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际,不由得就要回顾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回顾在“黄河身边”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黄河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历史的必然常常是由无数的偶然造成。诗人光未然25岁时创作《黄河大合唱》时的情形宛如昨日。1937年10月,在“七七事变”后3个月,光未然带着  相似文献   

2.
刘燕 《党史纵览》2021,(2):49-51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80多年前,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如惊涛骇浪一般,震人心魄,激励了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英勇地挺起"中国的脊梁",奔赴抗日前线.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11月14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11月15日,《解放...  相似文献   

3.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硝烟弥漫、壮烈激荡的抗日烽火,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想起当年发生在黄河岸边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4.
王建柱 《党史文苑》2009,(8):50-53,56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在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70周年之际,不由得回顾起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回顾起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5.
大家唱     
《党建》2001,(4)
简介: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剧团三队,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搏斗情景深为震撼。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创作了诗歌《黄河》。作曲家冼星海对其进行谱曲,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保卫黄河》是第七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气概。大家唱  相似文献   

6.
1939年除夕,在延安演剧三队举办的晚会上,张光年充满激情地朗诵了一首用八种格式组合起来的、有着四百行诗句的长诗,在场的冼星海猛地站了起来,冲到张光年面前,一把抢过了他手中的歌词,激动不已地对着人们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随后,冼星海躲进了他的小土窑里,沉醉在创作的激情中。6天后,八首风韵各异的乐曲组成的大合唱全部完成了!一次诗与乐的完美结合,分娩出一部充满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它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当年物资极其匮乏的延安,乐器除了三四把小提…  相似文献   

7.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许多人耳熟能详。可也许有人不知道歌词的作者光未然即张光年当年写的初稿中,并不是马在叫,  相似文献   

8.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每当《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响起,人们的心就会被那火一般的战斗激情所感染,仿佛又回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自然也就会想起它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5年冼星海从巴黎回到祖国,他接过聂耳的旗帜,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抗战救亡歌咏运动之中。从1935年夏到1937年夏,他在上海期间写出了《救国军歌》、《热血》、《黄河之恋》、《青年进行曲》、《拉犁歌》、《流民三千万》、《茫茫的西伯利亚》、《夜半歌声》等著名歌曲,有力地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1937年8月—1938年10月,他在武汉、南京…  相似文献   

9.
韦芸 《广东党史》2003,(1):49-50
2002年4月,省直机关举办大型系列党课“中国先进文化专题讲座———冼星海与黄河”,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这是一次寓教于乐很有创意的党课。同志们在欣赏雄浑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的演唱和钢琴演奏的同时,听取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钟阳胜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玉浦先后作的关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与先进文化及关于提高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问题的演讲,效果很好。记得我在部队工作时,领导曾对我们说,教唱一首好歌,等于上了一堂政治课,歌声出战斗力,歌声出凝聚力,歌声出精神面貌。确实是这样。我不禁想起许多老前辈…  相似文献   

10.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它让人想到抗日战争,想到诗人光未然,想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相似文献   

11.
李晶 《红岩春秋》2024,(3):36-41
<正>李凌(1913-2003),原名李树连,曾用名李绿永,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广东台山人。抗战时期,李凌在家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李凌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其间,他师从冼星海,见证了冼星海《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并作为二胡乐手,参加了由冼星海主持的《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冼星海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和热忱对李凌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每当听到或者唱起《黄河大合唱》时,人们心中总会有一股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这首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创作的经典歌曲,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在其诞生80周年时,让我们再回首其经典创作的前前后后。母亲河酝酿出经典歌词黄河壶口瀑布盛名由来已久,《水经注》中记载大禹治水始于壶口。1938年10月30日,青年作家、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率领抗战演剧队第三队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陈的橱窗里静静地躺着一本封皮褪色、卷了毛边的书籍,翻开泛黄的书页,依旧鲜活的思想、依旧动人的旋律跃然纸上,人们仅是翻看歌词,内心就已不再平静……它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九一八大合唱》的歌词和曲谱。这首大合唱用艺术真实地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抗战见证。  相似文献   

14.
<正>《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它让人想到抗日战争,想到诗人光未然,想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相似文献   

15.
曾长秋 《党史博采》2023,(12):41-44
<正>音符是你杀敌的武器,旋律是你进攻的号角。游击队歌常萦绕耳边,一代宗师人去精神在。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贺绿汀,是一个既能作词也能编曲的战地红色音乐家。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他曾经用音乐作武器,激励华夏儿女奋起抗日,发挥了枪炮难以替代的作用。他一生创作了260多部音乐作品,包括3部大合唱、24首合唱、近100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10多部电影音乐及其他作品。代表作有《游击队歌》《牧童短笛》《天涯歌女》《四季歌》《嘉陵江上》等,以其炽烈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人们。  相似文献   

16.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如果己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 1913- 2002)、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1905- 1945).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冼星海诞辰 100周年之际,不由得就要回顾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环顾在"黄河身边"发生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以广泛的题材和体裁,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对全国抗日军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几十年来,人们吟唱着《黄河大合唱》、《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等歌曲,并深深缅怀谱写了这些激昂旋律的作者。这位共产党员音乐家用他辉煌而短暂的人生,奏出了激励全民族奋进的高亢之声。  相似文献   

18.
梁俊英 《党课》2012,(19):119-120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就会让人想到伟大的抗日战争、想到诗人光未然(张光年)、想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想到那些在“黄河身边”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黄河大合唱》的曲子是冼星海在延安一个小窑洞里写成的。首演时共分为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不知是何原因,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常规演出中很少出现。有一种  相似文献   

20.
正在红军留下的诸多篇章中,哪一篇最能概括红军在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干里转战征途上的艰辛困苦,最能展现红军在空前绝后的两万五千里征途中的英雄气概,最能表达红军欲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而翻雪山过草地的大无畏之豪迈呢?它就是毛泽东在1935年秋天挥笔写就的宏伟诗篇《七律·长征》。这首人们传颂了千百回而气吞山河、荡气回肠的《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红军两万五千里征途上遇到的挑战和艰辛,表达了红军队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最后获得胜利的豪迈心情。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第三场,根据毛泽东诗篇《七律·长征》而由军旅作曲家彦克与吕远创作出了小型混声合唱作品。这首充满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