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蒋介石不顾日本侵略者对国土的吞并,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开赴陕北与杨虎城的西北军联手对红军进行"围剿"。而张、扬部队面对的对手是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陕北不是东北,他乡怎比家乡起初,武器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向陕北红军阵地进攻时异常凶猛,而一向敢打敢拼的彭德怀却似乎没了"气势",他领导的红军显得很"怯战",几乎是不战而退。东北军一下子就占领了陕北好大的地域。东  相似文献   

2.
正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向西转移,开始长征。中央红军关于落脚点的选择,几经变更,在最终将陕北作为落脚点的过程中,贾拓夫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9月12日俄界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聂荣臻得到一张7月份的国民党报纸,上有消息写道":陕北刘志丹部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  相似文献   

3.
正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结束了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的会宁、静宁会合,红军三大主力最后在陕北"落脚"。陕北成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红军新征程的"出发点"。吴起镇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落脚点"曾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维汉(罗迈)说:"在到哈达铺前,在河边的一个圩场上,我看见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少  相似文献   

4.
<正>在红军长征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是我们前进的阵地。"这也就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陕甘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承认是"中央救了陕北"。这种陕北与中央"互救"的背后,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呢?共产国际曾提出过"西北学说"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主持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作了《"七  相似文献   

5.
1936年5月14日,为了继续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打破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围攻和封锁,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迎接正在长征途中的红二、四方面军,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结成统一战线,在东征胜利回师陕北之后,中共中央在延川太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向陕甘宁边界地区进行西征.  相似文献   

6.
正张闻天从陕北"肃反"的刀下解救出高岗1935年,在刘志丹、高岗等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陕北红军多次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边根据地的"围剿",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然而就在此时,"肃反"的狂飙悄然而至。中央驻北方代表派西北代表团书记、陕甘晋省委书记朱理治,西北保卫局局长戴季英(曾经担任鄂豫皖保卫局审讯科长),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等在刚抵达陕北不久,就指责陕北党和陕北  相似文献   

7.
正"陕北肃反"是中共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李维汉在解决"陕北肃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既是中共中央指派了解"陕北肃反"详情的先遣队成员,又是具体负责审查"陕北肃反"的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成员,还是主持分配"陕北肃反"受害幸存者工作的重要负责人。在处理"陕北肃反"问题期间,李维汉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些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局限。"文革"结束后,关于"陕北肃反"的争论再次爆发,严重影响西北老干部间的团结。李维汉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解决这次争论。在此期间,李维汉倾注了大量精力,为推动"陕北肃反"争论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争论当事人和中共中央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正徐海东大将是卓越的军事家,一生战功赫赫,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徐海东与毛泽东初识在陕北。毛泽东称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也非常崇敬毛泽东,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把张村驿打下,大家一块去见毛主席"1935年9月初,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经过10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不久,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二十六、  相似文献   

9.
“爱心”行动在陕北江力(一)离休老干部贺彬如始终放心不下家乡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这件事。1996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向陕北老区捐款10万元,用于发展电视事业。这笔“善款”通过中国福利企业协会爱心工程委员会落实到了清涧县二郎山乡大马家山村和解家沟镇王...  相似文献   

10.
《湘潮》2016,(11)
正"一道道那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深秋时节,陕北高原依旧满目苍翠。走进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胜利纪念馆广场,一个正激情地吹着冲锋号的红军战士雕像映入眼帘,仿佛正在播放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是他吹唱出来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登上象征长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250级台阶,站在高高耸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前,听着讲解员深情讲述曾  相似文献   

11.
贾拓夫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报纸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说法由来已久,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党史专著也都沿用此说。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参与促成的,而各种因素发生的作用是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新的资料证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苏区,除了敌人报纸提供的信息外,陕北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贾拓夫,在长征途中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了陕北根据地的详细情况,对党中央把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起厂重要作用。陕北苏区老同志中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人贾拓夫,陕西省神木县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6年加人中国共…  相似文献   

12.
正导语:在红军长征还没有确定最终的落脚点时,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要抗日,首先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是我们前进的阵地。"这就是后来毛泽东经常提及的"陕北救了中央"。与此同时,西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认为是"中央救了陕北"。这种陕北与中央"互救"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3.
正习仲勋与胡景铎、胡希仲叔侄的交往同窗岁月1946年7月底,陕西横山波罗堡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官邸,指挥部副指挥官胡景铎在大厅里来来回回地踱步。这几天,不断有消息传来,说国民党多路大军于6月26日向中共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中共李先念"残部"已经"溃逃"到陕南,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正  相似文献   

14.
东渡黄河入晋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成员周恩来、任弼时及中央前委机关工作人员告别陕北,来到黄河西岸的陕西省吴堡县川口渡口,准备东渡黄河前往河北西柏坡.就要离开工作战斗了 13 年的陕北,毛泽东和大家一样依依不舍.河滩上、山坡上到处都是欢送的陕北群众,毛泽东向他们频频挥手.其时,人民解放战争已从解放区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  相似文献   

15.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16.
1935年秋,当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爆发了一场错误"肃反"运动,主要针对陕甘边根据地及红二十六军的党政军领导人。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代表中共中央主持解决了陕北"肃反"扩大化的问题,释放了刘志丹等被错捕的同志,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也为党中央和红军在陕北落脚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杨飞 《党史博采》2008,(3):41-44
西北地区,尤其是陕北,地处中国东西部结合处,地势险峻,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就有"欲统中国,必扰关中"之说。1935年红星三大主力在此胜到会师,建立了陕某宁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制定战略决策、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大本营放在了陕北。也丛这一天起,陕北地区成了国共两党军事较量的竞技扬。其中彭德怀元帅与"西北王"胡宗南之间的较量,构成了西北战扬上国共较量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刘、邓大军千里 跃进大别山 1947年3月13日,蒋介石令胡宗南率大军25万人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北。这是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改变为向陕北、山东两翼重点进攻的开始。3月18日,中共中央机关和边区部队主动撤出延安,开始转战陕北。蒋介石又于7月颁布《全国总动员方案》,力图将战火继续烧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中共中央作出决策,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进攻,立即转入反攻,打到国统区去,粉碎敌人的阴谋。6月30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38-38
正习近平:"三个志愿填清华,不让上拉倒"1969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虽然身为革命元勋之子,但适逢"文革",其父习仲勋被打倒,因此习近平在陕北6年,"成分"一直不好。习近平曾撰文回忆,在陕北,光入团申请书他就交了8次,入党申请书更是写了10份。而能在"文革"未结束时读大学,也是他和当地领导力争的结果。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回忆:"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  相似文献   

20.
谢京帅 《党建》2015,(2):40-41
<正>陕北是一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从1925年入党到1935年光荣牺牲,革命烈士谢子长抛头颅洒热血,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伟大事业。他积极创办农民讲习所,传播共产主义真理,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武装斗争。他奔走西北、华北各地,发动著名的清涧起义,点燃了西北武装斗争的烈火;随后又与刘志丹、习仲勋等发动渭华起义、靖远起义和西华池起义等,领导和创建了陕北红军、陕甘革命根据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我说陕北有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没有陕北,就不得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