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深山     
我是北京人,却七岁就远离了家乡。那是“七七”事变第二年,我刚进入师大附小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和弟弟逃难到了香港。直到一九五八年底,我二十七岁了,才回到北京。阔别故乡二十年,仍然感到非常亲。这二十年间,先逃难,后参军,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包括在朝鲜的四年战斗生活,心里暗自比一比,哪儿也没有家乡好啊!  相似文献   

2.
今年88岁高龄的谢振华将军是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之一。谈起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这样说:“我曾在小平同志麾下战斗和工作,聆听教诲,获益颇丰,终身难忘。”谢振华在长达70余年的革命戎马生涯中,任团长、团政委有10余年之久。从1948年任纵队司令员算起,他  相似文献   

3.
《红岩春秋》2020,(3):4-7
疫情暴发以来,作为摄影记者,我的神经一直绷着。但脑海中,没有大片,没有大奖,只有记录,这是摄影记者的使命。镜头在前,危险在前,我亦在前。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隔离病房,再到武汉沌口方舱医院病区。事实上,这是一场每个中国人都参与了的战斗,我只是走到了战斗的核心区。我的战斗,在每一个新闻现场,亲眼见证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从抗击疫情开始,重庆积极响应,市民主动配合.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6,(9)
正我是陈潭秋烈士的长子,但我5岁时就离开了父母亲,由外婆抚养,抗日战争时期流落到重庆,直到1949年(21岁)还生活在蒋管区,对父母亲仅仅留下一些稚嫩的、模糊的亲情记忆,没有受到他们的革命教育和熏陶。对于父亲的了解,源于解放后听与父亲共同战斗过的革命前辈的述说和他们所写的回忆文章以及有限的、残存的档案材料(父亲陈潭秋写下的少部分文章和工作报告等)。尽管如此,父亲在我的心目中仍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可敬又可爱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正我三岁时,被送到朱德爹爹和康克清妈妈身边生活。六岁时,我跟哥哥小虎又来到周恩来伯伯和邓颖超妈妈身边生活。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离开了西花厅。因此很多人奇怪,我们为什么能生活在领袖的身边?用朱德爹爹和周恩来伯伯的话说就是:从井冈山、长征、白区战斗和转战陕北几十年的斗争中结成的生死战斗情谊,远远超过血缘亲情。  相似文献   

6.
在王孝和烈士英勇就义50周年前夕,我们来河附于市中心北京东路的一幢公房里.采访烈士的遗孀忻玉英。年已70、身体硬朗妈,热情地把我们引进了她那干净的家,思路清晰地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王孝和的情况。她用一口浓重的宁波乡音娓娓道来:我和孝和都是宁波人,我的娘家与孝和的外婆家是只隔一堵墙的邻居。在我5岁那年,由孝和的外婆作谋与孝和订了婚。此后,我一直在乡下帮母亲织布,孝和则在上海读书。按乡下的风俗,女方到T15岁,男方要送聘礼,16岁正式结婚,可是直到我18岁,我家仍没有收到聘礼,也没有孝和的流包。双方大人都很着急。…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毛驴     
正假日里的北京动物园如同故乡逢大集的街道一样,人头攒动,看猴子的人自然比猴山上的猴子密集多了。我和近70岁的父亲就出现在这个动物园的人流中。我是要让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来北京的父亲好好开开眼界,近距离地看看他只在电视里见到过的凶猛的老虎、威风的狮子、丑陋的河马、笨重的大象、美丽的孔雀……我相信父亲看到这些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时一定是惊喜和开心的然而,父亲的表现并没有我所预想的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的自行车“骑龄”已快满60年了。离休以后,70岁以后,我最经常的代步工具仍然是自行车。 十六七岁时,我家住在成都祠堂街。这房子前面临街,后面屋基浸在几米宽的御河里(这房和河现在都没有了)。过了河是少城公园(即今人民公园)。公园门内就是体育场。这体育场很简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省里在这里隆重纪念叶飞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叶飞同志曾经工作、战斗过的闽东老区代表,能够参加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十分光荣、十分自豪!借此机会,谨代表宁德市委、市政府和340万闽东老区人民,向叶飞同志表示深切的怀念!向叶飞同志的亲属致以亲切的问候!叶飞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舍生忘死、  相似文献   

10.
我与罗忠毅、廖海涛同志是在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认识的,以后又共同战斗在苏南抗日前线三年多。长期的共同战斗,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是我的老上级,也是我的知心战友。我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我们相处在一起时,无话不谈,甚至连找对象的事,也要互相商量,共同磋商。对于他们的过早牺牲,我是十分悲痛的。他们虽然已经逝去四十多年了,但当我回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时,仍历历在目,宛如昨日一样。他们没有死,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上。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回首自己在人民军队战斗和生活半个多世纪的亲身经历,我深深感到,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一支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军队,终究是一盘散沙,是无法形成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只有共同  相似文献   

12.
我是和平区南市街福厚西里社区平安街党支部书记,今年75岁,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已经20多年。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带头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完成重点工作和取信于民中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党的95岁生日来临之际,李相玉同志整理自己珍藏的老照片,为大家讲述——上面这幅照片拍摄于1951年7月1日,我们敬爱的党30岁生日那天夜里的朝鲜战场上,照片上的两名同志是和我一起参加战斗的战友,拍摄者是团部的记者。在这场小型战斗中,我们俘虏了5个英国兵。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美军掌握着制空权,还有部分特务跟着我们打各种颜色的信号弹,为飞机指示目  相似文献   

14.
1940年6月,我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由于战斗紧张和环境恶劣没有及时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支部书记杨盛田说:择时举行。 同年8月下旬,冀南军区七旅第十九团和九旅第二十五团在配合百团大战破击石(家庄)德(州)线敌人的战斗中,缴获了用五匹大洋马拉、射程达15华里的八八式野炮。二十五团将炮拉到垂杨县侯疃村,召开了庆功会。我所在的二十一团工作队住在  相似文献   

15.
《廉政瞭望》2014,(4):57
正现年81岁的朱彦夫曾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在战斗中失去了双手双脚和一只眼睛。经过70多次手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学会了生活自理和文化知识。1957年,他回到老家——山东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担任村支书,  相似文献   

16.
我叫纪世瀛,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也是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创始人之一,连续三届担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31年来,我亲身经历了中关村从一个农村小镇,发展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过程,是中关村发展的历史见证人。我今年快70岁了。回顾我的一生,可谓是历经磨难,每一次都是党帮我闯过了难关。我发自肺腑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相似文献   

17.
两位老军医的经历和感受 我叫毕谦益,今年77岁了,我从小是在党的培养教育和人民军队的怀抱里长大的,学过军事,后来从事了医疗卫生工作,可以说一生就战斗在这个岗位上。我做过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护士、野战医院手术室的护士长,也曾做过编译出版工作,做过《甘肃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后来我考入某军医大学,在医疗系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已是88岁的耄耋老人,但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战争情况就百感交集,既为我们的抗战胜利自豪,也更深深地怀念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现记述一段我难以忘记的战斗经历。  相似文献   

19.
正我叫白清林,1927年10月19日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高阜庄,14岁任村儿童团团长,16岁任青年队队长和游击队队长,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参军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多次战役战斗。在难以忘怀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一至五次战役,我都参加了。那里的山,绵延起伏,一根草一棵树一个高地,都记录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赤胆忠心  相似文献   

20.
1950年冬天,朝鲜遭遇了50年一遇的严寒。抗美援朝战士卢致俭所在的27军80师,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进入长津湖地区。战斗结束,卢致俭才发现,自己冻掉了10个脚趾尖。电影《长津湖》热播之时,这位93岁的老兵动情地说:“我幸运地活了下来,目睹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战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