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莉  王本存 《求索》2010,(3):133-135
让与担保制度是大陆法系中的一项重要担保物权制度。本文采用法理分析、比较法分析从双重维度的视角,探析让与担保制度的效力表现。在内视维度的视角下,让与担保设定人与担保权人之间的效力关系主要表现在让与担保的债权范围、所及标的物的范围、标的物的利用关系、标的物的保管义务四个方面。在外视维度的视角下,分别探讨让与担保在清偿期限届满前对标的物的处分、担保权人与设定人之债权人的关系、设定人与担保权人之债权人的关系、第三人侵害标的物等几种情形下的效力表现。  相似文献   

2.
论提存与提存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合同法》将提存制度纳入了其调整的范围内 ,但并未规定提存部门和提存程序。目前 ,司法实务中多由公证机关以提存公证的形式办理提存。本文在认为提存不是合同行为、提存关系从整体上说是私法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提存与提存公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石景峰 《前沿》2005,(1):137-138
提存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 ,对维护合同秩序 ,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适用提存的情况 ,提存的程序 ,提存的风险和费用的承担等几个方面。对提存制度加以论述 ,力求该制度在理论实践中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险权是公民社会保障权的一部分,具有典型的社会权属性。社会保险纠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涉及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三方法律关系。确定社会保险纠纷救济途径,应当将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探索出最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客体关系的建构,道德有三种样态为学者所公认,分别为人的个体道德、行政主体的政治道德和公众的社会公德。在道德实践的真实场景中,道德的三重样态是不断变化、生成的动态系统,具有其内在张力,在交互作用中呈现出个体道德的"个体之利"与社会公德的"社群之善",行政主体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公众的"外在评价",个体道德的"自由意志"与政治道德的"强制规范"的矛盾关系。构建道德三重样态交互重组、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道德动态图景是调适道德三重样态内在张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倩 《求索》2012,(10):182-184
在其逻辑结构上,行政问责制度由"问"、"责"、"究"三个具有内在衔接关系的板块所构成。其中,在"问"之层面主张问责主体"非行政化"、问责依据法律化和问责范围有限化;在"责"之层面提出行政问责所追究的是一种"领导责任",这种责任具有间接性、政治性和行政性,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责任或行政责任;在"究"之层面强调行政问责仅仅是"领导责任"的实现途径,它不能取代刑事责任等其他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8.
刘晓春 《青年论坛》2009,(6):122-125
叶燮的《原诗》的贡献主要在于明确提出人我之分相合成文的理论框架,而且物分为理、事、情,人分为才、胆、识、力,在审美领域中,客体的理、事、情是"不可名言"、"不可施见"、"不可径达"的,主体与之是体验和审美关系。在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第二层次"物我相衡"的对峙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胸襟"与"识"对客体的选择作用,在审美主、客关系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想象"对客体的再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萍萍 《人民论坛》2010,(9):110-112
在引入共同对手方制度基础上考察期货结算阶段给付行为的内容(即允诺)。通过分析得出:期货结算关系的法律主体是共同对手方与交易者,标的物是期货合约,共同对手方允诺期货合约"平仓权";交易者允诺保证金账户符合交易所规定的标准,完成双方义务的履行。  相似文献   

10.
成龙 《岭南学刊》2014,(5):117-121
"主体间性"其实质在于视"他人"为主体,按照"主体—主体"的模式思考不同个人、群体、国家间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之所以较早涉及主体间性的问题,这与当时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文条件,以及中国先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突出表现为对人与人之间互爱关系、和合关系、相容关系、互信关系、平等关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与之相应的实践途径的探索。研究先秦时期哲学家关于主体间性的建构,对于重新理解中国哲学及其文化传统,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建构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瑛 《理论月刊》2010,(5):55-58
关于期待可能性的概念,存在广义说、狭义说和综合说三种观点。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当时之客观情况下,若行为人基于可原谅的事由而不可能期待其为适法时,不能对行为人进行非难的理论。只有狭义地理解期待可能性,才能厘清期待可能性与刑事责任能力、违法性意识可能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才思想"命题不仅正当,而且它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源头。一方面,马克思时代不仅有人才现象,而且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反复提到过"人才";另一方面,在阶级关系对立当中蕴含的无产阶级成才权问题、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当中关于"能力"、"主体生产力"等问题的提出,都可以证明马克思人才思想不仅客观存在,更值得学界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从狭义建构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这容易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关系的误解,在实践中制约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形式上讲,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区别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各种社会主义观点的一种称谓;从内容上讲,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即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学科名称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从研究对象讲,它是研究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改变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全人类解放过程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邵献平 《理论月刊》2007,23(8):174-176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链式结构中包涵"明链"与"暗链"。"明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部,它主要包括国家主体、科层组织、中介主体(教育者)等;"暗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链,包括三种关系:府际关系(组织间的关系)、府人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和人际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舆论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舆论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专指新闻舆论监督;后者则是舆论主体通过舆论媒介对舆论客体所实行的社会控制,它由舆论监督主体、客体和媒介三个要素构成。舆论监督是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即已存在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它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以下四种舆论监督类型?原始社会的舆论监督——社会“第一  相似文献   

16.
词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词族指某一概念的同义词的总和,广义词族指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群词语聚合体。词族与同族词、同源词、同素词、同缀词等术语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传统的声训、"右文"及转语等研究为词族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代词族研究虽从意义、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极大开拓,但仍存在概念不一、厚古薄今、方法单一、缺乏系统性等不足,词族应用研究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构建了宏伟的"主体性哲学"大厦,然而因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其构建出的不过是一个思维"实体",从而引起现当代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也对这一主体哲学展开批判,但他认为主体性仍有其存在的合法性,这便是"价值主体"的维度,并指出"价值主体"应涵盖人的"自由性"、"目的性"和"责任性"。在当代语境中把握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思想必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入手,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在三重关系中的目的性与责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对有关夜郎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古代江即今北盘江下游河段;夜郎中心区有兴起与强盛不同时期的层次之分;夜郎的主体民族是古代"夷濮",与现今贵州的论佬族等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买卖合同标的物的风险 ,是指在买卖合同订立后 ,债权债务清结之前 ,标的物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而生的意外毁损和灭失。所谓风险转移的界限 ,是指标的物的风险从什么时候起由出卖人转移到买受人。这直接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如果标的物的风险已由出卖人转移于买受人 ,则标的物即便遭受损失 ,买受人仍有义务按合同支付价款。如果风险尚未转移时标的物就发生毁损和灭失 ,则买受人不但没有义务支付价款 ,而且还可要求出卖人对违约承担责任。因此在买卖合同中正确处理风险转移问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风险转移界限的一般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了《合同法》中关于标的物检验的法律规定。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标的物检验的时间,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二是标的物检验时间同诉讼时效的区别,必须严格两者界限;三是标的物捡验的标准,必须坚持约定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