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书。"和书店比邻而居的感觉,就像贾宝玉掉到温柔乡里一样幸福。记忆中,第一次到万州新华书店,是跟着父亲,他拉着我挤到柜台前给我买了一本图文书《骄傲的大白鹅》,那一年,我15岁。我自己第一次到新华书店买书,是在1966年。记得是一个秋阳高照的上午,书店门前早已有人在排队等着买"红宝书",那时候,不叫"买",叫  相似文献   

2.
拍案惊奇     
正【以"暴"制"暴"】重庆的莫女士因7岁儿子屡次偷拿同学玩具回家,口头教育已不起作用,便持棍棒教育他。78岁的父亲莫大爷看到后,护住了外孙,并称教育小孩只能采取说服方式。父女俩起了争执,女儿叫父亲不要管,父亲边说"你家暴我外孙,我就家暴你",边冲进厨房拿起菜刀追赶她。莫女士吓得躲进厕所报警。夏末点评:是否隔代才能亲,莫女士当奶奶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3.
正王利器,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我四伯父的长子,是我堂哥,我叫他时不加"堂"字,只叫大哥。小小读书郎1911年,大哥在江津县先锋乡永丰场笋溪河畔的塘湾出生。我们王家于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广省北麻城县孝感乡迁来此"插占为业",这一代已是十世。我们的祖父王章可省考中举后回江津任育才书院院长,后慢慢成为地主。祖父一家四代同  相似文献   

4.
正我叫郑世远,今年70岁,是毕节市大方县人。我是个"老书虫",家里目前有2000多本藏书,很多书籍年份久远,包括已经绝版的1968年3月出版的《马恩列斯语录》。今年4月23日,我的藏书荣获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的"社区最美图书"称号。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读书使我快乐。小时候,我家里十分困难,有8个兄弟姐妹,父亲是聋哑人,生活重担都压在母亲身上。我在家里排行第  相似文献   

5.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3岁时,父亲把我架在脖子上去幼儿园报名,老师问:"您孙子叫什么名字?"父亲哈哈一笑,故意让周围人都听见似的,扯着嗓门高声纠正:"你看我哪这么年轻就有孙子了?这是我儿子!"我站在他高大的身躯旁,像一棵被大树庇护的小苗,一脸得意。  相似文献   

6.
车费     
正父亲今年已经76岁,大半辈子在农村耕种锄耪,从没有进过城。秋后,我打的把他老人家接到了城里,想让他享享福。车到了地方,父亲见我给出租司机50元车费,心疼地说:"哎呀,300斤大白菜没有了!"看着父亲那心疼的表情,我劝慰道:"人挣人花嘛,您别心疼。咱上滨河公园看看吧,可大了,比咱们家的庄稼地好玩儿多了!"父亲摇头,说:"让我看看宽敞的街道、绿树红花和高楼大厦就知足了,省点儿门票钱吧!"为了让父亲开心,我灵机一动,骗父亲说:"我正好有两张赠票,不花钱。"  相似文献   

7.
正一程子华伯伯比我父亲吕正操小一岁,但是我们都叫他程伯伯。因为他的革命历史远早于我父亲,我父亲1937年入党,程伯伯1926年入党。他参加过叶挺指挥的北伐军、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和彭湃领导的保卫海陆丰红色政权的斗争。1929年,他成功策划了大冶兵暴,被中共中央高度赞誉为"模范兵暴第一声"。1934年,他在中央苏区瑞金接受周恩来指示到鄂豫皖苏区工作,一直担任红二十五军的主要领导工作。1934年底,他指挥作战身负重伤,双手致残,昏迷两个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长征     
父亲李斌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14岁跟随贺龙长征.我从小就听父亲讲他那些长征故事,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父亲192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他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跑到湖北公安县给地主放牛.1935年初,他跑回家乡参加了红二军团,被分到四师十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战友们都叫他李伢子.  相似文献   

9.
马拉 《红岩春秋》2014,(5):41-45
正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字体,给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书帖。李方荣今年65岁,父亲当年因病逝世时,正是他这个岁数。他说:"1986年我碰到苏葆桢,他说他认识我父亲;老书法家徐文彬,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  相似文献   

10.
正明朝大贪官严嵩有个儿子叫严世藩,虽一目失明,一腿残疾,但自幼聪明过人,学啥像啥。因终日里目睹老爹贪赃枉法,滥权弄权,卖官鬻爵,他也无师自通,早早学会了这一套。十二三岁时,他就打着父亲旗号在外边给人封官许愿,收受贿赂。有些投机钻营者,也花钱走严世藩的门路,屡试不爽。严嵩是大阁老,人称严世藩是"小阁老",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个"权早熟"。"权早熟"这事,过去有,现在有的地方也有,这就叫太阳底下无新事。日前看到一则"小学班长  相似文献   

11.
父女绝情谭余保率领红军游击队钻山审林的日子里,有个叫娇仔的女儿跟在身边。这个长得漂亮乖巧的苦命女娃,算是他唯一的亲人了。1932年5月白军突袭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的老家,将谭余保的父亲、妻子及两个子女,枪杀在挑水河边。当时8岁的娇仔与邻居的孩子正在田里抓泥鳅,躲过了这场劫难。挑水的乡亲把娇仔护送到永新,谭余保悲痛之余对女地疼爱得不得了,只要有空,就让娇仔骑在自己肩膀上,驮着她去这去那。长得小巧玲拢、有点象洋娃娃的娇仔,很逗人喜爱。任粥时,甘汹淇、陈洪时等人,不时争着远她玩。娇仔长到11风了,…  相似文献   

12.
正在湘南地区和湘赣边界,有一位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的著名早期农民运动领袖,他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到的湘赣边界前敌委员会五委员之一的"农民同志"毛科文。毛科文,1898年2月生于湖南宜章城关毛家村,曾从师习武3年,22岁时入赘到生子岭一个姓吴的农民家。1923年,共产党员高静山从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  相似文献   

13.
正1932年1月,湘赣省工农银行成立后,当年即发行了壹圆和壹角两种银币券,冠有"亚""美""欧""澳""非",发行数量为3万元。1933年1月,省工农银行改建为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后,开始发行面额为壹圆和贰角、壹角的新银币券。两行发行的纸币均由湘赣省赤色石印局承印。湘赣省工农银行纸币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28日上午,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吴地村小吴地中洋自然村村民陈亨尧拿出了自己的传家宝——父亲陈海照的一张遗照和当年红军将领方方送给陈海照的一副绑腿。他告诉前来采风的记者:"我的父亲名字叫陈海照,9岁到11岁时经常给红军送信,被国民党抓去两次没有牺牲。当时的红军将领张鼎丞、方方等经常来到我的家里,和我父亲同吃同住。这副绑腿是红军留给父亲的作纪念。红军留给我父亲的还有一件棉袄。"  相似文献   

15.
<正>在塞北农村老家,管父亲叫"大大",多少年了,一直这么叫。然而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这个叫法是那么土气。事情还得从邻居家说起。邻居家的男人叫秋生,在城里一家钢厂上班,算城里人,妻儿都跟着去了,平时很少回来。我9岁那年,中秋节前夕,秋生一家回来了。父母过去嘘寒问暖地说了好一阵子话,我怯生生地站在他家门口往里张望。恰好,秋生的儿子走出来,同我一样大,只是长得白,一副城里人的模样。  相似文献   

16.
转世奇人     
在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居住着—位叫唐江山的“二世奇人“。据唐江山父母及村里老人说,唐江山3岁时(1979年)的某一天突然对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前世叫陈明道,我的前世父亲叫三爹。我们家在儋州,靠近海边(在海南岛北部,离东方市一百六十多里)。“他还说他是在“文  相似文献   

17.
过了元旦,便是紧张的期末考试.可多紧张的考试也难掩同学们的兴奋--快放假回家了.这是我到长春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我盼着早点儿回到宾县农村的家.可回家之前,我得先去看个人,他叫王元萍,是我的"特殊亲戚".说起这个"特殊亲戚",还得从我的父亲说起.  相似文献   

18.
1931年8月,年仅06岁的胡耀邦,担任了湘赣省儿童局(设在江西永新)的领导工作。当时湘赣省辖永新、莲花等20余县,地域宽广,且有不少游击区。胡耀邦在调查中发现湘赣省有一半学龄儿童失学,立即向中共湘赣省委和少共湘赣省委作了专门汇报,提出“让每个学龄儿童都上学去”的口号。为了落实这一计划,他主编了省儿童局机关报《红孩儿报》“关心儿童上学”专期,用民歌、议论、对话、图画等多种形式宣传儿童上学。他还在1932年9月15日出版的少共省委机关刊《列宁青年》第14期上发表文章——《目前团在儿童运动中的一件中  相似文献   

19.
张继焦 《党建》2014,(4):42-43
正我是焦家的"老七",名叫张继焦。我和焦裕禄的故事有五十年了。一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兰考县葡萄架乡,父亲叫张传德。1962年春天,兰考灾荒严重,家里穷得连一日三餐都保证不了,我的父母就扒火车前往江苏徐州。当年5月,我出生在逃荒要饭的途中,是父亲用割草的镰刀为我割断的脐带。为了铭记这段辛酸的经历,父亲给我起名叫"张徐州"。  相似文献   

20.
最恨与最爱     
周秉德在《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中写道:伯父几十年间一直未能回故乡,父亲周恩寿曾不止一次向他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可他就是不答应。有一回,父亲被伯父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观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