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2.
延安记录了中国革命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这块古老的黄土地就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总策源地。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  相似文献   

3.
报纸是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进驻哈达铺前后读到了《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多种报纸以及一些布告、传单之类的材料,初步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榜罗镇见到了更多的相关报纸,获得了更多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4.
正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他们辗转大半个中国,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漫漫长征路,  相似文献   

5.
正"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二万里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团结抗日救中国。"这首创作于1935年10月的《长征歌》,是第一首反映长征的歌曲,勾勒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雄伟画面。红军时期产生了大量红色歌曲并被广为传唱,完整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史著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称为"长征开始"或"开始长征",甚至称"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提法既不符合史实,也易造成误解.本文论述了红军是何时开始使用"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  相似文献   

7.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认为中央红军已经“力竭心疲,精锐尽失,歼灭自在意中”.在革命队伍内部,有些人看到红军人数锐减(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只剩7000余人),也出现了悲观情绪.张国焘更是竭力散布“中央红军失败了”、“估计长征是失败”的悲观论调,妄图动摇军心.因此,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的历史意义,就成为教育干部、鼓舞红军指战员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的一项迫切任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不久,在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批判了张国焘的悲观论调,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对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艺术的概括.广大红军指战员也以喜悦的心情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采用各种方式庆祝长征的伟大胜利,借以教育、鼓舞自己和人民群众.当时,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总结长征战斗历程的,当推陆定一、贾拓夫合写的《长征歌》和萧向荣写的《长征曲》.这两首长征之歌在根据地军民中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广东党史》2011,(9):56-56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即将与陕北红军会师。而东北军和马鸿宾部的3个骑兵团一直在后面紧紧追随。为确保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防止把敌人带进根据地,毛泽东提出要砍掉尾追中央红军的这条可恶的“尾巴”。他电令彭德怀,主张给马家骑兵一个打击。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关于长征的研究一直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但对长征的研究,很多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邓小平关于长征问题的一个重要论断:“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这个论断是邓小平1975年9月1日在同话剧《万水千山》主创人员谈话时提出的。他说:“要把长征中的路线斗争写明确;要写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深入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个关于长征的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长征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革命影响具有重要启示。长征的终点在哪里?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0.
正导语:在红军长征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是我们前进的阵地。"这就是后来毛泽东经常提及的"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认为是"中央救了陕北"。这种陕北与中央"互救"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1.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三大主力会师陕北前的近两年时间里,我一直在红军的政治保卫局侦察部工作。因工作之便,我曾与毛泽东、朱德有过直接的对话。当年短暂的零距离接触,成为了我终生难忘的红色记忆。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晚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到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这一过程中几易落脚点。关于落脚点的选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本文综合近10年来的相关学术论文,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现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向西转移,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关于落脚点的选择,几经变更,在最终将陕北作为落脚点的过程中,贾拓夫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聂荣臻得到一张7月份的国民党报纸,上有消息写道":陕北刘志丹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  相似文献   

15.
1935年秋,当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爆发了一场错误"肃反"运动,主要针对陕甘边根据地及红二十六军的党政军领导人。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主持解决了陕北"肃反"扩大化的问题,释放了刘志丹等被错捕的同志,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也为党中央和红军在陕北落脚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历时2年,纵横15个省,总行程6.5万里,其中,中央红军行程2.5万里,经过11个省;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  相似文献   

17.
正回顾80年前的长征,红军"三大主力"尤其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故事脍炙人口,震魂摄魄。其实,参加长征的不仅有红军的三大主力,还有一支从鄂豫皖大别山里走出的"童子军"。他们的长征故事不仅传奇感人,而且意义非凡。更令后人啧啧称道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这支"童子军"就是著名的红二十五军!"童子军"长征的不朽功绩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得到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主动调整运动方向,西征北上,牵制了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长征期间及以后的几年中,有关的报道、回忆录见诸于众多的中外书刊.那么,孰为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文章?据笔者所知,大致有以下诸说: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到1935年夏均被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素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把战略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但这个决定当时只传达到中央委员。9月22日,在哈达铺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在高度赞扬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时,再次提到了“两万多里长征”,于是“长征”这个词开始在红军中广泛宣传使用。IO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和部分红军指战员谈话时,第一次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概念。不久,他又写了《七律…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6)
正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当中,历时最久、里程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召开的会议和进行的战役最多的省份。四川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可以说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四川有4.5万余人参加红军,居各省前列。数以万计的四川儿女与红军将士一道,支援长征、保护红军、救治和掩护失散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为红军长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