天,他把书架上低处的一排书拿下来,挨个指着条形码问,然后又指着他们挨个说,钱忠书的电视机,刘亮程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从18岁到25岁在青藏高原当汽车兵,从早到晚握着方向盘,在蜿蜒于高原的公路上颠簸。路况很差,常年覆盖着冰雪,我总是挂着低挡提心吊胆地驾驶。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时间长得难以形容,日子永远枯燥无味。碰上车子抛锚,在雪山或戈壁上一待就要三五天,一个人忍饥挨饿地守着车,日出日落遇不到一个能说句话的人。那时,我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离开高原?  相似文献   

14.
我今年40岁,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1985年6月我向党支部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问我为啥想入党?说来话长。1982年我刚成家,就遇到水灾,房被冲,地被淹,眼看着一年的收成泡在水里,住又无处住,我哭天呼地。就在我绝望的时候,是党组织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村支部书记带一些党员拿着生活必需品来到我家,并帮我盖起了房子,还把我招到村机砖厂  相似文献   

15.
我叫王殿森,是抚松县运输管理所所长。时下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但在我们这里,金钱有时就显得很苍白。一次,我们给一个姓张的个体车主批了一条客运路线,他很感激,拿了1000元钱送到我家,我不收,他便说:“我寻思着送点东西,怕让人看见不好。就这点意思,你愿意买啥就买啥。”边说边把钱扔在我家的桌子上就跑了。第二天,我把这送上门的实惠以这个车主的名字存到了储蓄所,过后将存折还给了他本人。谁知,他趁我接电话的工夫,又把存折塞到我的抽屉里。无奈,我只好向局领导汇报了这个事情。这位车  相似文献   

16.
正我是一块西瓜皮。我的主人康阿姨家住贵阳市乌当区臣功新天地小区,吃完果肉之后,她把我扔进了垃圾桶。我的身边都是剩菜、剩饭、蛋壳、碎骨和其他果皮,我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易腐垃圾。6月14日一大早,康阿姨把我和其他易腐垃圾打包好,贴上二维码,放到了小区楼下的易腐垃圾桶里。没一会儿,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楹公司)员工龙正敏就推着两个大大的垃圾桶来了,一个垃圾桶上写着"易腐垃圾",一个垃圾桶上写着"可回收垃圾"。龙正敏是臣功新天地小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每日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只见她一只手把我们提起来,一  相似文献   

17.
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一天又开始了。我从书柜里取出一叠诗稿,准备利用休假编一本《我想有翅膀》的诗集献给即将来临的新世纪。时光流逝,有些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和心情下写出来的,已经变得模糊了,但是重读我在香港和澳门回归时写的两首诗,仍然令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记得在观看香港回归仪式现场直播以后,我泪流满面地冲进书房,一口气写成了200多行的长诗《香港与大海》。搁笔推窗,已是东方既白。时隔两年,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澳门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耳边萦绕着《七子之歌》的深情旋律,我蘸着欢欣的泪水,笔不停挥,把满腔自豪写进了《妈祖…  相似文献   

18.
赵先生一早起来就头痛得要死……因为他前一天晚上喝得烂醉回家!他强迫自己把疲惫不堪的眼睛睁开,竟然看到床头上放了一杯水跟几颗头痛药,坐起身后又看到了他的衣服已经熨好、叠好摆在床边。他把药吃了,发现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我出去买菜了,早餐做好了放在餐桌上,趁热吃吧!爱你!”他一头雾水地走进了厨房,真的看到了热腾腾的早餐,还  相似文献   

19.
那年,我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一天,我收到一个男孩儿写的稿件,他的文笔不怎么好,语言枯燥直板。我勉强看了两段就把稿子退了回去。可过了几天。我又收到了那篇稿子。我有些意外,带着一丝好奇。我读完了整篇文章。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文笔不怎么好,但我还是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深深的情意。  相似文献   

20.
正杨海兰、曾亚菲、麻小花,3位来自基层一线女职工,在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面前,没有退缩,带着孩子"上前线",驻村帮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着巾帼力量。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脱贫攻坚作战表把墙壁贴得满满当当。一扇小窗因寒风而紧闭着,接连几天的雨浸透屋顶,不时滴落在办公桌上。10月16日,记者来到松桃自治县世昌街道沟咀社区办公室,3位驻村女干部正忙着手里的工作,村里人都亲切地叫她们"客家妹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